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锦里古街(下文简称“锦里”)作为成都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今天,对于研究成都乃至四川的经济产业转型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调查法,通过锦里文化建构进行解读,针对锦里文化建构川西民俗进行分析。锦里的文化经营应着力在“文化”上,这要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点应在于主题文化的建设上,而非单纯的“经营”上。
【关键词】:锦里古街;文化建构;内外部环境分析法
宋元时费著《岁华纪丽谱》载曰:“成都游赏之盛,……而俗好娱乐”。1苏轼亦作“蜀人游乐不知还”的诗句等等。故可知,游赏作川蜀“巴适”味足的休闲文化延续着,时至今日,这种“巴适”的日常生活体验演化成为川蜀独具的休闲文化理念。川蜀休闲的人文特色,除了茶、戏曲,更多的体现在对于外界娱乐生活的踏足。锦里除了三国文化主题的建构外,川西民俗同样是锦里文化经营的重要架构。该主题的出发点就是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原滋原味的在锦里呈现出来。相对于三国这一文化主题而言,更具川蜀和蓉城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同时给人时空感更强、历史渊源及亲切熟悉之感触。
锦里古街文化内涵底蕴建构的过程中,将川西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主题进行打造,力图通过原滋原味的市井形式表现,作为体现川蜀特色文化的样态存在,与锦里街区所仿造的川西民居相辅相成、悄然契合,打造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最直接的传承延续体现在“锦里”这一称谓的渊源上。古代民众聚居的之曰“里”。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其中则鲜明……故名曰锦里也”2;《四川通史》亦记载:秦并蜀后“城邑内,工商业者聚居一区,又据性质各居一里,如成都‘锦里’为织锦手工业者聚居”3。除此。在历代“锦里”多代指成都。如唐陆龟蒙的《酒垆》:“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李商隐《筹笔驿》中:“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宋陆游《感旧》:“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4等等。故“锦里”称谓的由来,体现了老成都的渊源历史,也融洽丰富本土民风特色。
锦里古街区的建筑风格(外部环境),以明清川西古街民居风格为外衣进行打造建构的,据锦里规划设计人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所言:“《清明上河图》中栩栩如生的世俗生活图景是我们打造锦里的一个重要理想之源。”5锦里外在建筑形态的打造不只囊括川西民居的建筑外貌,还遵照街道空间设计、民居院落布局以及中国独尊的阴阳风水观等方面。具体落实在古街、民居的风格、材质、尺度、观景布局上。而在建筑形制的细节之处,锦里出于仿古如古的初衷,力求最大程度的营造出锦里的川西民居建筑底蕴。建筑在锦里角角落落的铺板、瓦当、撑弓、吊爪、雕花门窗等物,多为收集征购而来的古建筑原始构件,较为显眼引人瞩目的锦里大门两侧的石狮子,便是收集而来的清代世族物件。
除此,水岸锦里将主要利用已与武侯祠博物馆合并的成都南郊公园场地,改造水系工程,引入活水,连通武侯祠、锦里的所有水道。6水岸锦里古街两侧为商业带,中心地带将修建三国文化广场,打破武侯祠的蜀国界限,锦里民俗馆也在规划之中7;锦里仿古街打造成全长三百余米,街面青石铺就,街宽三米不等,宅邸、客栈、酒肆、戏楼座落其间,错落有致,平房间隔有序、间以水源辅之,构筑起川西民居的外貌形态,引人入胜。
在川西民俗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没有采用三国文化建构过程中主张的概念性、符号性策略,相反多采取具体物象操作、可观性运营方式进行川西民俗的打造(内部环境)。作为体现“成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古街,为它注入原有的生活气息为其核心灵魂是不错的选择。黑瓦灰墙红灯笼,木铺门头飘酒旗营造出历史上底蕴,捏泥人、吹糖人、棕草编、织蜀锦等民间工艺以传统地摊方式呈现。既丰富了老成都市井生活内容,同时也融入了川西民俗风情。使得川西民俗风味和老成都原滋原味的生活景观于锦里呈现出来,使得锦里这个生造的“假古董”街区犹如真正具有了川西民风和绵延不绝的市井气息;二者在锦里巧融于一体,质朴、鲜活的感官,令锦里的文化底蕴更为自然、醇厚,不似嫁接的文化枝叶,生硬、呆滞,出现文化建构的断裂痕迹,相反生动、丰满恰到好处。
饮食文化打造同样作为表现民俗特色的锦里文化经营建构组成部分。锦里背街的架构针对川西饮食民俗进行打造,诸如川蜀特色小吃:三大炮、军屯锅魁、香辣凉糕、糖油果子、白家肥肠粉、夫妻肺片、钵钵鸡等民间小吃,将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进行直观的视觉、味觉、嗅觉多层面的体现,让民间生活资源有了更大的展示和经营的空间。8以类似的商品贯穿其中,没有创造性地充分发掘其他可利用的民俗资源,也是锦里在未来的文化经营中所需努力改进的层面。
锦里古街作为成都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打造成为成都人的记忆街区。
注释:
[1]周睿.五代西蜀诗词中的成都游乐文化[J].文史杂志,2006(2):25-28.
[2](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巴蜀书社,1984.
[3]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第二册)[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151.
[4]孙先知.锦城锦江锦里锦官驿[J].四川丝绸,2006(1):51.
[5]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24、153.
[6]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56.
[7]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153.
[8]邓静.从锦里看中国城市仿古街区的文化建构和商业运作[D].四川大学,2007:21.
参考文献:
[1]周睿.五代西蜀诗词中的成都游乐文化[J].文史杂志,2006(2):25-28.
[2](晋)常璩 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巴蜀书社,1984
[3]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第二册[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15 .
[4]孙先知.锦城锦江锦里锦官驿[J].四川丝绸,2006(1):51.
[5]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24,153.
[6]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56.
[7]邓静.从锦里看中国城市仿古街区的文化建构和商业运作[D].四川大学,2007:21.
【关键词】:锦里古街;文化建构;内外部环境分析法
宋元时费著《岁华纪丽谱》载曰:“成都游赏之盛,……而俗好娱乐”。1苏轼亦作“蜀人游乐不知还”的诗句等等。故可知,游赏作川蜀“巴适”味足的休闲文化延续着,时至今日,这种“巴适”的日常生活体验演化成为川蜀独具的休闲文化理念。川蜀休闲的人文特色,除了茶、戏曲,更多的体现在对于外界娱乐生活的踏足。锦里除了三国文化主题的建构外,川西民俗同样是锦里文化经营的重要架构。该主题的出发点就是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原滋原味的在锦里呈现出来。相对于三国这一文化主题而言,更具川蜀和蓉城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同时给人时空感更强、历史渊源及亲切熟悉之感触。
锦里古街文化内涵底蕴建构的过程中,将川西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主题进行打造,力图通过原滋原味的市井形式表现,作为体现川蜀特色文化的样态存在,与锦里街区所仿造的川西民居相辅相成、悄然契合,打造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最直接的传承延续体现在“锦里”这一称谓的渊源上。古代民众聚居的之曰“里”。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其中则鲜明……故名曰锦里也”2;《四川通史》亦记载:秦并蜀后“城邑内,工商业者聚居一区,又据性质各居一里,如成都‘锦里’为织锦手工业者聚居”3。除此。在历代“锦里”多代指成都。如唐陆龟蒙的《酒垆》:“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李商隐《筹笔驿》中:“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宋陆游《感旧》:“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4等等。故“锦里”称谓的由来,体现了老成都的渊源历史,也融洽丰富本土民风特色。
锦里古街区的建筑风格(外部环境),以明清川西古街民居风格为外衣进行打造建构的,据锦里规划设计人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张丽君所言:“《清明上河图》中栩栩如生的世俗生活图景是我们打造锦里的一个重要理想之源。”5锦里外在建筑形态的打造不只囊括川西民居的建筑外貌,还遵照街道空间设计、民居院落布局以及中国独尊的阴阳风水观等方面。具体落实在古街、民居的风格、材质、尺度、观景布局上。而在建筑形制的细节之处,锦里出于仿古如古的初衷,力求最大程度的营造出锦里的川西民居建筑底蕴。建筑在锦里角角落落的铺板、瓦当、撑弓、吊爪、雕花门窗等物,多为收集征购而来的古建筑原始构件,较为显眼引人瞩目的锦里大门两侧的石狮子,便是收集而来的清代世族物件。
除此,水岸锦里将主要利用已与武侯祠博物馆合并的成都南郊公园场地,改造水系工程,引入活水,连通武侯祠、锦里的所有水道。6水岸锦里古街两侧为商业带,中心地带将修建三国文化广场,打破武侯祠的蜀国界限,锦里民俗馆也在规划之中7;锦里仿古街打造成全长三百余米,街面青石铺就,街宽三米不等,宅邸、客栈、酒肆、戏楼座落其间,错落有致,平房间隔有序、间以水源辅之,构筑起川西民居的外貌形态,引人入胜。
在川西民俗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没有采用三国文化建构过程中主张的概念性、符号性策略,相反多采取具体物象操作、可观性运营方式进行川西民俗的打造(内部环境)。作为体现“成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古街,为它注入原有的生活气息为其核心灵魂是不错的选择。黑瓦灰墙红灯笼,木铺门头飘酒旗营造出历史上底蕴,捏泥人、吹糖人、棕草编、织蜀锦等民间工艺以传统地摊方式呈现。既丰富了老成都市井生活内容,同时也融入了川西民俗风情。使得川西民俗风味和老成都原滋原味的生活景观于锦里呈现出来,使得锦里这个生造的“假古董”街区犹如真正具有了川西民风和绵延不绝的市井气息;二者在锦里巧融于一体,质朴、鲜活的感官,令锦里的文化底蕴更为自然、醇厚,不似嫁接的文化枝叶,生硬、呆滞,出现文化建构的断裂痕迹,相反生动、丰满恰到好处。
饮食文化打造同样作为表现民俗特色的锦里文化经营建构组成部分。锦里背街的架构针对川西饮食民俗进行打造,诸如川蜀特色小吃:三大炮、军屯锅魁、香辣凉糕、糖油果子、白家肥肠粉、夫妻肺片、钵钵鸡等民间小吃,将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进行直观的视觉、味觉、嗅觉多层面的体现,让民间生活资源有了更大的展示和经营的空间。8以类似的商品贯穿其中,没有创造性地充分发掘其他可利用的民俗资源,也是锦里在未来的文化经营中所需努力改进的层面。
锦里古街作为成都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打造成为成都人的记忆街区。
注释:
[1]周睿.五代西蜀诗词中的成都游乐文化[J].文史杂志,2006(2):25-28.
[2](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巴蜀书社,1984.
[3]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第二册)[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151.
[4]孙先知.锦城锦江锦里锦官驿[J].四川丝绸,2006(1):51.
[5]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24、153.
[6]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56.
[7]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153.
[8]邓静.从锦里看中国城市仿古街区的文化建构和商业运作[D].四川大学,2007:21.
参考文献:
[1]周睿.五代西蜀诗词中的成都游乐文化[J].文史杂志,2006(2):25-28.
[2](晋)常璩 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巴蜀书社,1984
[3]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第二册[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15 .
[4]孙先知.锦城锦江锦里锦官驿[J].四川丝绸,2006(1):51.
[5]张丽君.三国明月醉锦里[M].作家出版社,2006:24,153.
[6]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56.
[7]邓静.从锦里看中国城市仿古街区的文化建构和商业运作[D].四川大学,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