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积极开展微博客舆论引导工作》。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政务微博平台“上海发布”正式上线,是继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微博“北京发布”之后又一高调亮相的直辖市政务网博。上线一周,粉丝即超百万。自中央到地方连续密集的动作,凸显了政府层面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新形式的重视,是政府积极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深入理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正、反两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微博颠覆性的传播模式和巨大社会影响力,使得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多种手段,促使传统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变革,在加强、改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沟通民众,了解民情民意
目前,我国有四亿多网民,他们的意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微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众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政务微博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发布意向性的信息,关注的粉丝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转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可被自己的粉丝所知晓,进而使信息进入新的传播链条之中,形成网状的多主体互动式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讨论,并结合观察分析来自民众有一定影响力的微博信息,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民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获知民众的利益诉求。
借由微博这种调查民情民意和政民双向互动的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能使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之前知悉民情民意,把民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的维度。通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达到与民众形成共识的目的,把有关的利益博弈过程前置,增加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也使得公共政策在实施之后得到民众的响应和拥护,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二)发布资讯,强化政府服务
政务微博,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和时事新闻公开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关注民生、便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可以围绕民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发布有关吃穿住行的全方位信息。
以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为例,开通当日20分钟内,粉丝过万;8个小时内,粉丝突破10万;截至当天上午9∶40,粉丝总数超过42万。上线首日,“上海发布”共推出微博15条,涉及到菜价、住房、交通出行、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文化消费等民生实用信息。前三条微博都是有关的最新引导。“早安上海”发出提醒:“今早仍有雾,明天冷空气要来啦!”此后,“交通快讯”连发两条“中环内侧邯郸地道多个设备悬挂坠落,请注意避让”、“地铁早高峰,3号线、6号线部分车站限流。”
“上海发布”还为民众提供了一条咨询现实中的疑问和难题的新途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印发《上海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办法(试行)》的当天,“上海发布”即在第一时间发布。网友们在“围观”发帖中,抛出不少现实困惑,期待得到解答。有网民评价:上线第一天,给个好评,果然有水平,信息涵盖面广,资讯及时到位,继续关注。
这种不带任何“官气”,以平实的语气将民众尤其是上班族最关心的重要资讯和实用的生活服务信息,及时通过微博发布,确确实实起到了服务民众的作用。
(三)引导舆论,化解舆情危机
微博自身的特点,在给其传播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辩证蕴涵着相当的风险。由于微博自发的特性,其内容往往表达个体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想法,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时,基于各种动因所产生的谣言、流言,不仅导致网络舆情危机,更是蔓延到现实生活之中,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此时,正确发挥微博在引导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往往能收到化解舆情危机的奇效。
以2011年3月日本震后核辐射引发我国国内“抢盐潮”为例。当时,“抢盐”的信息弥漫,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一名网友通过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的微博喊话:“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蔡奇随后回复:“请继伟省长(郑继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已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关注”。很快,郑继伟通过微博发布:“已部署”。不多时,蔡奇即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两位省领导在微博上回应民众,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对于化解各种谣言、流言,消除民众恐慌、稳定民众心理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监督问政,促进公平正义
在政府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微博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促使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公平地解决有关问题,如“宜黄自焚”和“我爸是李刚”等。同时,民众通过政务微博问政,形成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问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有关官员直接面对公众的评价甚至质询,无法再以“打太极”、“装哑巴”的方式来躲避推诿。
通过微博,以相对简捷易行的方式,实现对网络问政的深化,促使政府积极主动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态,对于解决以往问政渠道缺乏、渠道不畅、问政效率低下、问政过程不公开等问题都大有裨益,将行政官员置于公开的舆论监督环境之中,更加有利于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和发展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微博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
在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当下,不同利益群体在运用微博时可能不完全合理合法,其言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微博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对象的范畴,相关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
(一)产生网络集群,滋生非理性
微博几何级数式的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很广的时空领域,使原本不熟悉的人在网络上形成集聚,产生网络集群。作为数字化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态之一,网络集群较之现实集群更充分地表现出偶然性、隐匿性、情绪性等特质,更容易产生集群的非理性。 由于现实生活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某些地方政府公权力私利化、处置突发事件的方式简单粗暴,加之网络参与日益生活化,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社会较少的约束和限制,都为网络集群提供了潜在动因。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集群产生之后,在集体行动之中开始滋生非理性,导致今年为人民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民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法治事件、官员腐败事件、文化事件,涵盖国内外,无所不包,呈现突发性强、扩散迅速、人数增加、不安全因素上升的发展态势。有时,更有国外敌对势力参与其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误导舆论,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社会环境中,有些民众集聚了不满情绪,如“仇官”、“仇富”等,当现实社会发生社会热点问题或突然性事件时,如一些政府部门官员违法乱纪和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由于其极具敏感性和复杂性,往往能够被及时关注,进而迅速发酵演变,最后形成一种压倒性的舆论。而这种舆论更多的时候掺杂着非理性因素,表现为谣言、流言、各种极端言论。
通常情况下,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大众关心的话题,可能是一个很微小的具体话题,相关报道尚未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而是以微博信息的形式首先面世,而后随着博友们不断地评论、转发,在微博、其他社交网络甚至整个网络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响和共鸣,同时伴随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经过相互的探讨交流和激烈争论,少数意见很快被淹没,多数意见为达到持续的主导地位,会越来越尖锐和极端,偏离的事实,导致网络舆情危机。
(三)本身属于社会管理范围,监管难度大
微博不仅仅在其延伸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本身的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内容之一,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强化对微博的日常运营和监管不容忽视。
我国目前是将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分为互联网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网络文化主管部门等等,中央层面涉及中宣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国家安全部、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在实际监管中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职责交叉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成本高,加之现有法律缺乏对包括博友在内的网民的有效规范,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网民的职责不明确,微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运营网络的自律,要实现对微博日常运营的监管难度较大。
三、基于实践经验的政策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中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部委机关,如“广东省公安厅”、“成都发布”、“北京发布”和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较早进行了利用微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为有效应对微博提出的挑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搭建政务微博平台,注重服务与沟通
政务微博,应从信息传达、沟通民众、动员社会三个主要方面着手,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全面及时发布权威的政务信息,向民众直观地展示各项工作进度,听取民众声音,并及时回应和解答,实现与民众更多、更快、更直接的沟通。同时通过关注、搜索等功能,了解、掌握舆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的民意依据。集中发布政府职能部门的便民信息和提供服务功能,适应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便民服务新形式,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部门,如信访部门,完全可以开通政务微博,实现微博信访,以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
政府部门通过及时发布政情、资讯,发挥微博政务公开、服务民众、民意表达的有效作用,同时注意结合官员微博,发挥组合效益。如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实名开通了个人微博,探索利用这一新兴网络工具创新打拐反拐工作,回应群众关切的话题。
(二)积极引导微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微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能力。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通过微博客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加强微博客内容建设,通过微博客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推动了网络文化繁荣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展现积极向上的、符合主流文化方向、弘扬主旋律的新风尚,充分发挥微博的宣传教育功能。”
同时,要高度重视微博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网络舆情危机。要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民众,用正确舆论压倒错误舆论,克服和消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已经形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注意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在出现危机苗头和征兆时,要通过微博发布对应的正面信息,引导言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微博舆论引导员,由此强化主流舆论,消除民众的误解和疑惑,把负面舆论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强化管理,促进微博积极健康发展
强化微博管理,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为微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关于互联网方面,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议》等30多部法律法规,其中主要涉及网络版权、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域名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对于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法律规制数量较少。
在严禁非法提供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可以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运营商,开展微博注册实名制,积极支持某些地区进行微博注册实名制试点,同时加强对微博运营商履行社会责任的培训和监管。
在政府层面,要进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监管职能的整合,破除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的模式,以新成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主体,在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在职责范围内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统一行使网络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杨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高建华.微博客时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 理论学习,2011,(10)
[3]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 新闻知识,2011,(9).
[4]孙昊.微博时代下的应急管理[J].中国应急管理,2011,(3).
[5]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范分析的防范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8.
(责任编辑:赵静)
一、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微博颠覆性的传播模式和巨大社会影响力,使得社会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多种手段,促使传统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变革,在加强、改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沟通民众,了解民情民意
目前,我国有四亿多网民,他们的意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微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众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政务微博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发布意向性的信息,关注的粉丝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和转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可被自己的粉丝所知晓,进而使信息进入新的传播链条之中,形成网状的多主体互动式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讨论,并结合观察分析来自民众有一定影响力的微博信息,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民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获知民众的利益诉求。
借由微博这种调查民情民意和政民双向互动的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更能使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之前知悉民情民意,把民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的维度。通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达到与民众形成共识的目的,把有关的利益博弈过程前置,增加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也使得公共政策在实施之后得到民众的响应和拥护,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二)发布资讯,强化政府服务
政务微博,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和时事新闻公开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关注民生、便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可以围绕民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发布有关吃穿住行的全方位信息。
以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为例,开通当日20分钟内,粉丝过万;8个小时内,粉丝突破10万;截至当天上午9∶40,粉丝总数超过42万。上线首日,“上海发布”共推出微博15条,涉及到菜价、住房、交通出行、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文化消费等民生实用信息。前三条微博都是有关的最新引导。“早安上海”发出提醒:“今早仍有雾,明天冷空气要来啦!”此后,“交通快讯”连发两条“中环内侧邯郸地道多个设备悬挂坠落,请注意避让”、“地铁早高峰,3号线、6号线部分车站限流。”
“上海发布”还为民众提供了一条咨询现实中的疑问和难题的新途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印发《上海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办法(试行)》的当天,“上海发布”即在第一时间发布。网友们在“围观”发帖中,抛出不少现实困惑,期待得到解答。有网民评价:上线第一天,给个好评,果然有水平,信息涵盖面广,资讯及时到位,继续关注。
这种不带任何“官气”,以平实的语气将民众尤其是上班族最关心的重要资讯和实用的生活服务信息,及时通过微博发布,确确实实起到了服务民众的作用。
(三)引导舆论,化解舆情危机
微博自身的特点,在给其传播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辩证蕴涵着相当的风险。由于微博自发的特性,其内容往往表达个体的主观感受、情感和想法,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时,基于各种动因所产生的谣言、流言,不仅导致网络舆情危机,更是蔓延到现实生活之中,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此时,正确发挥微博在引导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往往能收到化解舆情危机的奇效。
以2011年3月日本震后核辐射引发我国国内“抢盐潮”为例。当时,“抢盐”的信息弥漫,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一名网友通过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的微博喊话:“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蔡奇随后回复:“请继伟省长(郑继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已开通实名认证微博)关注”。很快,郑继伟通过微博发布:“已部署”。不多时,蔡奇即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两位省领导在微博上回应民众,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对于化解各种谣言、流言,消除民众恐慌、稳定民众心理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监督问政,促进公平正义
在政府处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时,微博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促使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公平地解决有关问题,如“宜黄自焚”和“我爸是李刚”等。同时,民众通过政务微博问政,形成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问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有关官员直接面对公众的评价甚至质询,无法再以“打太极”、“装哑巴”的方式来躲避推诿。
通过微博,以相对简捷易行的方式,实现对网络问政的深化,促使政府积极主动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态,对于解决以往问政渠道缺乏、渠道不畅、问政效率低下、问政过程不公开等问题都大有裨益,将行政官员置于公开的舆论监督环境之中,更加有利于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和发展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微博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挑战
在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当下,不同利益群体在运用微博时可能不完全合理合法,其言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微博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对象的范畴,相关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
(一)产生网络集群,滋生非理性
微博几何级数式的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很广的时空领域,使原本不熟悉的人在网络上形成集聚,产生网络集群。作为数字化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态之一,网络集群较之现实集群更充分地表现出偶然性、隐匿性、情绪性等特质,更容易产生集群的非理性。 由于现实生活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某些地方政府公权力私利化、处置突发事件的方式简单粗暴,加之网络参与日益生活化,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社会较少的约束和限制,都为网络集群提供了潜在动因。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集群产生之后,在集体行动之中开始滋生非理性,导致今年为人民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民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法治事件、官员腐败事件、文化事件,涵盖国内外,无所不包,呈现突发性强、扩散迅速、人数增加、不安全因素上升的发展态势。有时,更有国外敌对势力参与其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误导舆论,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社会环境中,有些民众集聚了不满情绪,如“仇官”、“仇富”等,当现实社会发生社会热点问题或突然性事件时,如一些政府部门官员违法乱纪和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由于其极具敏感性和复杂性,往往能够被及时关注,进而迅速发酵演变,最后形成一种压倒性的舆论。而这种舆论更多的时候掺杂着非理性因素,表现为谣言、流言、各种极端言论。
通常情况下,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大众关心的话题,可能是一个很微小的具体话题,相关报道尚未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而是以微博信息的形式首先面世,而后随着博友们不断地评论、转发,在微博、其他社交网络甚至整个网络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反响和共鸣,同时伴随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经过相互的探讨交流和激烈争论,少数意见很快被淹没,多数意见为达到持续的主导地位,会越来越尖锐和极端,偏离的事实,导致网络舆情危机。
(三)本身属于社会管理范围,监管难度大
微博不仅仅在其延伸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本身的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内容之一,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强化对微博的日常运营和监管不容忽视。
我国目前是将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分为互联网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网络文化主管部门等等,中央层面涉及中宣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国家安全部、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在实际监管中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职责交叉现象严重,协调难度大、成本高,加之现有法律缺乏对包括博友在内的网民的有效规范,电信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网民的职责不明确,微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运营网络的自律,要实现对微博日常运营的监管难度较大。
三、基于实践经验的政策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中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部委机关,如“广东省公安厅”、“成都发布”、“北京发布”和新近开通的“上海发布”,较早进行了利用微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为有效应对微博提出的挑战,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搭建政务微博平台,注重服务与沟通
政务微博,应从信息传达、沟通民众、动员社会三个主要方面着手,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全面及时发布权威的政务信息,向民众直观地展示各项工作进度,听取民众声音,并及时回应和解答,实现与民众更多、更快、更直接的沟通。同时通过关注、搜索等功能,了解、掌握舆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的民意依据。集中发布政府职能部门的便民信息和提供服务功能,适应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便民服务新形式,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部门,如信访部门,完全可以开通政务微博,实现微博信访,以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
政府部门通过及时发布政情、资讯,发挥微博政务公开、服务民众、民意表达的有效作用,同时注意结合官员微博,发挥组合效益。如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实名开通了个人微博,探索利用这一新兴网络工具创新打拐反拐工作,回应群众关切的话题。
(二)积极引导微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微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能力。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通过微博客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加强微博客内容建设,通过微博客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推动了网络文化繁荣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展现积极向上的、符合主流文化方向、弘扬主旋律的新风尚,充分发挥微博的宣传教育功能。”
同时,要高度重视微博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网络舆情危机。要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民众,用正确舆论压倒错误舆论,克服和消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已经形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注意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在出现危机苗头和征兆时,要通过微博发布对应的正面信息,引导言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微博舆论引导员,由此强化主流舆论,消除民众的误解和疑惑,把负面舆论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强化管理,促进微博积极健康发展
强化微博管理,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为微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关于互联网方面,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议》等30多部法律法规,其中主要涉及网络版权、网络知识产权管理、域名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对于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法律规制数量较少。
在严禁非法提供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可以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运营商,开展微博注册实名制,积极支持某些地区进行微博注册实名制试点,同时加强对微博运营商履行社会责任的培训和监管。
在政府层面,要进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监管职能的整合,破除现实中的行政职能延伸到网络监管上的模式,以新成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主体,在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在职责范围内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统一行使网络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杨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高建华.微博客时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 理论学习,2011,(10)
[3]马寿帅.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J]. 新闻知识,2011,(9).
[4]孙昊.微博时代下的应急管理[J].中国应急管理,2011,(3).
[5]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范分析的防范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8.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