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人类及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音乐也伴随其产生。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音乐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觉阐述人类内心的声音,更是把全世界有关音乐的民族联系在一起。钢琴,被称为音乐之王的乐器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它在十五世纪传入中国,由此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开始了漫长的融合与碰撞的过程。本文以中西方钢琴音乐发展为线索,并以陈培勋的钢琴改编代表作《平湖秋月》为例,来阐述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各个时期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吸纳。
【关键词】西方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 陈培勋 《平湖秋月》
自人類文明产生以来,音乐也伴随其而发展。我们说,音乐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在逐步推进以及思想逐渐进化的,无论是西方的教堂音乐还是中国的劳动号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类社会所服务。音乐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钢琴音乐又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钢琴音乐的产生无论是对于本土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钢琴这一乐器的产生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融汇了全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度繁荣。
一、西方钢琴音乐的产生
9世纪前夕,西方音乐是从教堂唱诗班发展而来,牧羊人带领合唱团以诵读圣经的形式来歌唱耶稣。教堂音乐多是主调音乐,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它是基于一条主旋律、主动机再配合以下声部和声为主的音乐形式,当主调音乐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规时,复调音乐便由此产生了,复调音乐的产生对钢琴音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中世纪时期的键盘音乐。到了11世纪,当人们无法记住繁重复杂的音调时,记谱法便应运而生了。记谱法的出现为五线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甚至对于当时的作曲家来说是一中莫大的福音。进入14世纪,键盘音乐的发展也只是依附于声乐曲的伴奏上,直到15世纪,管风琴家们终于创作出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演奏形式---前奏曲。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这一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乐谱得以保存和流传,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体裁。三是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巴洛克这一风格最早在建筑和绘画中形成,追求波浪墙面盘旋起伏的运动感和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的戏剧性效果。在音乐上,则用流利酣畅的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装饰性取得与建筑和绘画同样的辉煌效果。巴洛克后期,德国进入管风琴音乐的黄金时代,意大利则在歌剧和小提琴艺术上大为发展,法国对宫廷歌剧和芭蕾舞剧更为青睐。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尤其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应用,对钢琴艺术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都有深远意义的事。四是洛可可时期的键盘音乐。18 世纪20年代,随着巴洛克键盘音乐的不断解体,洛可可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妩媚秀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洛可可艺术家们追求外表华美胜过挖掘思想感情的深度,题材多是田园、欢宴、舞会及柔媚的爱情。这一时期的键盘音乐得到了以上四个时期的集中发展,在键盘音乐发展史上划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阶段
相对于西方钢琴发展史而言,钢琴本身作为一种舶来物质文化形式,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建设性的发展。
(一)早期钢琴在中国的应用
在15世纪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纷纷东来,古钢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这是当时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关于钢琴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形式。促使钢琴在中国被推广和应用的,不是商人的活动,而是开设教堂和兴办新学堂。随着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变革和改良,人们需要一种非文字手段来拯救心灵,学堂乐歌的出现为钢琴音乐打下了基础,促发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重要的开端。西洋歌曲的演唱形式、记谱法、简谱乐理以及五线谱的运用,都为人们学习各类音乐文献提供了便利。
(二)1927—1937年中国各地钢琴专业的发展及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
随着中国的大门不断地向世界敞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本着以教化人类心灵和教育人们爱国爱家、自强不息为本,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在1934年,作曲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牧童短笛》的创作是我国20年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开篇之作,它巧妙地将民乐竹笛的清脆声用钢琴的高音区模仿出来,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在其中,悠扬的旋律和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再次是1936年刘雪庵创作的《中国组曲》,运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民族乐器琵琶等演奏技巧及表现民俗风情内容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写成了四种钢琴织体对比强烈的适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小品组曲。
(三)建国初期钢琴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主要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为题材,同时政府也给予音乐文化事业大力的扶持。教育是钢琴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北京、上海两所音乐学院钢琴系建立,为培养专业钢琴人才提供了保障。在其后的两年中广州、武汉等地也兴办起音乐学校,并且对钢琴教材进行充分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发展。建国后,国家十分注重国际间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曾通过邀请外国著名钢琴家来国内讲学,派优秀钢琴家出国交流与访学等等,都为钢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
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但是还是有了进步的发展。在后期的钢琴改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西方的写作手法(复调、模进、倒影)等形式进行中国乐器代表曲目的改编,不仅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同时写作手大的丰富和演奏效果的表现也成为这一时期钢琴艺术改编曲的突出成果。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体趋向是前进的。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必然会使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从而在西方钢琴基本弹奏技术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面将具体谈一下《平湖秋月》中民族与西方音乐融合的实例。 三、通过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来看待中西钢琴音乐的交融
《平湖秋月》原曲又名“醉太平”,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古筝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吕文成的音乐创作大多以高胡乐器性能特点作为旋律的思维特点。高胡的特点是音乐高亢明亮,音质柔美纯净,上下滑指柔和。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陈培勋在1975年受钢琴家周广仁和殷承宗之邀,根据高胡旋律改编此曲。陈培勋在改编这首乐曲时,必定要模仿高胡的音色,旋律和结构上未作任何改动,只加了一小节的引子。这与当时正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钢琴艺术受到无情的扼杀和限制的历史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一)调式调性的借鉴
在《平湖秋月》中的高胡分谱我们可以看到,高胡主要担任主调音乐旋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陈培勋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不仅加厚了和弦的织体形式,并运用了西方的大小调和弦来阐述作者见到西湖美景的心情。对于中国的五声调式,在高胡的柔美、安雅音色中显现的异常出彩。首先,乐曲开始前的三拍半的空拍就是一个很好的心境表现形式,作者告诉我们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是安静的偶尔荡漾的。在原作者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和调性时,一种在西方音乐大调性质的恢宏充斥其中。在陈培勋进行改编时,他不仅运用了降D大调作为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并且丰富了作者内心没有表达的情感局面。在高胡旋律中,几乎没有出现fou、si这两种倾向性较强的声音,取而代之的内心的波澜不惊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不同的是,西方的大小调以及不协和音程与和弦直接影响到后人的改编和二次创作。
(二)钢琴音乐形式、结构的借鉴
在西方钢琴发展史上,对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最大音乐形式恐怕就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结合了。对于只有两根琴弦的高胡,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主调音乐形式演奏得淋漓尽致,但想要得到更丰富的音色或更饱满的音响效果,就必须依附于其他乐器的支撑,而钢琴恰好打破了这一创作底线。钢琴的三个音域可以很好地模仿高胡的中高低三种音色,而更加丰富的复调织体也正是需要三种音色的相互配合。
以上述谱例为例,低音的五度音程恰如睡眠的湖水,在安静的与空气接触下没有惊起一丝波澜;中音区的三十二分音符旋律跑动就好似作者来到了湖水边,湖水似乎可以聆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开始鲜活起来。另外,最明显的一种织体就是波音的运用,在原曲的单旋律上附以琶音和弦,与左手绵密绮丽的快速琶音跑动相结合,音乐流畅生动,描绘出一幅湖水月色交融的动人美景,这种织体的运用更加增添了音乐的民族特色。这首乐曲是以复调写作为主,主调音乐有所减弱,和声运用比较单一,主调旋律不是很突出,经过音和延迟解决等处理手法融为一体的,这种钢琴化织体所产生的表现力超越了弦乐,为传统乐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钢琴艺术与中国乐曲的结合。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中国的传统乐器来言,基本上是靠口与手来控制音的长短与音量大小的,这对于西方钢琴音乐发展来言,是一个极好的改良机会。在钢琴发展的中期产生了踏板,踏板对于音色的调和及音乐的链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这样一首讲究音色和意境的乐曲来说,踏板的运用显得十分关键。鉴于这首乐曲采用了传统民族的五声调式,且多处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右踏板可以用得多一些,长一些。一方面,五声音阶式的混音效果比较和谐;另一方面,就该曲的意境来说,音响上朦胧也是可以允许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弹拨乐器是没有制音器的,琴、筝、扬琴、箜篌,莫不如此。在钢琴上大量使用右踏板也可以模拟出那种让人心醉的华彩般的混音效果,乐曲笼罩在静谧空灵的气氛中,因而左踏板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艺术作品的民族风格来看,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新营养、塑造新风格、展现新面貌中前进着。《平湖秋月》,这首独具匠心的乐曲无论从曲式结构还是从民族特性上,都有着它光辉闪亮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它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里程碑,对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动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对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产生及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中国传统民乐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对于这种外来艺术文化形式,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能够影响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部分,对于西方音乐形式与中国的民乐进行恰当地融合及改良。使我们的民族写作技法与西洋写作技法真正接轨,让双方的优势互相吸收和渗透,从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颂文.《中西合璧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于莉莉.《三首中國古典钢琴改编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浅谈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性及演奏特点》.
[5]叶纯之,《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吴式锴,《和声分析351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关键词】西方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 陈培勋 《平湖秋月》
自人類文明产生以来,音乐也伴随其而发展。我们说,音乐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在逐步推进以及思想逐渐进化的,无论是西方的教堂音乐还是中国的劳动号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类社会所服务。音乐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而钢琴音乐又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钢琴音乐的产生无论是对于本土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钢琴这一乐器的产生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融汇了全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度繁荣。
一、西方钢琴音乐的产生
9世纪前夕,西方音乐是从教堂唱诗班发展而来,牧羊人带领合唱团以诵读圣经的形式来歌唱耶稣。教堂音乐多是主调音乐,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它是基于一条主旋律、主动机再配合以下声部和声为主的音乐形式,当主调音乐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规时,复调音乐便由此产生了,复调音乐的产生对钢琴音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中世纪时期的键盘音乐。到了11世纪,当人们无法记住繁重复杂的音调时,记谱法便应运而生了。记谱法的出现为五线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甚至对于当时的作曲家来说是一中莫大的福音。进入14世纪,键盘音乐的发展也只是依附于声乐曲的伴奏上,直到15世纪,管风琴家们终于创作出一种独立的键盘音乐演奏形式---前奏曲。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键盘音乐。这一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乐谱得以保存和流传,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体裁。三是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巴洛克这一风格最早在建筑和绘画中形成,追求波浪墙面盘旋起伏的运动感和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的戏剧性效果。在音乐上,则用流利酣畅的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装饰性取得与建筑和绘画同样的辉煌效果。巴洛克后期,德国进入管风琴音乐的黄金时代,意大利则在歌剧和小提琴艺术上大为发展,法国对宫廷歌剧和芭蕾舞剧更为青睐。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尤其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应用,对钢琴艺术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都有深远意义的事。四是洛可可时期的键盘音乐。18 世纪20年代,随着巴洛克键盘音乐的不断解体,洛可可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妩媚秀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洛可可艺术家们追求外表华美胜过挖掘思想感情的深度,题材多是田园、欢宴、舞会及柔媚的爱情。这一时期的键盘音乐得到了以上四个时期的集中发展,在键盘音乐发展史上划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阶段
相对于西方钢琴发展史而言,钢琴本身作为一种舶来物质文化形式,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建设性的发展。
(一)早期钢琴在中国的应用
在15世纪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纷纷东来,古钢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这是当时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关于钢琴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形式。促使钢琴在中国被推广和应用的,不是商人的活动,而是开设教堂和兴办新学堂。随着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变革和改良,人们需要一种非文字手段来拯救心灵,学堂乐歌的出现为钢琴音乐打下了基础,促发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重要的开端。西洋歌曲的演唱形式、记谱法、简谱乐理以及五线谱的运用,都为人们学习各类音乐文献提供了便利。
(二)1927—1937年中国各地钢琴专业的发展及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
随着中国的大门不断地向世界敞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本着以教化人类心灵和教育人们爱国爱家、自强不息为本,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在1934年,作曲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牧童短笛》的创作是我国20年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开篇之作,它巧妙地将民乐竹笛的清脆声用钢琴的高音区模仿出来,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在其中,悠扬的旋律和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再次是1936年刘雪庵创作的《中国组曲》,运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民族乐器琵琶等演奏技巧及表现民俗风情内容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写成了四种钢琴织体对比强烈的适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小品组曲。
(三)建国初期钢琴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主要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为题材,同时政府也给予音乐文化事业大力的扶持。教育是钢琴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北京、上海两所音乐学院钢琴系建立,为培养专业钢琴人才提供了保障。在其后的两年中广州、武汉等地也兴办起音乐学校,并且对钢琴教材进行充分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发展。建国后,国家十分注重国际间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曾通过邀请外国著名钢琴家来国内讲学,派优秀钢琴家出国交流与访学等等,都为钢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
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但是还是有了进步的发展。在后期的钢琴改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西方的写作手法(复调、模进、倒影)等形式进行中国乐器代表曲目的改编,不仅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同时写作手大的丰富和演奏效果的表现也成为这一时期钢琴艺术改编曲的突出成果。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体趋向是前进的。钢琴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必然会使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从而在西方钢琴基本弹奏技术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面将具体谈一下《平湖秋月》中民族与西方音乐融合的实例。 三、通过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来看待中西钢琴音乐的交融
《平湖秋月》原曲又名“醉太平”,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古筝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吕文成的音乐创作大多以高胡乐器性能特点作为旋律的思维特点。高胡的特点是音乐高亢明亮,音质柔美纯净,上下滑指柔和。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陈培勋在1975年受钢琴家周广仁和殷承宗之邀,根据高胡旋律改编此曲。陈培勋在改编这首乐曲时,必定要模仿高胡的音色,旋律和结构上未作任何改动,只加了一小节的引子。这与当时正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钢琴艺术受到无情的扼杀和限制的历史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一)调式调性的借鉴
在《平湖秋月》中的高胡分谱我们可以看到,高胡主要担任主调音乐旋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陈培勋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不仅加厚了和弦的织体形式,并运用了西方的大小调和弦来阐述作者见到西湖美景的心情。对于中国的五声调式,在高胡的柔美、安雅音色中显现的异常出彩。首先,乐曲开始前的三拍半的空拍就是一个很好的心境表现形式,作者告诉我们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是安静的偶尔荡漾的。在原作者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和调性时,一种在西方音乐大调性质的恢宏充斥其中。在陈培勋进行改编时,他不仅运用了降D大调作为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并且丰富了作者内心没有表达的情感局面。在高胡旋律中,几乎没有出现fou、si这两种倾向性较强的声音,取而代之的内心的波澜不惊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不同的是,西方的大小调以及不协和音程与和弦直接影响到后人的改编和二次创作。
(二)钢琴音乐形式、结构的借鉴
在西方钢琴发展史上,对于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最大音乐形式恐怕就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结合了。对于只有两根琴弦的高胡,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将中国传统的主调音乐形式演奏得淋漓尽致,但想要得到更丰富的音色或更饱满的音响效果,就必须依附于其他乐器的支撑,而钢琴恰好打破了这一创作底线。钢琴的三个音域可以很好地模仿高胡的中高低三种音色,而更加丰富的复调织体也正是需要三种音色的相互配合。
以上述谱例为例,低音的五度音程恰如睡眠的湖水,在安静的与空气接触下没有惊起一丝波澜;中音区的三十二分音符旋律跑动就好似作者来到了湖水边,湖水似乎可以聆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开始鲜活起来。另外,最明显的一种织体就是波音的运用,在原曲的单旋律上附以琶音和弦,与左手绵密绮丽的快速琶音跑动相结合,音乐流畅生动,描绘出一幅湖水月色交融的动人美景,这种织体的运用更加增添了音乐的民族特色。这首乐曲是以复调写作为主,主调音乐有所减弱,和声运用比较单一,主调旋律不是很突出,经过音和延迟解决等处理手法融为一体的,这种钢琴化织体所产生的表现力超越了弦乐,为传统乐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钢琴艺术与中国乐曲的结合。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中国的传统乐器来言,基本上是靠口与手来控制音的长短与音量大小的,这对于西方钢琴音乐发展来言,是一个极好的改良机会。在钢琴发展的中期产生了踏板,踏板对于音色的调和及音乐的链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这样一首讲究音色和意境的乐曲来说,踏板的运用显得十分关键。鉴于这首乐曲采用了传统民族的五声调式,且多处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右踏板可以用得多一些,长一些。一方面,五声音阶式的混音效果比较和谐;另一方面,就该曲的意境来说,音响上朦胧也是可以允许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弹拨乐器是没有制音器的,琴、筝、扬琴、箜篌,莫不如此。在钢琴上大量使用右踏板也可以模拟出那种让人心醉的华彩般的混音效果,乐曲笼罩在静谧空灵的气氛中,因而左踏板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艺术作品的民族风格来看,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新营养、塑造新风格、展现新面貌中前进着。《平湖秋月》,这首独具匠心的乐曲无论从曲式结构还是从民族特性上,都有着它光辉闪亮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它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的里程碑,对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动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对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产生及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中国传统民乐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对于这种外来艺术文化形式,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能够影响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部分,对于西方音乐形式与中国的民乐进行恰当地融合及改良。使我们的民族写作技法与西洋写作技法真正接轨,让双方的优势互相吸收和渗透,从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颂文.《中西合璧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于莉莉.《三首中國古典钢琴改编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浅谈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性及演奏特点》.
[5]叶纯之,《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吴式锴,《和声分析351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