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学术骨干,南昌市劳动模范。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担负着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言语的任务。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索读写间内在的对应关系,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轻松愉快且又扎实的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生活,加深体验,力求让学生活学活用教材中涉及的词句或内容,做到举一反三,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笔者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这说明,孩子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为此,在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展“以写促读”的训练,以落实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为中高年级写话、作文盘根,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成效。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像把“双刃剑”,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量力而行,弹性实施。教学切入的时间是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教学的原则是:发挥语文学科是母语的特点,因材施教,与生活亲密接触,链接家校教育;分层教学,鼓励冒尖,上不封顶,以点带面,达到长效良性循环。教学的目标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复现汉语拼音和字词,积累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汉语拼音和字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
一、以写促读,积累规范语言
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新课程一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朗朗上口,或充满情趣,或优美和谐……许多儿歌、文章,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蓝本。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未能有效发挥教材的优势,出现了诸如教学流程平面推移、阅读积累成效不佳、不能实现语言有效迁移等现象。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学生学语言就有具体的模拟对象了。学习一词一句、一段一篇可以,相同相似、相反相对也可以,有一点是一点,多多益善,东篇学东,西篇学西,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天长日久,自当融会贯通,采得百花酿蜜后,我自甘苦我自甜。如邓清扬同学写了一首儿歌: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雕塑家。
玄婧作小兔,雅婷作小鸭。
叶昕堆城堡,清扬堆雪娃。
不用刻刀不用泥,大家全是艺术家。
男生为什么没参加?
他们在打雪仗啦。
这首儿歌获得2006年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成为低段中唯一获此大奖的江西选手。简单吗?语言简单,但又思绪飞扬,匠心独运,洋溢着童真童趣,用童眼童心体验生活。儿歌中的语言来自《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的词句以及“!”“?”的运用,汇成了抒写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尤其是从“小画家”向“雕塑家”巧妙的转型,体现出雪地里孩子们的智慧欢乐,是对快乐童年的最真写照。
二、以写促读,增强阅读理解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过程中辩证的两个阶段。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读写间积累和运用关系的鲜明写照。写是读书的出发点,读书是写的落脚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写还在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别人讲的,跟自己想的不完全一样;自己想的,跟自己说出来的又不完全一样;动笔写的,跟自己说的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想的过程,是对阅读材料整合的过程;说的过程,是对想的内容的进一步外化;写的过程,更是对阅读理解的情感筛选。在阅读中体会作文的妙处,写的过程来得更为从容与规范。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阅读材料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如《阳光》是一上第8课,对于刚学完拼音的学生来说,课文中出现的长句比较难读通,有些比喻句较难理解,如“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我就通过布置课后写作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词句的使用。学生在写话中不仅理解了比喻句“阳光像金子”,更透彻理解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顶老师讲一千遍,比纯粹的背诵效果好了许多!又如《称象》是一篇传统教材,曹冲的智慧广为流传。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的确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和表述上都有难度。教材中曹冲的话有5句,除了“我有个办法”外,有4步具体做法,用“再……然后”等词连接表述。为了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我让他们回家做个实验,再仿课文中的句子,把实验步骤和自己的观察写一写,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小练笔,有利于阅读过程的深化,有利于课文内容及思想的深入体会。
三、以写促读,拓宽阅读层面
张志公先生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饮食营养,单靠体育锻炼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强壮,虽然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同样,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作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读和写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迁移运用,还需在读中多写,以写促读,拓宽阅读层面。如学了《要下雨了》一文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下雨前的有关知识,并写下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学生十分乐意,做了积极准备,上课时,大家踊跃发布信息,彼此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认识了更多大自然气象的“预报家”。这样的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以写促读,创意阅读灵动
经常看见在语文教学的作业布置中,学生的读写方式比较单调。很多低年级作业就是老三样:读背课文,识记生字,抄了又抄,背了又背,很是枯燥乏味。在拼音阅读教学之后,我们不妨偶尔布置一些写句、写话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拼音,运用拼音;巩固生字,运用生字;巩固课文,理解拓展课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写促读”的形式有很多,如精彩处仿写、空白点补写、“迁移点”拓写、结尾处续写等,这样可以使语文教学灵动快乐,充满情趣。如学了《小熊住山洞》,笔者布置学生续写动物们对小熊一家的感激。学生发挥想象,写的短文十分有趣,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欢快的心情和纯洁的情感。
五、以写促读,激发阅读创造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思维更是跳跃的、多维的,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用生命体验去解读,或诠释,或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生活经历去充盈……《荷叶圆圆》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章,笔者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指导他们联系生活想象写话。圆圆的荷叶、绿绿的小树、静静的池塘,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对文章的诠释通过“写”达到了最高境界的深化和创造。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又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有效高效地阅读感知文本,以写促读,效果更好。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翔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大鹏那样“扶摇而上九万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担负着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言语的任务。在教学中,应努力探索读写间内在的对应关系,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轻松愉快且又扎实的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生活,加深体验,力求让学生活学活用教材中涉及的词句或内容,做到举一反三,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笔者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这说明,孩子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为此,在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展“以写促读”的训练,以落实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为中高年级写话、作文盘根,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成效。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像把“双刃剑”,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量力而行,弹性实施。教学切入的时间是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教学的原则是:发挥语文学科是母语的特点,因材施教,与生活亲密接触,链接家校教育;分层教学,鼓励冒尖,上不封顶,以点带面,达到长效良性循环。教学的目标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复现汉语拼音和字词,积累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汉语拼音和字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
一、以写促读,积累规范语言
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新课程一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朗朗上口,或充满情趣,或优美和谐……许多儿歌、文章,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蓝本。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未能有效发挥教材的优势,出现了诸如教学流程平面推移、阅读积累成效不佳、不能实现语言有效迁移等现象。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学生学语言就有具体的模拟对象了。学习一词一句、一段一篇可以,相同相似、相反相对也可以,有一点是一点,多多益善,东篇学东,西篇学西,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天长日久,自当融会贯通,采得百花酿蜜后,我自甘苦我自甜。如邓清扬同学写了一首儿歌: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雕塑家。
玄婧作小兔,雅婷作小鸭。
叶昕堆城堡,清扬堆雪娃。
不用刻刀不用泥,大家全是艺术家。
男生为什么没参加?
他们在打雪仗啦。
这首儿歌获得2006年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成为低段中唯一获此大奖的江西选手。简单吗?语言简单,但又思绪飞扬,匠心独运,洋溢着童真童趣,用童眼童心体验生活。儿歌中的语言来自《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的词句以及“!”“?”的运用,汇成了抒写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尤其是从“小画家”向“雕塑家”巧妙的转型,体现出雪地里孩子们的智慧欢乐,是对快乐童年的最真写照。
二、以写促读,增强阅读理解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过程中辩证的两个阶段。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读写间积累和运用关系的鲜明写照。写是读书的出发点,读书是写的落脚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写还在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别人讲的,跟自己想的不完全一样;自己想的,跟自己说出来的又不完全一样;动笔写的,跟自己说的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想的过程,是对阅读材料整合的过程;说的过程,是对想的内容的进一步外化;写的过程,更是对阅读理解的情感筛选。在阅读中体会作文的妙处,写的过程来得更为从容与规范。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阅读材料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如《阳光》是一上第8课,对于刚学完拼音的学生来说,课文中出现的长句比较难读通,有些比喻句较难理解,如“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我就通过布置课后写作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词句的使用。学生在写话中不仅理解了比喻句“阳光像金子”,更透彻理解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顶老师讲一千遍,比纯粹的背诵效果好了许多!又如《称象》是一篇传统教材,曹冲的智慧广为流传。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的确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和表述上都有难度。教材中曹冲的话有5句,除了“我有个办法”外,有4步具体做法,用“再……然后”等词连接表述。为了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我让他们回家做个实验,再仿课文中的句子,把实验步骤和自己的观察写一写,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小练笔,有利于阅读过程的深化,有利于课文内容及思想的深入体会。
三、以写促读,拓宽阅读层面
张志公先生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各项工作共同担负的一项任务,而阅读教学是这各项工作的中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饮食营养,单靠体育锻炼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强壮,虽然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同样,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作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读和写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迁移运用,还需在读中多写,以写促读,拓宽阅读层面。如学了《要下雨了》一文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下雨前的有关知识,并写下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学生十分乐意,做了积极准备,上课时,大家踊跃发布信息,彼此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认识了更多大自然气象的“预报家”。这样的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以写促读,创意阅读灵动
经常看见在语文教学的作业布置中,学生的读写方式比较单调。很多低年级作业就是老三样:读背课文,识记生字,抄了又抄,背了又背,很是枯燥乏味。在拼音阅读教学之后,我们不妨偶尔布置一些写句、写话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拼音,运用拼音;巩固生字,运用生字;巩固课文,理解拓展课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写促读”的形式有很多,如精彩处仿写、空白点补写、“迁移点”拓写、结尾处续写等,这样可以使语文教学灵动快乐,充满情趣。如学了《小熊住山洞》,笔者布置学生续写动物们对小熊一家的感激。学生发挥想象,写的短文十分有趣,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欢快的心情和纯洁的情感。
五、以写促读,激发阅读创造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思维更是跳跃的、多维的,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用生命体验去解读,或诠释,或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生活经历去充盈……《荷叶圆圆》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章,笔者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指导他们联系生活想象写话。圆圆的荷叶、绿绿的小树、静静的池塘,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对文章的诠释通过“写”达到了最高境界的深化和创造。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又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有效高效地阅读感知文本,以写促读,效果更好。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翔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大鹏那样“扶摇而上九万里”。(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