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熊市,战胜自己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l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哥们,自视颇高,至今未娶,有亲友怨其挑剔,其回应等待缘分,一日醉酒袒露其实内心纠结万分:昔日校园诗人意气风发,今日陋室一间尚在还贷,虽知牢骚满腹需防断肠,无奈现实困顿让人惆怅,应了那五字真言:买,涨,抛,不贪。朋友劝其不要延误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绩优股变成ST,直接等着PT出局。
  在6年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牛市之后,熊市确定无疑地在我们身边徘徊,和牛市一样,熊市也是摧毁正常的投资道理的时候。躲过熊市的下跌并不能致富,就跟牛市中赚了大把纸面利润一样的无意义。有人说,股市往往让人体验到的只有乐观、怀疑、希望、失望甚至绝望、放弃等情绪。熊市初期,投资者的心理一般都比较乐观,认为回调只是短期的,对风险嗤之以鼻;而在回调幅度加深、时间有所延长后,虽然部分投资者会开始对牛市有所怀疑,不过很多人考虑到以前的回调也是比较剧烈,但最终还是创下新高,因此仍旧坚持;到了筹码的损失开始变得有些严重,但还可以忍受的时候,有些投资者仍会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市场有一个反弹,使得损失减少一些;当希望的反弹迟迟未现,损失却越来越大,这时的情绪往往是失望甚至绝望;绝望过后,最有可能的心态是彻底放弃,随波逐流。
  在股票市场上,如果要做出比大部分人好一些的业绩,需要与众不同。这里的与众不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在心态上、对心理变化的意识和控制上,都须胜人一筹。
  亏与赢的限度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投资市场博弈,总是有亏有赢。“有限度地亏,无限度地赢”,这是股市投资的原则之一,投资者对此并无异议,但真正能做到的并没有几个。因为如果投资者普遍遵循这条原则,那么在牛市中成交量将很小,而熊市中成交量将大幅增加。然而事实恰好相反:牛市的成交量一般大于熊市的成交 量。
  这是什么逻辑呢?答案源于投资者的理智能走多 远。
  设想你所在的城市发生瘟疫,你面对以下问题:
  600人感染了一种致命的疾病,有以下两种药物可供选择:
  A: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B: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个也救不活。
  你选择哪种药?选择A你确信你能救活200人,选择B你要赌多少人可以救活。因此这个选择很容易:72%的受访者选择A。因为选择B意味着你要赌你可以救活多少人,这似乎更难。
  将这个问题稍微变换下就成为另一个问题:
  600人感染了一种致命的疾病,有以下两种药物可 供选择:
  A:肯定致400人于死地。B:有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个也救不活。
  你愿意选择杀害400人吗?如果选择B至少还存在救活所有人的可能性。于是,对这个问题只有22%的人选择A。
  这个有趣的实验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1981年首先进行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而已。第一个重点放在收益上,而第二个的重点放在损失上。两位科学家利用这个实验以及其他类似问题得到以下结论,即:人们更容易赌损失而非收益。
  按照“风险厌恶”的权威学者斯塔特曼的说法,投资者更愿意赌输,而不是赌赢。将这个理论应用到股市市场就表现为,守住一只亏损的股票(赌它涨回来),这样就不必承认所犯的错误了,毕竟,股票还在手里。但是大多数人都宁愿赌未来,因此当股市下跌时就倾向于停止交易、按兵不动。如果卖出亏损的股票,表示承认了损失,持股待涨,总有机会验证自己的选择。从认知和情绪方面来看,部分人炒股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掌握信息,虽然他们掌握的很可能是噪声。有人炒股的原因是因为炒股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当决策正确时,炒股带来骄傲;决策错误时,炒股带来后悔。投资者都想避免后悔带来的痛苦,只好将亏损股票紧紧握在手里,以免亏损真正发生,或者归罪于股评家,躲避声誉欠佳的上市公司股票。这也是“风险厌恶”的表现。
  牛市是不是情况就不一样了呢?毕竟赢家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事实上,很多人不认为从股市中赚到钱是一种运气,当他们赚钱时往往归功于自己超过常人的投资水平。正因为投资者往往自认为水平高超,所以操作更加频繁。因此,牛市中成交量显著放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信,这与熊市中后悔心理使得大家都按兵不动,成交量大幅萎缩是一个道理。
  避开那些“最好的公司”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1990年至今已经发展了22个年头,其中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牛市和三次大熊市。
  牛市一来,众人聊天都会涉及一个话题—股票,讲者激情澎湃,听者虚心请教,如果其中有还未入市者,自己就会觉得out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早已是耳边风。在牛市,生猛的人更喜欢追快涨停的股票,对于自己持仓的股票,就不停地看消息看评论以期印证自己的判断。
  熊市一来,无论是同学聚会、朋友聚会、外出旅游、家庭探访,大家都在回避一个同样的话题—股票。如果席间有哪个冒失之人提出,一定会受到冷遇,这时候炒股的人显得落寞了。即使大家互知对方是股民,也都不愿多谈手中个股的表现,而更关注别人对市场整体的看法。在熊市,即使股市回暖,能够赚到钱的散户也不多,手中的小股票也不大可能解套。
  在经济繁荣时期,股票市场见顶显得可怕,这次熊市算是初步让投资人领略到了恐惧。过度繁荣必然导致过度衰退。在上一轮牛市中业绩红得发紫的股票,去年短期内市值已经迅速跌去了80%至90%,等待这些公司的可能将是越来越难看的业绩。价值究竟是业绩决定的还是由重置成本决定的—本来这是托宾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但并未出现在机构投资者的脑子里。但是,周期性行业的股票真的就统统没有价值 了?其实,看看历史这并不难回答。决定股票今后能否再起来的,不是别的,正是公司内在的竞争优势以及在牛市泡沫时期是否过度繁荣过。周期性公司并非没有价值,只是其价值不稳定。熊市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仍然把那些披着“高业绩”的原本毫无竞争优势内涵的公司误当作“最好的公司”。
  现在,熊市正在进行中,在这死一般的沉寂之中,我们不妨分析分析大盘中的“虚拟”公司。这些“虚拟”公司大多市值超过其账面值10倍以上;大部分来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如地产、航运、金融、化工和材料等等,它们的业绩好得出奇。当你再读2007年年报时,这些公司的业绩出现群体性的极高的超额收益。可是,它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我们到底是“卧底埋伏”还是“追高热点”?是“替人抬轿”还是“坐享其成”?是追踪强势或优质还是选择保守和稳健?是选择性格随和、股性活跃、积极进取之股,还是选择性格怪僻、股性呆滞、拖拉颓废之股?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尽管市场环境、投资者心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毫无疑问还是上市公司的内在价 值。
  牛熊交替上演
  说到熊市,总有悲观情绪弥漫市场,何时是底?往乐观里看,好在牛市熊市轮番上阵,既然熊市,那么下一次必定是牛市了。中国年轻的A股市场,从1990年开始至今已22个年头了。在这22年里,以上证指数计,其中有10个年头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综指计,则有8个年头是牛市,平均来说9年是牛市,或者说以年计,22年中不到一半的时间里是牛市,“牛短熊长”交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剧。
  1993年至1996年是中国投资者遭遇的第一个大熊市。1994年年初,深市开盘233点,上证833点,半年后的7月末,深综收盘95点,上证333点。此时,市场离1993年2月的深沪股市的顶部已经跌去74%和79%。这轮熊市的背景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全国大干快上,造成固定资产(包括房地产)投资巨增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的通胀率(CPI)急速蹿升,1994年时已达24%。在此期间,深股几乎没有一只股票不跌,各股跌幅都差不多。而上海则有几只典型的“庄股”如界龙实业等硬撑。但当“三大政策”催生的“333”大行情开始后,所有的股票都翻几番地涨,而界龙等庄股则开始缓慢下跌。在此期间,流行的是“什么时候卖都是正确的,什么时候买都是错的;卖什么都是聪明的,买什么都是傻瓜蛋”。
  与上一次大熊市相比,1997年的调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持股不当的人来说则也是一场“灭顶之灾”。1996年12月中旬,新华社发表了《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社论,管理层出台新规:从T+0改为T+1,并实行股票涨跌停板限制。第二天,深沪一开盘全部股票在跌停板上但几乎无成交量。就这样,连跌一个星期,深市从476点一气跌到270点,投资者真正认识了“目瞪口呆”一词。在这一轮熊市中,“庄家”成为了最火爆和最流行的词汇,“庄股”在那时成了人们赚钱的主要工具套路之词。那时书店里关于股票的书全都是“如何战胜庄家、识别庄家”,股评人个个都成了分析庄家的“心理专家”。跟庄,成为了炒股的风向标,以至于学者评论中国股市像个大赌场(吴敬琏 语)。
  2001年6月中旬,国有股市价减持10%的办法出台,市场陷入争论中,股市在争论中开始走软,真正的崩溃和加速暴跌相继来临。8月,当时的“超级明星绩优股”(基金重仓股)银广夏、东方电子的业绩“造假”曝光。随后,像商量好似的,一贯“绩优高成长”的风华高科、清华同方、环保股份、大唐电信纷纷跳水,中报披露问题连连。连当时力量尚薄的基金也开始加入到了砸盘绝望的阵列中,而“资产重组”这个炒了几年的“题材”终于也在管理层放缓审核中消失了。市场还炒什么?牛市思维彻底没了市场。大盘随之一泻千里。而愤怒的股民、舆论则纷纷开始把熊市的诱因归为“国有股减持办法”上来,于是这边一个劲跌,那边火药味十足的声讨“国有股减持”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愤怒、失望的情绪都在大盘的狂跌中宣泄开来。2002年年初披露的2001年年报揭示出核心问题: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已经滑落到历史最差!更可悲的是,刚刚经历了银广夏、东方电子等等“高业绩股”造假的市场,完全不相信哪家公司能再次“乌鸦变凤凰”。市场的悲观已经蔓延到任何类型的投资人意识里。
  最后讲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小和尚到山下化缘,老和尚特别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见了女人千万躲开。”结果,小和尚回来后兴冲冲地告诉老和尚:“老虎”最可爱。股票就像是“老虎”,在虚拟的资本世界,这只“老虎”能让你殚精竭虑和贪婪恐惧,也能让你体验到被市场肯定并且手数钞票的喜悦。战胜市场,就获得了另一种快乐。
  也许,只有经历过了牛市与熊市的震荡过程,才能让一些“股市中人”成熟起来,这是一个必经的过 程。
其他文献
自从1994年卡夫把在中国出售的菓珍改为袋装,在此后10多年里,菓珍的外观基本上都没出现过较大改变,直到黎毅雄发现消费者常常为开封的菓珍再准备一枚夹子。  夹夹子是为了避免已经开封的菓珍粉受潮,只不过这位卡夫中国包装高级研发经理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2007年,卡夫进行常规的消费者调查,它们得到了“打开后无法密封”等一系列回复,另一个发现是,消费者会用勺子从包装袋里取菓珍,但因为不同的勺子有大有
期刊
Show  Project  项目描述  阅米是一个阅读工具,通过算法帮助用户解决资讯筛选问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服务。目前提供普通的列表版式和类似FlipBoard一样的精美杂志版式。主要的应用平台是腾讯Q+,目前还有Web版本和苹果以及安卓系统的移动客户端版本。  User  用户  阅米从2011年10月在腾讯Q+上线到今年1月份,4个月里用户增长非常快,现在已经超过60万。阅米目前
期刊
超级碗(Super Bowl)之所以成为超级碗有两个人尽皆知的原因:一个是作为美国橄榄球冠军总决赛(NFL)的天然号召力,另一个则是广告。  多年来,超级碗转播都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广告商为了上亿观众的眼球不惜重金。今年超级碗的广告费依然高达每半分钟350万美元,并且于去年11月就销售一空,但是另一方面,广告主同时正在离开超级碗。  准确地说,广告主们抛弃的并不是超级碗比赛本身,而是作为传
期刊
01 你和张艺谋如何分工?他选剧本、演员、拍片,我负责前期投资和后期营销,等于一头一尾我负责,中间生产制作他来做。他是生产科长,我是销售科长。  02 制片人是出钱的,导演是花钱的,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你们合作16年有过矛盾吗?  从1995年10月拍第一部电影《有话好好说》到2011年贺岁片《金陵十三钗》,我们拍了11部电影,16年从没为钱红过脸。两人间已经有了默契和信任,我不会猜疑他,从来没
期刊
前几个月你有没有加入抢购一种名为N95的多层口罩的行列?它的生产商是3M公司—这你也许也有所耳闻,但你会把这家公司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联系起来 吗?  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是不会。这可不像提起汽车就会想起福特公司那么直接。我们知道这家公司的确有很多产品,比如口罩、手套、拖把、报事贴、屏幕增亮膜、高速公路反光指示牌……在你的身边它无处不在,听起来就是一家日用品公司,至于跨海大桥,好像真没什么关系。  好吧
期刊
人生不是潺潺流水,蜿蜒向下。悬崖、峭壁、湍流、逆转、断石崩云,卷起千堆雪,将使人生波涛壮阔。如果有机会遇到最后的“审判”,更是人生最大的考验。  如果你的行业被宣判只剩5年,5年后,你的行业、你的工作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你要怎么办?就像禁娼令下的性工作者,也像政府决定淘汰三轮车时的车夫一般,我们所处的行业也被下了5年倒数计时消失的诅咒……  我的行业是传统媒体,以纸为媒介的媒体,在台湾我们的公司
期刊
五种出水方式的花洒、保用十年的龙头、超强耐酸碱的浴盆……对于卫浴产品的品质,消费者往往要求只有两点:兼顾美观与实用的设计和精湛超群的制作工艺。但工业设计师们不会满足于此,将最新科技与产品融合是常用的方法。  2011年,作为欧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卫浴设备制造商,德国的高仪(GROHE)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Ondus Veris F-digital的产品,甫一亮相便获得了2011年红点奖(Red Dot
期刊
夏晓梦听说我觉得TBS某坨沐浴液不错后,立即说我那有一瓶,新的,送你。我说为啥,她说D某送的,“我不想用她送的东西”。D某是她的同事,关系可以想象的那种。“你们都已经不说话了吗?”每当人们有冲突迹象的时候,我和稀泥的一面就开始跃跃欲试。夏晓梦说“那倒没有,姐如今成熟了。”  随后,这个成熟了的女子以blabla半小时的方式展示了什么叫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苦闷的最初起点来自工作。她想转岗已有一阵
期刊
李若凡扮成《创战纪》里的机器人站在镜头前的时候,还是有一点小兴奋。虽然这不是他们TGideas的摄影小组第一次玩类似的游戏,但当他捕捉到自己性格中潜在的一种“金属”属性时,他想看看自己把这种属性表现出来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他们自己在玩的叫做“第二人格”的游戏。  TGideas是腾讯游戏的创意设计团队,李若凡是团队负责人,摄影是他们的一个兴趣小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摄影是他们在做创意设计之外的
期刊
01  发生了什么?  1月31日,谷歌给所有Gmail用户发了一封邮件,“我们将弃用 Google 目前使用的 60 多种不同的有关隐私权的政策,代之以一个统一、简洁、更易理解的新政策。”不过你没办法一眼从这封邮件里看到隐私政策的具体改变,因为谷歌始终在谈他们如何让产品“统一、简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你得沿着邮件里提供的链接起码再点开3个网页。  02  什么变了?  关于你这个个体,谷歌的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