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间就是金钱,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是目前很多老师都在探究的问题,而提高学习效率就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效率有了,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为此作者进入教育系统之初,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预习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教学过程”部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本文就是要具体地说说笔者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的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所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所以我坚持让自己的学生预习,预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下辛勤的“种子”
当刚接班的时候,因为学生不会预习,所以我会说明预习要求,通常有以下几项。
第一,读懂课本。预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通读教材。可以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使得新课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并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做好课前准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操作材料和生活素材需要准备,这些都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准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制作相关的模型,并加以观察和研究,为新课中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供材料和感性经验。
第三,尝试完成习题。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尝试完成两类习题:一是“试一试”,教材在编排时往往选择新知识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把其余几种情况作为尝试性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尝试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迁移的能力。二是“想想做做”中的巩固性习题。学生通过完成这类习题可以检查经过自主学习后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体会到预习的成功感。
第四,发现问题。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預习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注意的状态。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具有针对性。
二、绽放美丽的“花朵”
大概1个学期之后,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在开学第一周,我就鼓励学生超前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及作业本上的作业。(要求是先做好书本上知识点的预习,然后做作业本上的作业,同时强调基础好的、学有余力的人超前越多越好,相对落后的,也至少要比我上课的速度快一个课时。)结果发现,班里20%的学生完成得非常漂亮,我上课不到一个月,就差不多完成了整学期30%以上的内容和作业本上的作业,而剩下的80%学生,也都能或多或少地超前完成学习要求,并且是时间越久超前得越多。
同时我还会提高难度,选择一些选学内容、简单章节或者课外知识,让有能力的学生代替我上课,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识。如果完成得漂亮,也能得到奖励。
【资料链接】
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有难度又不是很重要的内容,我就鼓励学生自己来上。下面是那位学生的教学过程:
学习新知:出示例一:“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其他学生自主完成并汇报:
生1:假设全是鸡,则有脚:2×8=16(只),实际比它多的脚:26-16=10(只),而每当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鸡和兔的腿数之和就多2,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8-5=3(只)。
生2:假设全是兔,则有脚:4×8=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而每当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鸡和兔的腿数之和就少2,所以:鸡有6÷2=3(只),兔子有8-3=5(只)。
生3:解方程:设有鸡x只,则兔子就有8-x只。所以有以下等式:2x 4×(8-x)=26,解得x=3,所以兔子就有5只。
巩固应用:出示练习题里面的一个日本“龟鹤问题”:“动物园里的龟,鹤共100只脚,35个头,问龟鹤各有多少只?”
先读题,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独立完成并汇报讲解。
拓展延伸:“停车场里普通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一共有7辆,一共有轮胎19个。停车场里普通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各多少辆?”
(也是学生独立完成)
……
以上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有:(1)上课缺少引课、讨论环节;(2)这位学生在上课时过于紧张;(3)在用解方程解题时,没有清楚地讲解计算过程,依据什么拆括号。值得庆幸的是:(1)可以说新课是基本学完了,解题方法也总结得比较全面;(2)从上课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懂得预习时需要做些什么了。
三、收获丰硕的“果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在这次毕业会考中,我班里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及格率更是喜人,从二年级时候的73.6%提高到了现在的92.3%。
一个暑假之后,我班的六年级毕业生在初中的开学摸底考试中前5名的有3人,前10名的有6人。这样喜人的成绩,是给我辛苦付出、不断钻研教学方法的最大动力。
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绝对可以使教学轻松愉快,尝到成功甜头的我,将会更努力地探究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教育技术.2011(1).
[5]学习新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1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教学过程”部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本文就是要具体地说说笔者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的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所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所以我坚持让自己的学生预习,预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下辛勤的“种子”
当刚接班的时候,因为学生不会预习,所以我会说明预习要求,通常有以下几项。
第一,读懂课本。预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通读教材。可以安排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使得新课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并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做好课前准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操作材料和生活素材需要准备,这些都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准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制作相关的模型,并加以观察和研究,为新课中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供材料和感性经验。
第三,尝试完成习题。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尝试完成两类习题:一是“试一试”,教材在编排时往往选择新知识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把其余几种情况作为尝试性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尝试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迁移的能力。二是“想想做做”中的巩固性习题。学生通过完成这类习题可以检查经过自主学习后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体会到预习的成功感。
第四,发现问题。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預习时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注意的状态。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具有针对性。
二、绽放美丽的“花朵”
大概1个学期之后,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在开学第一周,我就鼓励学生超前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及作业本上的作业。(要求是先做好书本上知识点的预习,然后做作业本上的作业,同时强调基础好的、学有余力的人超前越多越好,相对落后的,也至少要比我上课的速度快一个课时。)结果发现,班里20%的学生完成得非常漂亮,我上课不到一个月,就差不多完成了整学期30%以上的内容和作业本上的作业,而剩下的80%学生,也都能或多或少地超前完成学习要求,并且是时间越久超前得越多。
同时我还会提高难度,选择一些选学内容、简单章节或者课外知识,让有能力的学生代替我上课,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识。如果完成得漂亮,也能得到奖励。
【资料链接】
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有难度又不是很重要的内容,我就鼓励学生自己来上。下面是那位学生的教学过程:
学习新知:出示例一:“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其他学生自主完成并汇报:
生1:假设全是鸡,则有脚:2×8=16(只),实际比它多的脚:26-16=10(只),而每当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鸡和兔的腿数之和就多2,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8-5=3(只)。
生2:假设全是兔,则有脚:4×8=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而每当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鸡和兔的腿数之和就少2,所以:鸡有6÷2=3(只),兔子有8-3=5(只)。
生3:解方程:设有鸡x只,则兔子就有8-x只。所以有以下等式:2x 4×(8-x)=26,解得x=3,所以兔子就有5只。
巩固应用:出示练习题里面的一个日本“龟鹤问题”:“动物园里的龟,鹤共100只脚,35个头,问龟鹤各有多少只?”
先读题,然后选择一种方法独立完成并汇报讲解。
拓展延伸:“停车场里普通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一共有7辆,一共有轮胎19个。停车场里普通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各多少辆?”
(也是学生独立完成)
……
以上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有:(1)上课缺少引课、讨论环节;(2)这位学生在上课时过于紧张;(3)在用解方程解题时,没有清楚地讲解计算过程,依据什么拆括号。值得庆幸的是:(1)可以说新课是基本学完了,解题方法也总结得比较全面;(2)从上课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懂得预习时需要做些什么了。
三、收获丰硕的“果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在这次毕业会考中,我班里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秀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及格率更是喜人,从二年级时候的73.6%提高到了现在的92.3%。
一个暑假之后,我班的六年级毕业生在初中的开学摸底考试中前5名的有3人,前10名的有6人。这样喜人的成绩,是给我辛苦付出、不断钻研教学方法的最大动力。
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绝对可以使教学轻松愉快,尝到成功甜头的我,将会更努力地探究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教育技术.2011(1).
[5]学习新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