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疑无路“诱导”又一村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不能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贯彻诱导性原则,让学生“乐学、会学”,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诱导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问题、独创思维的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注重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诱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诱导预习中质疑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发现疑惑,针对隐涵的内容独立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如《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在出嫁前,何以“尔卜尔筮无咎言”?大家众说纷纭:“或祈祷上苍保佑婚姻幸福,或宽慰女方父母之心,或与后文被弃形成对比…..”这些思考为后来的课堂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2.诱导生对生质疑
  鼓励他们挖掘潜能,各抒己见,寻找真相。学习《归田园居》时,有同学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空间”写作顺序很不理解。有学生认为是依“时间顺序”写的,在大家激烈的反驳声中,这位同学却从文中找出了根据,“暧暧”一为远观以阳光强烈时分,“依依”不就是炊烟发生在傍晚吗?“狗吠”正是难过时寂无人声的半夜里发出的;“鸡鸣”恰好写出了黎明“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雄奇。一夜未眠的诗人披衫而起,心潮起伏:田园、田园,才是抚慰精神创伤的最好家园……同学们掌声起伏,争辩方兴。课下,同学们认为这样的课,才感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3.诱导生对师质疑
  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荆轲刺秦王》中,针对“到易水上”句意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位平素不爱发言的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易水河上怎么摆酒饯别呢?难道他们会自己浮在水面上吗?”我马上停下来,请他大胆提出疑问。经过一番唇枪舌剑,这位质疑者的见解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他们不会浮在水面上,河上也没有桥,这里的“上”应为“边上”之意,如《论语》有句“子在川上曰”为证。辩论还使大家加深了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理解。
  4.诱导生对本质疑
  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权威提出疑问。学习《鸿门宴》,不少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沛公回霸上,选择的是二十里小路,按生活常识,连走带跑尚需一二个小时,何况沛公逃席后,项王立即派陈平召沛公,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里,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闻不问?陈平又如何向项王交代?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的?由此可见司马迁的写作并不高明。有人说:不能以偏概全,这只是其大手笔下的小漏洞,司马迁自己还说过这样的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许大家未必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但这种鸡蛋里挑刺的精神,不正合乎“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理念吗?
  创造想象融入诱导。想象对时空的物种界限具有极强穿透力,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所以学习课文这个作家进行创造劳动成果时,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的自由想象,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例如学完了鲁迅小说的《药》和《狂人日记》后,可让学生编写《狂人来到华老栓的茶馆》,要求在符合原作人物性格的前提下,编一篇创造性的故事。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有意识的让学生多练续写、扩写、仿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了《项链》之后,要求学生重写结尾,进行想象活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扩展。
  求异思维围绕诱导。求异思维是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有助于撞击智慧火花。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大容易受既成理论的影响,他们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多听到一些声音,寻找别样的阐释,多几种选择。写作教学,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有助于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例如,我曾要求学生以“评焦仲卿”为题作文,允许以不同角度立意。结果,大多数人都“批焦”,言其懦弱。但有一位学生反其道言之,言“焦仲卿乃孝、忠、信之人也。方母遣媳妇,其长跪而劝之,然母意已决,不得不暂让媳妇回家,此其孝也:家有如此大变故,其仍自‘报府’,此其忠也;妻刘氏‘举身赴清池’后,为不违昔日之约而自刎庭树,此其信也!”这难道不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挑战吗?
  课型安排体现诱导。为了开阔视野,“翰园碑林一日游”,学生们乐而忘返;为了丰富知识,“黑板报”、“摘抄本”大家兴趣盎然;“顺境还是逆境出人才”的辩论会,“班干部答记者问”,实践活动横生妙趣;“雷雨”剧本演出,剧情人物或喜或悲,丝丝紧牵同学们的心。语文系列实践活动,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有单班的,也有多班的;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有知识性的,也有趣味性的。形式生动活泼,过程变化多样。
  大海没有了巨浪的滔天就失去了壮阔;沙漠没有了尽舞的沙石就失去了苍凉;语文没有了质疑诱导,学习过程也就失去了激情和实际意义。
  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各环节积极实施“质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诱导”的东风也一定会绿遍语文素质教育的原野。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百合花》是女作家茹志鹃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的一篇小说。入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小说清新、质朴、俊朗。细细品来,如出水芙蓉,淡雅芬芳的气息迎面扑来。小说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我”是文工团的一名女干部,因为要打仗了,团里让一个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去。到了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问老乡借被子时,和一个结婚刚刚三天的新媳妇有了一点小误会。后来,小通讯员为了救担架队员,牺牲了。新
教学的双边活动无不渗透着思想感情,因为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它需要融入感情,融入心血,需要去开启,去创造。同时,“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用心地思考和积极地动手操作,还可以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内化,进而形成个人能力,从而把单一的“知识课堂”转变成“情感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
新课程改革以来,背景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被有意淡化,这也许是对传统教学中每每先字词,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的程式化教学的反叛,但是,我们在对待背景材料时往往矫枉过正。不可否认的是,背景材料对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的理解至关紧要,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利用背景材料,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也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一、要更准确全面地理解作品,必须走近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时代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作家都十分重视背景材料
【设计意图】  《夜归鹿门歌》出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了使选修课的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应该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接高考,以疑带赏,以生为主,以题促练。这样既整合拓展了教材,尊重了诗歌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让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
《王几何》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常规的教学安排是一课时,也就是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点评精彩段落,赏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一个幽默风趣、业务水平极高、热爱教育的几何老师。但是笔者发现教完此文后有的学生笑嘻嘻地说“王几何、王几何”,好像对这个绰号很感兴趣,据说背地里还有戏谑性地给同学取绰号的现象。看来一堂课的有效性还不够。如果从三维目标来看的话,就是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它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通过改编剧本、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并促进人格成长,激发潜能。所以当课本剧教学被引入语文课堂,语文的天空更加广阔了。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也总结了一点开展课本剧的路子。  一、把握课文的特点是开展好课本剧的前提  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开展课本剧活动的,所以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大致情况。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王熙凤的塑造我认为更是技高一筹、最为成功。  王熙凤的性格历来被人们视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专权显胜,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我们的高考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占有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才会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生活空间狭小、知识储备少等原因,造成素材积累不够,以至于作文没有材料可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指导。  一、立足课堂,在教材中挖掘素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专
随着高考大幕的拉开,作为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直备受关注。而语文考试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作文。高考过后,各地区作文形式与立意的分析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今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考题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隐身含义引发人们的深思。其实漫画作文考题总是在循规蹈矩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与高考的主题保持永恒的一致,将社会现象、时代气息融入其中,实现高考服务于生活,作文联系生活的初衷。本文主要以2016年全国
艾·巴·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在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爸爸是一个贫寒的哈西德教派拉比,他的妈妈是一个犹太拉比的女儿,同样笃信宗教。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他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之中,无论善恶美丑,都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