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古酌今 工写传神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王琴舫1889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58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71岁(虚龄)。祖籍江苏江宁府(南京)。其祖父以卖花线为生,父亲以油漆彩绘为业。清同治年间逃荒到徐州。王琴舫童年于读书间隙随父亲做油漆、杂活时,受父亲彩绘影响,喜爱上了绘画。
  王琴舫在徐州府中学堂读书时,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时时临写之,渐可独立作画。1905年他年方17,即加入乡贤耆宿组织的铜山书画研究会,受到指点教诲,为日后作书作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5岁时,又与画家錢食芝、李兰阶等人成立东方画社,朝夕演习、切磋传统书画,得益颇多。1914年花鸟作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被评为金奖,有“江北第一人”之誉,从此名声大振。越三年,苏州人吴继宏兄弟在徐州开办吴氏学堂,王琴舫被聘为该校图画教师。他的学生李永顺亦于是年入该校读书,见其绘画颇有天赋,以《墨子·所染》典故,为其取名“可染”,可染之名用其一生。
  受西风东渐影响,1920年他与阎咏伯等人一起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专门研究如何把西方绘画艺术融人中国画。此时,他对徐青藤、恽寿平、任伯年绘画风格心仪已久,画作中时时展示诸家风韵,受到好评。1924年王琴舫与阎咏伯、王继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发起成立徐州艺术专科学校,兼任艺专图画教师。同时又任公安街(青年路)等小学校长。日寇入侵时中断教学,在徐州四乡避难之际,王琴舫画竹明志,表现其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日伪以高薪、高职聘其担任伪职,他以“只会作画,不谙世事”为由而拒之。
  1941年著名书法家张伯英在王琴舫举办画展时,专为书写条屏,赞其“精于绘事,其画学古,能出新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琴舫获得新生,受到政府关怀,曾当选市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1956年被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聘为副画师。王琴舫一生勤恳作画,力求独创不群,书画市场一直看好不衰。晚年曾出手《花鸟画技法》书稿,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二
  笔者目前看到王先生存世的作品,大部分来自江苏省国画院的馆藏,余下部分在其家乡徐州博物馆和徐州亲属、有关画廊主人中。这些作品全是王先生的中晚年之作。
  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58年年底,20余年时间,是王琴舫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最佳时期,每一幅作品画得都认真、严谨、执着,不管构图、笔墨、赋彩,都无挑剔之处。给人总的印象是:工写结合、墨色妍雅、形神兼备。其刻画物象之生动简洁,用笔用墨之洒脱秀逸,在同时代花鸟画诸家之中,应属上乘。
  汲古纳新,传承有序。
  从王琴舫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作品受晚清没骨花鸟大家任伯年影响最大。任又受清六家中恽寿平(南田)影响最深。恽、任花鸟画中的色彩清新明艳,艳而不火,他们斟古酌今、捕捉形象准确生动、淋漓挥洒的特点,王琴舫不仅深有所悟,且深得个中三昧,并有创新。王在《腊梅双雀》一画中,构图、立意、用墨等等方面,完全从恽、任藩篱之中游离出来而自成一家,特别在白粉点梅、出枝险奇等方面,更为独到。值得一提的是王学恽、任,并不为其所囿,一方面直逼黄筌、徐熙,寻求花鸟富贵、野逸的本源,一方面研究恽、任何以从本源中脱出成家。在此基础上,王琴舫又通过研读青藤等古人技法,认真到生活之中写生,日间挥写夜间思,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为形成自家面貌几乎无一日空闲,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
  外师造化,勤奋创作。
  为了能准确捕捉到所要描绘物像的形态,王琴舫几乎每天都要到现实生活中访问、观察。菊花盛开时节,他不仅天天前去观看,还要和侍弄菊花的高手细聊,以探究竟。一位行家花主与王言,菊花后期,会由草本变成木本。原因是因其三月插枝,四月移盆,五月打(去)头,经过漫漫长夏,到了秋后霜降之时,方才露出傲霜奇葩。所以王画菊花总是把枝梗画得特别坚挺,挺而劲,劲而健,令人鼓舞。为了把竹画好,王时常到竹园浏览,春秋四季,每季都要认真观看竹节、竹叶如何变化。他曾对人言:“竹之可贵,在于弯节不弯竿。其叶似剑,作画时笔不可肥,肥则成桃,瘦则成柳。”据云,王琴舫真正画竹始于抗战时期,此时王与家人去徐州四乡避难,每日在乡间都要对竹观察,思竹有竿直不屈之意,故时时写之,从画作中表现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
  画坛独步,佳作迭出。
  王琴舫尽量不受时代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恪守前贤技法的基础上,不管是吟诗、作画都力求有所创新、突破,特别是一些田园果蔬之类的作品,创新独到更为明显。这也说明王琴舫与广大劳苦大众休戚相关,同命运,共呼吸。他把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画得栩栩如生,说明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日子过得极其平淡一般。徐州地区有民谚云: “一年三百六十天,白菜萝卜保平安。”一些伪道学对此不屑一顾,王琴舫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作画时刻意描绘,不厌其烦,且拿出许多精品到高档次展览会展出,为大众所称道。
  王琴舫笔下的鹤、鸡、鸽、孔雀、寿带、白头翁、麻雀等等禽鸟不下数十种,而梅、竹、松、兰、菊、牡丹、月季、芍药、蔷薇、紫藤、芙蓉、桃、柳、杏、芦苇、山花、红苋等等不下数百种。王琴舫一生究竟画了多少画,不好估出约数,但是,这些画作或婀娜多姿,或凌厉逼人,或风姿绰约,说明他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天起,便对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执着追求不已。或寒冬酷暑,或黎明日暮,他总是在画案前凝神细思,挥亳不止,一件件作品中浸透了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王琴舫在画作上的题款、用印,属于“穷款”“穷印”。题得最多的,不过是一句诗,用印多用白文名章一方,有时用两方,就是加盖一方闲章: “家在江北第一楼。”这种题款、用印,与受到海上任伯年的影响不无关系。从王的许多画作上看,凡是在画上钤有“江北第一楼”印章者,多为其自视佳作、精品。地处徐州北关的鼓楼,清末民初有“徐州第一楼”之称,摄影家孙明经于1937年6月8日曾拍有这幅照片,标有“徐州第一楼”字样,这是徐州的标志。王琴舫的闲章把其中“徐州”二字改为“江北”,说明自己是徐州人。再则,他当年的花鸟作品曾获得巴拿马世界金奖,被誉为“江北第一人”,王的闲章“家在江北第一楼”自然与此也有暗合之意。王在题款后面有时署“作于乐耕草堂”6字。古人多把书写、绘画比作笔耕,王加一形容字“乐”字,意思是在画室高高兴兴作画。 “乐耕草堂”就是他在徐州常年居住的“二眼井”两间不到20平米的居室。再有,在何时何地作画,他在题款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如“作于江苏省国画院”“作于图书馆” “作于沪滨”,还署上某年某月等等,不一而足。   王琴舫成名之后,他的书画市场一直看好。1924年获得巴拿马世界金奖后,画作更是炙手可热,曾销往全国各地,抗战时期销售处于低潮,解放前后一段时间因时局变化销售一般。上海朵云轩画店一直是其画作销售大户。进入江苏国画院后,行情又有所看好。
  三
  现从王琴舫先生代表作中择其若干予以评述:
  《白梅双雀》是王琴舫1951年的作品,这年他63岁。画的左上端题“辛卯年夏日古彭琴舫作于乐耕草堂”,此时他画艺日趋成熟,在用墨、用色等等方面都极为讲究。此幅为四尺整纸,江苏省国画院藏品。整个画面安排上疏下密,特别是从左下向右下伸出的两支老干,一長一短,增强了画面的和谐、平稳之感,两只麻雀飞行其间欲择枝而栖,给画面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画作枝权间的梅花以白粉点出,用浅色赭石烘托花蒂、花苞、花蕾,花朵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如暗香袭来。
  王琴舫喜欢画梅,擅长画梅,平时写红梅者居多,亦写黄、绿、白等色,更是别有一番风韵。
  《向日葵》画于1956年。画面上的3朵葵花,花头都面向左下(西)方,浅赭石的花叶随手拈来,纷披有致,花秆上的墨叶,敷以浅绿,浓淡分明,多而不乱,乱而不杂。特别是左下往右上方伸出一束雁来红,把向日葵映衬得更加神采奕奕。画的右下方仅题“王琴舫画”四字,然后钤一名章。画家苦心经营画面,绝不轻易多用一字惊扰画面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百花齐放》,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成立之后,画院14位(部分)领军人物鼎力合作了这幅《百花齐放》,时在1957年9月17日(这天是星期二)画师聚首藏经楼研究技艺和日常事务之后,院长傅抱石提议诸公援笔合写,于是,资历最深的陈之佛首先开笔,画面顶端的古松,即为其手泽。除院长傅抱石外,合作的山水画家有钱松喦、余彤甫、张晋、丁士青、魏紫熙、张文俊、宋文治,书法家费新我,花鸟画家为顾伯逵、王琴舫、龚铁梅、叶矩吾。按照花鸟画家各人所长,牡丹、飞鸽等为王琴舫所作,山石、菊花等为龚铁梅所作,梅为丁士青所作,闲草碎花为叶矩吾所作。画面上诸位山水大家也有笔墨表现,大多是收拾细处。傅抱石题款共63字。各家都要表现一番,年资当然也就另当别论了。
  整幅画作构图严谨,形象生动,墨飞色舞,淋漓尽致,大气磅礴,特别是傅抱石的题款,位置醒目,字迹隽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季常春》是王琴舫与顾伯逵、张晋、余彤甫、宋文治5人合作的佳构。时间可能在14人合作《百花齐放》大作的当日下午或次日,或者再延后一二日。1957年10月25日(俄历),公历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当时国家与苏联关系密切,举国上下把这一天当作隆重节日庆祝,王与几位画家有此合作,表明了他们的兴奋心情。当时王琴舫本人也创作了多幅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作品。
  画题“四季长青”与“百花齐放”,对仗工整,寓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上的牡丹、寿带鸟出自王琴舫之手,桃花、玉兰等出自余彤甫之手,山石、凌霄等则出自张晋、宋文治之手。5人中王琴舫年龄最长(1889年),次之是顾伯逵( 1892年),张晋(1907年),宋文治最小(1919年),余和张、宋3人同攻山水,只有王琴舫攻花鸟。画中牡丹的婀娜多姿,寿带的互相呼应,都可见王琴舫的花鸟功力。画题“四季长青”由顾伯逵题写,顾与王一样,都受任伯年影响,风格颇为近似,而顾的题字则劲健内敛,金石气息浓厚。
  《紫藤寿带》是王琴舫在南京省画院与诸位画家合作回到徐州不久的又一力作,时间在1957年的初冬。因是祝贺苏联十月革命节日,所以画作的主题就要通过吉祥之物体现。寿带尾部很长,类似绶带,古时绶带又是专门系官印或勋章之用,且紫色居多,故又称为“紫绶”。紫藤色彩艳丽,常与寿带等禽鸟相配,求“紫印绶带”吉祥之意。王琴舫擅画紫藤,在表现枝干的屈曲盘旋、穿插别致等方面,富有特色。画面上的紫藤花布局错落舒朗,上面三束,下端一束,中间两束,每束之间疏而不稀,密而不滞,两只寿带立在中间,使整个画面显得热闹而雅致。
  《蔬果图》,蔬果虫鱼也是琴舫老人的拿手题材。画面上的茄子、芹菜、萝卜分别以紫、曙红、花青、墨绿着色,全以没骨手法完成,大雅大俗,雅俗共赏。构图上聚散、排列、大小、位置都是顺手拈来,看上去自然、亲切,表现了画家高超的赋色功夫。
  《鸽子》这幅作品重点是表现三只鸽子。虽然把主要物像安排在画面底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但却突出醒目,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画成空中飞鸽,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三只鸽子排列也颇费匠心,尽管二比一、三比二、五比三不等式的比例是常例,但是,此幅鸽子的向背、色彩、造型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先说色彩:两黑一白;再说排列:一黑一白居上,一黑居下;再说向背:二只黑鸽子方向一致,一只白鸽则与另两只向背。三只鸽子一卧(黑),一立(黑),一俯(白),有极强的动感。
  《老梅仙鹤》,此图老梅从右下逆向往左上出枝,再往右上而行,最终伸到左上顶端,这种“之”字形枝干构图,是王琴舫经常使用的手法。枝干以曲折手法运笔,把老干的苍、厚、劲、拙表现得准确、到位。当然,这中间还包括用奇、用险。梅花从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处往上点,密密麻麻不觉冗繁,稀稀落落亦不觉其简,可谓匠心独运。
  画中仙鹤回首俯视,眼神有警觉之意,生动自然而真实,画面右下方的两束竹叶,半工半写,染以浅赭青绿,与红梅相映成趣,使全幅画作活了起来。
  《竽叶雏鸡》,此幅整个画面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竽叶、菊花、雏鸡。每一部分都画得墨色空灵,色彩妍雅。最上端的竽叶采用大写意夸张手法,虽然只画一枝两组叶子,而其中上三片又各有特色,一片旺盛,一片渐老,一片新出,左下一叶则枯黄坠落,四片叶子在一株之上,分组布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了和谐的律吕。最下方的七只雏鸡,也分上四下三两组,翘首望菊者,俯首觅食者,相互对语者,墨色肯定,纯真可爱,绝无重复多余之笔,表现了老人家的高超写意功夫。左中部的一簇红菊,犹如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鸭》是1958年夏天王琴舫在江苏国画院创作的,画面上的鸭子是刚从水塘中上岸行走的瞬间,鸭的各个部位表现得准确、细致、生动而传神,只用了浓、淡两种墨色,再罩上浅浅的花青,神态跃然纸上,衬景是参差不齐的芦苇,不规则排列的杂草,还有不深的水塘,一小片陆地等等,都和要表现的主题配合默契。画家又钤上“家在江北第一楼”的闲章,说明老人家对自己的这张作品很喜欢。
  《松鹰图》是王琴舫仙逝这一年的精品力作。画于1 958的秋八月。题款后除名章外,又加盖闲章“家在江北第一楼”。松、鹰都是王琴舫常画的题材,这幅画作功夫在全图的上部,俏在左下部的松枝,松树由左下往右上方挺拔伸出,右上顶端的枝权往左下伸展,松的形态近似马尾,针叶或疏或密,或张扬或内敛,都恰到好处。左上端仅以浅赭画出二颗松子,空白处绝不乱出一枝一叶,以便为左下端的一束针叶留出峭拔的空间。
  画面上的雄鹰傲然立在上端中部,双目犀利,傲然雄视,向右方窥视的神态,生动威严。画家采用写实手法,对鹰的爪、眼、羽毛等部分都刻画得细微、准确,羽毛处用白粉勾勒,更显逼真。
  《报晓图》,“鸡”是王琴舫花鸟画中重要的表现内容。此幅《报晓图》作于1958年,画面上的雄鸡立在山石之上,引吭高歌,报晓惊梦,劲健、壮美的身姿,给人以悦目赏心的享受。画上的山石大有伯年意韵,峭而蕴拙,险而寓奇,怪而不异,以浅赭、淡墨渲染,突出了山石的立体感。有“花中宰相”之称的粉红芍药,立在山石之下,花瓣相叠凝重,花叶相扶洒脱,以淡墨、深绿、花青各色润染。画家在右上题“彭城王琴舫”钤盖名章后,又多钤一闲章“家在江北第一楼”,表明画家对此画甚为喜爱。
其他文献
一个艺术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存在,所以他一定会受到这个特定时空带给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作者寻求个性语言与形成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保安,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山水画家,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安画派的艺术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在技法手段上都有来自这个地域的影响,但他似乎又与长安画派或是陕西画界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处于一种半游离状态,他的山水与陕西画家群体在面貌
期刊
王孔瑞的求索  魏云娜  吾途听友人言,方晓王孔瑞之名。孔瑞者,山东章丘人也,以书、画、印见长。品其画作,给人“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感,脑中浮现出高山云起,密林丛生,山林深处有屋舍三两间,翠意田园之境,如能与二三好友观书不语,执棋对饮,醉心其间,真乃吾心之所向。  于王孔瑞而言,先是以篆刻为其喜好,后又属意于书法与绘画,其三者皆颇有建树。虽三者表达形式不同,但三者都源
期刊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魏碑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日点画俊厚,五日意态奇异,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魏碑“十美”说,堪比诗歌美学上司空图的“二十四品”。时代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攀升,有作为的书法家不会囿于既定的命题,总是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以古为基,以今为用,从传统经典走向现代生活
期刊
“感觉主义”似乎是心理学、文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笔者并不想深究其概念与方法,而是想要在艺术界提倡“感觉”。在艺术界越来越注重绘画技巧的今天,特别是在学术规范成为专业画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的时代,提倡“感觉”无疑是一项很冒险的事业。但冒险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在英语世界中“感觉”( sense)是无法与“主义”( ism)的词缀相连,魏艳画作中那种强调感觉的主观表现,也未尝不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冒险
期刊
本刊讯2019年3月22日下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作品展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余玉奇,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秘书长陈危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黄海出席开幕式并讲
期刊
内容提要:陈淳是明代花鸟画风格由小写意转向大写意的确立者,其写生观的形成和确立受到吴门四家之沈周影响很大,并生发出了自己的独创内容。其写生观注重“观物会意”,不以设色形似为能事,同时讲究求“我”于形骸外,将对“写生”这一概念的认识,從状写自然造化上升到描写物象之精神以及抒发自我之精神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淳;观物会意;漫兴;写生观  论及花鸟绘画的写生,从唐代韩斡画马云“厩中万
期刊
本刊讯2019年4月10日,守望—王赫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青年系列展之一,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与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层层评选产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美术工作部主任丁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
期刊
一  “南北融合”是我对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主线,北方荒寒苍劲的风貌,南方温润古雅的气息,都是我创作的土壤。这几年跑了许多地方,在各方面条件都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多次带领我的博硕研究生团队利用寒暑假期“走南闯北”,进行写生活动,越发能够感受到山野是有形有象,有情感的。我们往往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能不能近距离的去聆听、去触摸,让自己与自然进行深入地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比较欠缺。在绘画语境的表现中
期刊
本刊讯2019年3月21日上午9点,周怀民、周国良父子书画展在无锡周怀民藏画馆开幕。周国良夫妇,无锡市文联、无锡收藏家协会的代表,媒体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观看了画展,并举行了座谈会。  此次画展共展出周怀民的中国画作品95幅,周国良先生的花鸟画作品20余幅。周怀民(1907年-1996年),江苏省无锡钱桥人,为民国“京派”画家代表,当代著名画家,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
期刊
中国书法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某些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为活跃,书家蜂起,书风丕变,新风新面层出不穷,大师巨擘比肩接踵,给后世留下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些时候就不是这样,往往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寂然无波,乏善可陈,既无开宗立派的大师巨匠,也无传流百代人的名作佳构。前一类可称为书法的突变期,而后一类则属于书法的渐变期。  有幸的是,当今书坛正处于一个突变的时期。其表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