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主线” 轻松“突围”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年牢》(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讲述了一位父亲在自己做糖葫芦时,总是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产品质量“万年牢”,后来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为对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非常不满而辞职的感人故事。从文本表达的具体内容可知,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父亲语言、行动的有关语句,感悟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高尚品格应是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三个“万年牢”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教学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语言、行为时,先后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个意义丰富的词语宛如一根五彩的丝线,串起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笔者在引导学生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厘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后,这样展开教学:
  师:课文的题目叫作《万年牢》,文中先后三次写到了“万年牢”,你们能找出是哪三次吗?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生圈画有关句子后,自由朗读。)
  师: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万年牢”你认为具体指什么?(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这叫万年牢。”)
  生:糖葫芦。
  师:这万年牢的糖葫芦,是怎样的糖葫芦?
  生: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
  师: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的糖葫芦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并作批注。
  (师生交流:从“最好”一词看出父亲很实在;从“上等”一词看出父亲对糖葫芦的选料非常认真,十分注重产品质量;从“闷好炉火,擦净石板”等工序看出父亲的认真、实在。)
  师:的确,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始终——(生接:一丝不苟,细心认真。)所以父亲做出的糖葫芦是——(生接:万年牢。)
  师:那文中第二次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呢?(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生:指的是做生意公平实在,走正道。
  师:结合课文,说说怎样做生意才是“走正道”。
  生:做生意要讲诚信,实实在在。
  生:不骗人,不掺假,实事求是。
  师: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是一位好生意人,更是一位好父亲。(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想一想,这个“万年牢”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做人。
  师:做什么样的人?
  生:可靠的人,实在的人。
  师:这三个句子,分别讲了万年牢的糖葫芦、生意和人品。你能把这三种万年牢按先后顺序排一排吗?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生意万年牢 产品万年牢 人品万年牢)
  生:我感觉第一个应该是“人品万年牢”,第二个是“产品万年牢”,最后一个是“生意万年牢”。只有具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生产出万年牢的产品,才会拥有万年牢的生意。
  在上述片段中,笔者把课文题目《万年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文中三次出现的“万年牢”语句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圈画语句,批注交流,进而发现、体会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高尚品格,并懂得了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围绕着“万年牢”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阅读的情境之中,积极思考,潜心探究,大胆交流,实现了从对文本解读的层面到让学生思想与文本表达情感产生共鸣的高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与美好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积极建构、主动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义安区新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提出问题  1.(板书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一课的新词,写会了生字,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检查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3.现在,关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你的问题。  4.在黑板上把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  二、针对问题,选择学法  1.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关于这些问题,你准备怎么样去解决它呢
儿歌,是以低幼兒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歌,这些儿歌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低龄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儿歌赏析入手,鼓励学生模仿表达,让学生从小爱上儿歌,爱上学习语文,为学生走上文学道路奠定基础。  一、赏语言之趣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儿歌语言的赏析入手
挪威鼠米多一家居住的小镇因为风景优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镇里那片漂亮的榆树林是游客们必到的地方。  有一天,因为一个没有熄灭的烟头,榆树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光烧红了小镇的半边天。  米多好奇地趴在窗户上抬头望着天空:“这天空怎么变红了?”这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快来医院!爸爸在救火中受伤了!”电话那头传来姐姐米乐焦急的声音!  米多飞一样地赶到了医院,来到米爸的病床前。只见米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曹敬庄。在作者眼里,山野、水野、人野……一个“野”展示了全部情感,乃至灵魂。闲来读读,的确是让人过了一把“野”瘾。当然,这里选为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互动阅读中感知文本的“野”和作者的“野”,既而让这“野”发散开来,成为一种心境,一种美。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作者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感知其视角、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悦纳的基础上,不仅要学会运用,还要学会“智性表达”。所谓“智性表达”就是运用妥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蕴准确而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教材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辨析、发现吸收,开启言语表达的新视角。  一、品析咀嚼,揣摩言语表达的趣味性  语言表达的核心在于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味,很多经
如何切实地将“语用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们畅游在“言语”的丛林中,品得言语真味、习得言语之能、提升言语之慧呢?笔者以为,语用课堂的落脚点应该是一个“做”字, “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语用能力,绝不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是学生语用能力获得并提升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系列“做”的实践中将文本解读与具体的学习形式和活动联系起来,在
所谓儿童语境就是指策划的言语活动要与儿童相连,要接地气,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学习体验等,以使语言活动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在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实现再增长的语言活动。但是,课文在入选教材之前,大都不是专供儿童阅读的,在某种程度有些内容不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那么,如何把成人的作品与儿童的阅读心理相联结,从而使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接近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处于习作的初始阶段,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还有很强的求知欲与表现欲。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缺乏习作的基本方法。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特点,实现习作教学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通过模仿,学生能体会到习作的乐趣,不断领悟习作的技巧,从中受到立意與构思的启示,学会遣词造句,掌握谋篇布局,收获成功习作的喜悦。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模仿呢?  一、思路模仿,从模仿中把握习
思维导图又称作心智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具有表达层级关系和图文并茂的特点。  思维导图绘制简单、易于掌握,思维导图软件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
合作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几年的课改实验表明,要真正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绝非易事。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七嘴八舌看似“热闹”的现象,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效,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组建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