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苍”求“润”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北融合”是我对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主线,北方荒寒苍劲的风貌,南方温润古雅的气息,都是我创作的土壤。这几年跑了许多地方,在各方面条件都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多次带领我的博硕研究生团队利用寒暑假期“走南闯北”,进行写生活动,越发能够感受到山野是有形有象,有情感的。我们往往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能不能近距离的去聆听、去触摸,让自己与自然进行深入地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比较欠缺。在绘画语境的表现中,需要从精神内涵、本体语言,从内部的东西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我们艺术表现的手法再现出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是非常渺小的,无论是生活还是绘画,我始终坚持两点:第一是对自然要有敬畏感,第二是必须走入自然。艺术之美源于生活,来自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也是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后的物化形态。过去也积累了许多中国的笔墨语言,也沉淀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但是画山水还是应当不断地走入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探寻自然的语言。其实画家一生都在探索,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过去我们在表面上画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在精神层面上却没有把自然当做情绪感受的表达途径,平和也好、高古也好、雄壮也好,我们没有体会到。中国地大物博、崇山峻岭,每一个地域,每一个山都有精神性的代表,比如华山、黄山、嘉峪关或者是西部地区,这些地方所表现出的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我也是在找语言,做积淀,总是找不到自己从心理上认为很满意的一种方法,总是觉得欠缺。一直在寻找如何下手,从哪里走,这对于所有的实践者来说是很苦恼的事情。
  山水画中意境的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的结果,即使是自然之美,实际上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形式,只有真正的亲近自然,走入它,才能找到一些基本的元素。今年我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不想停留在某种表现方式上,我力求每一年对一个地方深入描绘,比如我画了很多年陕北,这个地方我觉得非常美,非常过瘾,这就是我们西部的情怀。西部大山的厚重之美、俊俏之美,是它的特色,用我自己的语言能表达出来就是我的心境,这个心境非常重要,也很珍贵。
  过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笔墨的实验上做了很多积累和积淀。感觉对自然的敬畏感不够,所以就拼命去找自然的声音和自然的语言,感觉到对山水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客观物质直接与精神世界的自由转换。不停地探索和实验能刺激我的大脑,能帮助我勤于思考和发现,刹那间的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同时也是即时的,不抓住很可能就会失去。捕捉生活中感人的情节和语言是我在创作中努力表达的。
  这次“掩云生处”个展基本上是我近几年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加快探索步伐的结果,将作品从自然界的大空间放到人文公共的大空间来审视,对自己也是一种检验,通过这样的机会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梳理,这些作品加快了我探索的步伐。
  二
  一个艺术家在几十年当中是循序渐进的,有很多是跳跃性的反哺循环过程。比如说我一开始对线的运用,后面对墨的运用,回过头来说30年、50年又回到一个现象,人们思想和自然的运动都是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也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所以会出现跨度大的情况,或者没有跨度。特别是有一些画家,一个题材可能画一辈子,但是这个题材已经画神了。艺术家的思想特别重要,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博览到精微,在繁杂中到完成这是最高境界。
  我这几年尝试在国外画一些写生,常规的写生是对景写生,我在美国画了很多是记忆当中的写生,或是我当时记录下来再去画,我在写生当中做了很多变化。今天可以随心走一走、看一看,再将这种感觉画出来也叫做写生。这种写生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截取。如何画出带有内涵性的东西,这就是从自然的景观上升到一种主观性。作品中的艺术美也是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通过艺术家的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改造生活的原生形态而使作品富有创造性。從根本上说,对于地域、人文精神层面的理解要基于对地域结构、人文元素的“知”,而后从心里生发出感受,转换成笔墨语言,才更有生活,更有高度。
  创作其实画的是自己,画的是心境,画的是对万物的理解。通过不断练习,积累更多的经验,最后达到精熟,也是理解自然物象的方法和过程。绘画最终是需要通过手将其传递出来,作品的数量与最后所呈现出的创作水准有着直接关系,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将所思所想表现出来。山水画的创作需要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契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在表现上应以“写意精神”为主,通过“寓意于物”而实现个体的“畅神”,这是对自然进行深入观照后的艺术表现活动的产物。在画面中要追求“意境”的表现,其实在写生中的意境表现和主观精神传达,就是缘于对自然的静悟和观照。所谓“观照”是从某一角度和立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进而有思想和理性的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意识中构成形象,也是自我世界观的体现。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对物象的本质和意境做整体把控,除表达它本体的自然形态与肌理之外,更要抓住自然中“形”之外的意趣,同时要体现出时代感,要有意识地体现时代审美取向,既要张扬个性,又要表现出个人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经过艺术加工的景物,应该比原来的景物更集中,更美。对于生活的体验,能够不断加深和丰富对大自然的各种印象,这一印象的积累,无疑会激发艺术想象力,从而实现艺术创作中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自然而然就会带有一种当下的城市语言符号和这个时代的影子,这是不能违背的。作品必须要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当代性,在作品中已经注入了个人的热情、理想和观念,从而也就在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在很多中国文艺理论中也谈到作品中的艺术美的导向性和感染力,张彦远就说过: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王微则从“情志”的角度谈到作品中艺术美的感染力,他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按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所以作品中的艺术美不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且也能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构过程中去,反作用于生活,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向往、追求的理想生活,进而改变现实生活本身。好的作品从生活中来,无论是作品的感受力与技巧的精微,还是用笔的丰富、灵动及质感的表现,抑或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这都与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与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对事物外化的精准表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生动体验,既坚持大题材大手笔的创作,又享受自我愉悦的随性挥洒,这种创作状态是我所追求和欣赏的,并且积极地付诸实践。   三
  艺术贵在创新,如果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模式,就没有了创造力。艺术作品的诞生,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停地突破,不停地创造,在这个过程里不必考虑结果。作为一个实验者就是要把自己当下不同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艺术创作当中始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兴奋感放到其中,一个是对自然的敬畏,一个是我们要兴奋起来,画画不兴奋是不行的。艺术创新实际上是指观念的创新。对艺术作品而言,创新体现在画面的形式、语言和技巧的创新,这些其实是观念创新的副产品,对艺术家而言,创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载。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新立异,而是要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造,在这种创新的总体氛围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与此同时,被创新催生出来的焦虑感也随之而来,失去了老老实实创作的耐心和平常心。结果,我们在许多创新之作中常常也能看到许多故弄玄虚、似新实旧的作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也是古今一切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艺术创新根据程度的不同有延续风格中的创新,也有风格转变的创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正如李可染的一句名言,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创新。
  艺术最终的落脚点是对创造性和表现性的表达,这也是实现艺术价值的根本。而价值的实现最终会落在文化认同上,如果没有文化的根基,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干百年来都是传统绘画中的精粹,被历代文人所喜好。东晋时期,玄学风靡四方,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山水画的美学观念和基礎。山水画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澄怀观道”的思想。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文化随着科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山水画在继承民族绘画的文化环境中融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呈现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态势,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求新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投机取巧、张冠李戴的现象,对于传统的丢失是阻碍中国山水画前进的重要原因。
  讲求笔墨是山水画最重要的特点,以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 “用笔”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情感与想法,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绘画风格及面貌。对于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是山水画的另一重要特征,要求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代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心态正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画家,多数画家对作品进行局部改良,或者运用西方的油画技法,或者美其名日“现代”或“前卫”,忽视作品质量。浮夸急躁心态与急于求成心理也导致了画家艺术功力、艺术才能和综合修养不断衰弱。任何事情都是一点点干出来的,要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目标,慢慢去往好的方面发展。这个展览也希望唤起更多人对城市水墨或者对中国文化的重新思考,唤醒对历史和文化的担当,这个更重要。
其他文献
书法是用汉字书写成文,文書相映、焕采升华的一门学问。书法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情与胸怀。刘军先生的书法,与其为人一样爽朗、潇洒,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是也。  刘军先生是河南人,生活在七朝古都的他家学深厚,其在诗、文、书、画方面颇有研究,尤其是书法创作方面。其自幼学书,根基坚实。近年来跟随书法家曹宝麟先生问学,书法功力更进一步,其书风潇洒坦荡,独树一帜。  刘军先生书法以帖派见
期刊
由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技信息事业的发达,当代中国书坛在书法的物质材料以至表现形式上都获得了突破,书坛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观念新颖、活动频繁、手法大胆以及参与人数众多,构成了当代中国书坛繁荣的表象。但冷静观察,我们却发现,在繁荣的背后,书坛缺乏底气,缺乏一种文化底蕴,缺乏那种足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书法天才,只见奇山突兀却不见巅峰。当代书坛在极力张扬书法的抒情性和个性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一
期刊
内容提要:空白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草书艺术而言,空白造型更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除了笔墨语言,不同的草书风格也体现在不同的空白造型之美上。本文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了空白造型在草书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一、飞白和结体内的空白之美;二、结体间的空白之美;三、行间空白之美;四、四边空白和章法造型。  关键词:草书;飞白;结体空白;行间空白:四边空白;造型  古人称空白的处理为“布白”,“黑之量度
期刊
一个艺术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存在,所以他一定会受到这个特定时空带给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作者寻求个性语言与形成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保安,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山水画家,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安画派的艺术传统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在技法手段上都有来自这个地域的影响,但他似乎又与长安画派或是陕西画界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处于一种半游离状态,他的山水与陕西画家群体在面貌
期刊
王孔瑞的求索  魏云娜  吾途听友人言,方晓王孔瑞之名。孔瑞者,山东章丘人也,以书、画、印见长。品其画作,给人“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感,脑中浮现出高山云起,密林丛生,山林深处有屋舍三两间,翠意田园之境,如能与二三好友观书不语,执棋对饮,醉心其间,真乃吾心之所向。  于王孔瑞而言,先是以篆刻为其喜好,后又属意于书法与绘画,其三者皆颇有建树。虽三者表达形式不同,但三者都源
期刊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魏碑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日点画俊厚,五日意态奇异,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魏碑“十美”说,堪比诗歌美学上司空图的“二十四品”。时代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攀升,有作为的书法家不会囿于既定的命题,总是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以古为基,以今为用,从传统经典走向现代生活
期刊
“感觉主义”似乎是心理学、文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笔者并不想深究其概念与方法,而是想要在艺术界提倡“感觉”。在艺术界越来越注重绘画技巧的今天,特别是在学术规范成为专业画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的时代,提倡“感觉”无疑是一项很冒险的事业。但冒险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在英语世界中“感觉”( sense)是无法与“主义”( ism)的词缀相连,魏艳画作中那种强调感觉的主观表现,也未尝不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冒险
期刊
本刊讯2019年3月22日下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作品展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余玉奇,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秘书长陈危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黄海出席开幕式并讲
期刊
内容提要:陈淳是明代花鸟画风格由小写意转向大写意的确立者,其写生观的形成和确立受到吴门四家之沈周影响很大,并生发出了自己的独创内容。其写生观注重“观物会意”,不以设色形似为能事,同时讲究求“我”于形骸外,将对“写生”这一概念的认识,從状写自然造化上升到描写物象之精神以及抒发自我之精神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淳;观物会意;漫兴;写生观  论及花鸟绘画的写生,从唐代韩斡画马云“厩中万
期刊
本刊讯2019年4月10日,守望—王赫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青年系列展之一,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与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层层评选产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美术工作部主任丁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