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_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课标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要求。真情实感从哪里来?笔者以为,源于对文本秘妙的潜心揣摩,源于对生活细节的用心捕捉,源于对活动情境的精心创设。以下,笔者就如何引领学生提升习作的能力、感受习作的快乐谈一些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潜心揣摩文本秘妙,习表达之法
  教材是个例子,也是我们开展习作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例。这个范例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是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把标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以课文为例,一方面去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文本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去体会作者选材布局的思路、遣词造句的精妙,真正实现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目标。“指向写作”应该成为阅读课堂的重要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转”字,连续三次出现在一句话中,充分体现了刘老师教学的艰辛,烘托出了刘老师的坚强、敬业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一段话,感悟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刘老师可敬的品格和作者对刘老师的崇敬之情。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这个“转”字能用其他动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在短暂的寂静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不能换,因为我觉得刘老师是拄着拐杖在写板书,这一个“转”字正好是和拐杖相吻合的。
  生:我也觉得不能换。因为刘老师拄着拐杖,对于一个腿有残疾的人来说,这样的转是很危险的。可刘老师却转得很快,而且经常这样转,可能会摔倒。但他为了给学生们上课,不怕危险,这更能体现刘老师爱学生,很敬业。
  生:我想,刘老师转得这样熟练,一定是花了不少工夫来练习,都是为了能节约时间给学生们上课,这是一位很负责、很敬业的老师。
  生:三个“转”字连用,用了排比的手法,读起来一句比一句让我紧张,也一句比一句让人感到敬佩,很有节奏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上述的教学中,笔者正是以“转”字为载体,让学生去悟得表达之法,运用之心。
  二、用心捕捉生活细节,探表达之源
  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练笔即文章。要让学生们写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习作,作为教师,应该设法引导他们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捞习作的珍珠,抓取生活中的美妙瞬间,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
  一次,在校门口执勤的我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住了。一个小男孩正全神贯注地用夹子在地上夹着什么。再定睛细看,原来地上有三张纸屑,这个男孩应该是在做卫生工作,他是想把三张废纸一次性夹起来。于是他把一张纸拨到另外两张纸中间,然后用夹子去夹,可是没有成功。但他一点都没有气馁,而是百倍专注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我被他的这种执着和专注吸引住了,不禁拿出了手机,把眼前生动的情境一一拍录了下来。这时候,我把那个男孩请进自己的教室,先在屏幕上一遍又一遍地將刚才拍摄到的情境播放出来,又请那位男孩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然后,在具体的指导后,我让学生们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自己的感受,把那一幕生动的情境写了出来。
  有了这一次习作的经历,学生们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文章的道理,开始关注其身边的点滴小事。他们会为了老师发型的一次变化而激动不已,会因为草丛里开出了一朵无名小花而欢呼雀跃,会由于教室里一把放歪的扫把而愤愤不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笔下的习作更加细微了、细腻了、平凡了、朴实了、真切了、深刻了。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张开自己的慧眼,学会观察、倾听、感受,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感动,进而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有了这些源头活水,才能下笔有神,灵动的习作才会从学生笔下诞生。
  三、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激表达之欲
  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好玩是学生的本能,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创设贴近儿童生活而又有趣好玩的情境,让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习作热情,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改变。
  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总会有许多令学生意想不到却又激情澎湃的事情发生:报成绩,我时而从高分报到低分,时而又从低分报到高分,让他们体会喜忧的情感转化;上课时,我故意发怒找茬,布置一大堆一时半会儿做不完的作业,让学生们体悟不寒而栗的感觉;下课了,我又会故意安排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喜讯,让学生们品尝快乐和失望的滋味……习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让学生身临其境,表达自会畅快,岂不乐哉!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实践,让学生感受细节的秘妙,产生表达的欲望。
  记得讲完《泉城》一课后,我布置了回家背诵的任务。可是第二天能背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眼看着放学时间到了,我心生妙计,专门找了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说道:“大家听着,这位同学站在讲台前背书,大家静静听,如果他再背不好,全班回家抄课文。”话音刚落,全班学生惊呆了。这位学生开始背了,刚开始吞吞吐吐。我突然发现寂静的教室里,一双双眼睛正注视着这位学生。而那几十双目光中,分明是一颗颗想帮忙却又不敢帮忙的无奈。渐渐地,几个胆大的学生开始在下面指手画脚。哈哈,这正是我要的。果然,又有几位学生开始手舞足蹈地帮忙。而随着背书的继续,教室里的气氛更紧张了,那一张张阴晴变化的脸,不正是学生们此时紧张心理的真实写照吗?终于,在其他学生的期盼中,这位学生断断续续地背完了,他如释重负,其他学生更是松了一口气。见此情景,我说:“嗯,还不错,现在全班同学的抄书就免了,打开习作本,将刚才背书的过程中教室里的场面变化、你的内心变化写出来,可以吗?”“简单,刚刚我们经历了那煎熬的时刻,肯定写得出来!”“老师,你要我们写作文早说嘛,干吗搞得我们心惊肉跳的?”学生们立即作出了反应。“要的就是这种感觉。”随即,我又做了一些较为具体的指导。那一次的习作课,学生们个个都很投入,描写非常生动。看得出来,有了充分的情境体验,习作的烦恼自然会烟消
  云散。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正是有了情境的巧妙设置,才能让学生动情、动心,产生写作兴趣,迅速地进入状态,真正写出有血有肉的习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写作的快乐,才思飞动,浮想联翩。
  文本是基石,生活是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文本和生活这两条主线,在阅读教学中指向习作秘妙的感悟,让学生有章可循,会意生文;在生活中引领学生怀有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去感悟生活的真谛,从细小琐碎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寻常的哲理、不同寻常的真、善、美。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让学生倾吐心声,放飞遐想,在一次次练笔中提升自己的言语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孙桥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几年的课改实验表明,要真正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绝非易事。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七嘴八舌看似“热闹”的现象,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效,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组建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开展
《万年牢》(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讲述了一位父亲在自己做糖葫芦时,总是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产品质量“万年牢”,后来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为对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非常不满而辞职的感人故事。从文本表达的具体内容可知,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语言、行动的有关语句,感悟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高尚品格应是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三个“万年牢”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教学难点。怎样突出重点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写话教学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时代精神、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学生阅读课文的辅助工具,还是引导他们学习随文写话的有效媒介。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进行随文写话。  一、巧用教材插图,调动写话热情  英国教育学家洛
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课标的理念明确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真学习,恰当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整合有利的教学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精彩探究,让语文课堂因探究而精彩!下面我结合《云雀的心愿》一课,谈谈我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快乐探究的。  一、创境激情, 深化文本解读  
《回声》是一篇科普童话,讲述的是小青蛙发现了自己的回声,并且在妈妈帮助下了解了回声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形象灵活生动,寓知识性于轻松活泼的故事形式之中。教学中,我从课题和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回声飘荡,从而理解感悟回声,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欣賞绘本,感知回声  绘本《月亮 生日快乐》讲的是一天晚上,小熊看着天空圆
摘要:文言文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言,它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传达作者的思想。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形成开放性思维,学会词汇的用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分析了五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在当前这个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提出的一种创新性课堂组织形式。该种形式目前是指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辑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完成教师预留的任务。在课前,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视频的观看与内容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从教学资源
主题阅读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本阅读时,基于同一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的活动,从而使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增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的重要性。主题阅读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具有更加清晰的思维,激活他们的阅读情感,从而让课堂“流光溢彩”。  一、围绕阅读主题,整合阅读文本  主题就好比藤,课文就好比瓜,主题和课文的关系就像藤和瓜的关系一样
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依据学段目标与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涵盖了积累、理解与运用。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未能真正与编者对话,导致课后习题成了单纯的训练题目。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与编者主动对话,将其课后习题巧妙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为课堂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一、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学作用,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自学的一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很好的跟名家学写作的范本。如何跟名家学写作呢?我做了以下构想:  一、跟叶圣陶学写作——品学兼修是正道,文章历来须用功  透过肖复兴的笔触,大作家叶圣陶是如何写作的,亦可见一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文入情,体会叶圣陶的写作态度与方法。  1.欲学写作先做人,人品作品皆楷模  从“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