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老的拓片技艺,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众遗忘。如今要想让它,重回大众视野,必须在材料、概念、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了在传统技艺上的创新我们做出以下研究。
关键词:拓片;创新;表现手法;生态环境;大众生活
在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今天,拓片技艺被人们遗忘在脑后,它只存在于极少数专业人士的手与碑文之间。拓片技艺,是一项趋于落没的中华传统技艺,在追求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正确的审视、运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将拓片技艺生活化。
一、拓片的概念
(一)拓片,原本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二)材料、制作程序
1.材料:
拓包,打刷,颜料,宣纸,墨汁,拓板,喷壶,鬃刷,白芨水等。
2.制作程序:
(1)清洗器物、喷水。
(2)将裁好的纸本放置器物上,将纸与其贴合,再将调配好的白芨水喷至纸本表面。
(3)先用打刷使大部分纸本与器物更加贴合,再用鬃刷将不吻合的缝隙之处,轻拍至完全贴合。
(4)待纸本晾至七到八成干时,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顺着器物纹理适度拍打。
(5)摘取纸本,拓片完成。
(三)拓片的作用
拓片就是通过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二、拓片创新
当代的人过多关注现当代的艺术,很少回望中国历史上的好东西,这是一种缺陷。我们应该将拓片这种充满生命力和激情的本土文化加以创新和发扬。
西方油画从教堂壁画到木板油画再到今天普遍的油布画,他们在绘画材料上进行了革新。
为了让拓片技艺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下去,我们也应当汲取他人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在拓片材料上进行创新。
(一)材料创新。
利用油彩、丙烯、蜡笔、铅笔等现代材料代替墨汁用纺织品代替纸本
拓片本是一种强悍的艺术,过分的年代感让人们与它产生了距离。而通过材料的创新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加柔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二)概念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拓印技术是与印刷术担任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术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形式。而拓印技术一直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拓印技术耗时大、程序复杂的制作过程导致人们慢慢将它遗忘。现如今只能在考古专家、博物馆或少数的大学专业课堂和部分藏家那里能够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传统的拓片是用来记录和重现历史,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拓片去找回原生命中的感动,而且还可以衍生成艺术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来自远古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三维的物品复制为二维的作品,加之现代的装裱,使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中。
(三)表现手法创新
1.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
早在明清时期,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就曾将拓片艺术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为洒脱肆意的写意画增添了一分厚重感。
传统的绘画只是运用单一的表现手法和规定的材料,如今,我们也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将拓片与其他绘画形式相结合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打破常规,使其更具艺术价值与当代性。
例如,我国著名艺术家徐冰先生就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将拓片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过当代的装置艺术形式展现在了大众的眼前,让拓片更进一步的为人们所知。一块砖一块砖的拓,一小时一小时地拓。眼前,是物象(砖)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身体,是手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心中,是由物与手重复而必然要产生的无感觉的惯性和麻木。一天是这样,两天是这样,天天都是这样,这样下去,人感到的只能是“做”的无意义,徐冰说,他需要的,就是去体会这“做”的无意义和“感”的无意义。为此,他设计了专门的工作服装,干活过程中,又是录影,又是照相,又是记录。这些也都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他不但要感受这种无意义,而且要让这无意义留芳百世。整个展览他将二维的拓片以三维的形式展出。[1]
2.生态保护
《拓印干旱》是王南溟从1990年代晚期到2009年最终实施而成的观念作品。它是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成为他讨论中国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组。艺术家实践着他的“艺术是一种舆论方式”,“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的观点,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让原本有着郑州“大水缸”美誉的西流湖,完全干涸,湖底现出了一道道刺眼的裂纹!王南溟为之揪心与反思。他摆脱了“雕虫小技”式的把玩,踩在了裂纹之上,将一张张宣纸铺盖于龟裂的泥土,用拓印的方法(如同制作碑帖),把旱情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使之成为讨论环保和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之一。[1]
目前,因为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还有许多不法分子贪图金钱利益而肆意捕杀,导致很多珍稀动物濒临灭亡 ,在原来人们更多的是运用生物科技制作成标本,警示世人,但现在我们通过拓动物的干尸,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留存,告诫人们,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不同的物种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和谐相处。
3.记录生命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用古老的方式,记录下这些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是运用影像,雕塑等手段进行记录,当拓片运用在这一方面,无疑增加了生命厚重感。黑白的表现形式,对比更加强烈,让人们对生与死有了更加透彻的体悟。
4.大众生活
现如今,更多的传统元素被融入到了生活中,如青花瓷、国画、书法等传统纹样被运用到服饰之中,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就拓片而言,本是一种,费时、费力的艺术,拉大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将拓片与服饰等相结合,做出艺术的衍生品,让其成为消费者买得起的艺术。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技艺需要我们的创新来让它更长远的走下去,提出了以上几点,希望可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它接入世界的轨道,让更多的国内、国外人士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肩负着这样沉重的历史任务,于我们而言是光荣的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法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azhang54
关键词:拓片;创新;表现手法;生态环境;大众生活
在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今天,拓片技艺被人们遗忘在脑后,它只存在于极少数专业人士的手与碑文之间。拓片技艺,是一项趋于落没的中华传统技艺,在追求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正确的审视、运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将拓片技艺生活化。
一、拓片的概念
(一)拓片,原本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二)材料、制作程序
1.材料:
拓包,打刷,颜料,宣纸,墨汁,拓板,喷壶,鬃刷,白芨水等。
2.制作程序:
(1)清洗器物、喷水。
(2)将裁好的纸本放置器物上,将纸与其贴合,再将调配好的白芨水喷至纸本表面。
(3)先用打刷使大部分纸本与器物更加贴合,再用鬃刷将不吻合的缝隙之处,轻拍至完全贴合。
(4)待纸本晾至七到八成干时,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顺着器物纹理适度拍打。
(5)摘取纸本,拓片完成。
(三)拓片的作用
拓片就是通过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二、拓片创新
当代的人过多关注现当代的艺术,很少回望中国历史上的好东西,这是一种缺陷。我们应该将拓片这种充满生命力和激情的本土文化加以创新和发扬。
西方油画从教堂壁画到木板油画再到今天普遍的油布画,他们在绘画材料上进行了革新。
为了让拓片技艺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下去,我们也应当汲取他人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在拓片材料上进行创新。
(一)材料创新。
利用油彩、丙烯、蜡笔、铅笔等现代材料代替墨汁用纺织品代替纸本
拓片本是一种强悍的艺术,过分的年代感让人们与它产生了距离。而通过材料的创新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加柔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二)概念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拓印技术是与印刷术担任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术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形式。而拓印技术一直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拓印技术耗时大、程序复杂的制作过程导致人们慢慢将它遗忘。现如今只能在考古专家、博物馆或少数的大学专业课堂和部分藏家那里能够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传统的拓片是用来记录和重现历史,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拓片去找回原生命中的感动,而且还可以衍生成艺术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来自远古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三维的物品复制为二维的作品,加之现代的装裱,使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中。
(三)表现手法创新
1.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
早在明清时期,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就曾将拓片艺术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为洒脱肆意的写意画增添了一分厚重感。
传统的绘画只是运用单一的表现手法和规定的材料,如今,我们也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将拓片与其他绘画形式相结合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创作,打破常规,使其更具艺术价值与当代性。
例如,我国著名艺术家徐冰先生就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将拓片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过当代的装置艺术形式展现在了大众的眼前,让拓片更进一步的为人们所知。一块砖一块砖的拓,一小时一小时地拓。眼前,是物象(砖)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身体,是手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心中,是由物与手重复而必然要产生的无感觉的惯性和麻木。一天是这样,两天是这样,天天都是这样,这样下去,人感到的只能是“做”的无意义,徐冰说,他需要的,就是去体会这“做”的无意义和“感”的无意义。为此,他设计了专门的工作服装,干活过程中,又是录影,又是照相,又是记录。这些也都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他不但要感受这种无意义,而且要让这无意义留芳百世。整个展览他将二维的拓片以三维的形式展出。[1]
2.生态保护
《拓印干旱》是王南溟从1990年代晚期到2009年最终实施而成的观念作品。它是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成为他讨论中国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组。艺术家实践着他的“艺术是一种舆论方式”,“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的观点,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让原本有着郑州“大水缸”美誉的西流湖,完全干涸,湖底现出了一道道刺眼的裂纹!王南溟为之揪心与反思。他摆脱了“雕虫小技”式的把玩,踩在了裂纹之上,将一张张宣纸铺盖于龟裂的泥土,用拓印的方法(如同制作碑帖),把旱情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使之成为讨论环保和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之一。[1]
目前,因为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还有许多不法分子贪图金钱利益而肆意捕杀,导致很多珍稀动物濒临灭亡 ,在原来人们更多的是运用生物科技制作成标本,警示世人,但现在我们通过拓动物的干尸,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留存,告诫人们,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不同的物种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和谐相处。
3.记录生命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重要的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用古老的方式,记录下这些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是运用影像,雕塑等手段进行记录,当拓片运用在这一方面,无疑增加了生命厚重感。黑白的表现形式,对比更加强烈,让人们对生与死有了更加透彻的体悟。
4.大众生活
现如今,更多的传统元素被融入到了生活中,如青花瓷、国画、书法等传统纹样被运用到服饰之中,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就拓片而言,本是一种,费时、费力的艺术,拉大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将拓片与服饰等相结合,做出艺术的衍生品,让其成为消费者买得起的艺术。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技艺需要我们的创新来让它更长远的走下去,提出了以上几点,希望可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它接入世界的轨道,让更多的国内、国外人士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肩负着这样沉重的历史任务,于我们而言是光荣的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法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azhang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