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课改中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指出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张将其作为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阐述了在高中开展历史课外阅读的实践意义,最后对构建这一体系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改 课程资源 课外阅读体系
一、构想的提出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进程,“模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高中教材的主要编写模式。在这种课程内容相对减少,甚至不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完整的课改模式下,历史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在实践中我认为开展课外阅读给了我们历史教师突破教材和课堂教学限制,实现新课改目标的一个绝好的途径!
1、新课程重视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海量”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文字资料”被认定为是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关键我们对这部分课程资源怎么进行开发和利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更需要我们用两只眼睛来看教学,两只手来抓教学:课内和课外都要重视,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0分钟以外。因此,在现有历史课程主体教材(课堂教学用书)之外,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正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加强课外阅读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新课改下,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个性化的意义,而学生也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
二、初步实践与构想
联系平时的教学经历,对构建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我有如下不成熟的设想:
1、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
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但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可在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中学各阶段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特征,科学地开列适合不同阶段历史教学需要的“中学生历史学科课外阅读必读和选读书目”(以史学名著名篇为主要内容),并注意这个书目的系统性(高中三年的阶段性与整体性通盘考虑)——该书目可以看作是“课外阅读体系”的中心内容。
2、开展读书活动,加强读法指导,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
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如果听任学生盲目阅读,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错误观念,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难以从阅读中获益了。所以教师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如,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编写历史小报(包括人物春秋史海漫步、读史有益、历史小知识等栏目)、写历史小论文(如人物评论、焦点评述等),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如“美国人看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列传”等;布置一部分学生作主题报告,分组讨论、自由提问、辩论)。
3、教师与文本互动——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
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韩非子》一书里也有类似的一段话“邹君好服长缨(长缨:长带子),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这两段话都生动地说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元性,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投入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遗憾的是,我们教师的阅读量和面少之又窄,教师除了课本和参考书外什么也不读,教师基本没有自己的课外阅读。所以面对新课程我们除了了解新课程的背景、理念及具体内容外,还应该在此基点上,广泛阅读,吸收有效素材,在阅读中获得灵感,再把灵感化为文字而用于课堂教学,使教材的功用得到最佳的发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中逐步学会选择、改编或开发教材,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三、反思
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同时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学习方式,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所以对阅读效果很难评价或检测。所以本文提出构建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的设想,应该说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比如“课外阅读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以及实证性的检验(比如开展短期、中长期的对比调查研究)等,但是也期望能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不需要花里胡哨,不需要尽善尽美,只要尽心、倾心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这静悄悄的变化,预示着历史教学的春天!
参考书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 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二版 1999年5月第2次印刷
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3、《高中历史教育展望》 远方出版社 陶滔等主编
4、《高中历史教师研读》 远方出版社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编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新课改 课程资源 课外阅读体系
一、构想的提出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进程,“模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高中教材的主要编写模式。在这种课程内容相对减少,甚至不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完整的课改模式下,历史教师如何实现新课标的三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或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了。在实践中我认为开展课外阅读给了我们历史教师突破教材和课堂教学限制,实现新课改目标的一个绝好的途径!
1、新课程重视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海量”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文字资料”被认定为是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关键我们对这部分课程资源怎么进行开发和利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更需要我们用两只眼睛来看教学,两只手来抓教学:课内和课外都要重视,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0分钟以外。因此,在现有历史课程主体教材(课堂教学用书)之外,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正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加强课外阅读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新课改下,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个性化的意义,而学生也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
二、初步实践与构想
联系平时的教学经历,对构建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我有如下不成熟的设想:
1、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
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但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可在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中学各阶段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特征,科学地开列适合不同阶段历史教学需要的“中学生历史学科课外阅读必读和选读书目”(以史学名著名篇为主要内容),并注意这个书目的系统性(高中三年的阶段性与整体性通盘考虑)——该书目可以看作是“课外阅读体系”的中心内容。
2、开展读书活动,加强读法指导,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
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如果听任学生盲目阅读,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错误观念,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难以从阅读中获益了。所以教师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如,在阅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编写历史小报(包括人物春秋史海漫步、读史有益、历史小知识等栏目)、写历史小论文(如人物评论、焦点评述等),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如“美国人看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列传”等;布置一部分学生作主题报告,分组讨论、自由提问、辩论)。
3、教师与文本互动——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
孔子曰:“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韩非子》一书里也有类似的一段话“邹君好服长缨(长缨:长带子),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这两段话都生动地说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
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元性,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投入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遗憾的是,我们教师的阅读量和面少之又窄,教师除了课本和参考书外什么也不读,教师基本没有自己的课外阅读。所以面对新课程我们除了了解新课程的背景、理念及具体内容外,还应该在此基点上,广泛阅读,吸收有效素材,在阅读中获得灵感,再把灵感化为文字而用于课堂教学,使教材的功用得到最佳的发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中逐步学会选择、改编或开发教材,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三、反思
课外阅读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同时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学习方式,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所以对阅读效果很难评价或检测。所以本文提出构建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的设想,应该说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比如“课外阅读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以及实证性的检验(比如开展短期、中长期的对比调查研究)等,但是也期望能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不需要花里胡哨,不需要尽善尽美,只要尽心、倾心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这静悄悄的变化,预示着历史教学的春天!
参考书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 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二版 1999年5月第2次印刷
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3、《高中历史教育展望》 远方出版社 陶滔等主编
4、《高中历史教师研读》 远方出版社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