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还会当面叫老师“王几何”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d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几何》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常规的教学安排是一课时,也就是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点评精彩段落,赏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一个幽默风趣、业务水平极高、热爱教育的几何老师。但是笔者发现教完此文后有的学生笑嘻嘻地说“王几何、王几何”,好像对这个绰号很感兴趣,据说背地里还有戏谑性地给同学取绰号的现象。看来一堂课的有效性还不够。如果从三维目标来看的话,就是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得不够。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认为还有必要再挖一挖,给学生来一场来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灵魂风暴。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问题因绰号而起,那么就从绰号作为切口。那么,问题来了,就是“学生还会当面叫老师‘王几何’吗?”。问题一出,自然分成两派。一派是认为会,一派是认为不会。我让他们说理由。认为会的说叫老师的绰号不礼貌。我说这个回答只是凭经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开始以课文为依照,努力捍卫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大概的课堂实录:
  生:我认为会,第十五节:“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从“美妙”这句话说明王老师很喜欢同学叫他绰号。
  生:我认为不会,第十五节“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从来没有,也预示着以后也不会有。
  生:我认为不会,“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在现在的年代都不允许,何况那个呆板教条的年代呢?
  生:我认为会,第十六节:“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既然老师希望叫,应该会叫。
  生:我认为不会,第二十八节:“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这么幽默风趣的老师尊敬都还来不及,怎么会叫他绰号呢?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学生对王老师很尊敬?
  (生思考)
  陆续有学生回答: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第一节写学生“睁圆了眼,认真而安静地坐”,第四节“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第10节“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第12节“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等。可以看出这些同学是很单纯很可爱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孩子。
  师:还有吗?
  (生思考)
  生:我认为不会,从称谓上可以看出。文章一开始称呼是“矮胖老师”,后来是“王几何”,后来是“王老师”,从称谓变化体现作者对王老师的尊敬,同学们也同样尊敬、爱戴王老师。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大家数数有几处称“矮胖老师”?
  (生数)8处。
  师:说到称谓,不知大家留意没有,就是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王老师是父亲马仁海的毛根儿朋友,这段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这段说王老师是作者父亲从童年一直到成人以后的好朋友,更加体现王老师和作者关系亲密。
  师:什么关系的亲密?
  生:朋友
  师:哦!亦师亦友!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看啊,文章写的是王老师,但是又处处写学生,写学生也是写王老师,这就是侧面烘托。从学生的神情描写还有称谓的变化,我们能很深刻地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这也是细节的魅力,细节就是情感,情感通过细节显现,同学们以后写作要千万注意细节。
  师:刚才大家从课文找了很多依据,但是好像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当面叫“王几何”就是不尊敬吗?
  生:我认为也是尊敬,因为叫他“王几何”是对他业务水平高的肯定。
  师:为什么说他业务水平高?
  生:第八节,王老师反手画圆和三角形。
  师:就是背对黑板徒手画。
  生:28节王老师的一番话“我教了20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说明王老师业务精湛,热爱几何。
  师:这样说来,当面叫王老师也未尝不可,也是一种尊敬啊!
  生:杨老师,我可以叫你杨语文吗?
  师(大笑):当然可以!想知道作者叫不叫吗?
  生(高兴):想。
  师(展示资料):“有一天,我嘴里不住冒出一句‘王几何’”但马上“被一种深深的负疚和崇敬久久地笼罩”。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回答我们最初的问题“学生还会当面叫老师‘王几何’吗?”,答案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叫还是不叫,其实都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用一句话来归结就是,当一群可爱的孩子遇上一个特别的老师,将会是一场美妙的旅行。
  从以上实录来看,学生基本上保持高涨的热情讨论、思考、参与,大家深入到文章本身,深刻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懂得尊师重教,潜移默化一种美好的品质和做人态度。我想这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将是非常宝贵的。
  作者单位:江西瑞金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见”是一种情怀,当学生与作者在简单的文字中相遇,一旦碰撞出火花,学生的生命意识就得到了唤醒,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得以爆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解读意识唤醒,让学生在自我解读或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重构文本,这样的课堂是极其有意义的。  在教学《登建康赏心亭》时,我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让我遇见了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教学前我选了两位喜欢历史的同学对辛弃疾的生
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我对所任教的高二两个文科班120名学生就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过原著的人很少,而通过网络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人居多。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既然学生借助网络媒体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老师就不应一味地扼杀学生的这种喜好,而应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诵读古诗文,能使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内涵得以丰富,胸襟变得开阔,获得净化,心智受到启迪。正因为如此,许多脍炙人口、情怀荡漾的古诗词篇目充实到了语文教材中,这些古诗词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激情。因而,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
【摘 要】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有效途径研究,注重从不同角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师生齐心协力,既大胆引进活水,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即“开放带来活力,超越促进突破”,这是一种合理有序有效的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学 文学社 建设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好语文活动,办好中学生文学社团,把办好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校园文学活
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
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以人教版为例,包括《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苏教版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从这两种版本的教材选择来看,对于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点,编者都是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选修课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论著,使其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
《百合花》是女作家茹志鹃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的一篇小说。入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小说清新、质朴、俊朗。细细品来,如出水芙蓉,淡雅芬芳的气息迎面扑来。小说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我”是文工团的一名女干部,因为要打仗了,团里让一个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去。到了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问老乡借被子时,和一个结婚刚刚三天的新媳妇有了一点小误会。后来,小通讯员为了救担架队员,牺牲了。新
教学的双边活动无不渗透着思想感情,因为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它需要融入感情,融入心血,需要去开启,去创造。同时,“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用心地思考和积极地动手操作,还可以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内化,进而形成个人能力,从而把单一的“知识课堂”转变成“情感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
新课程改革以来,背景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被有意淡化,这也许是对传统教学中每每先字词,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的程式化教学的反叛,但是,我们在对待背景材料时往往矫枉过正。不可否认的是,背景材料对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的理解至关紧要,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利用背景材料,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也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一、要更准确全面地理解作品,必须走近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时代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作家都十分重视背景材料
【设计意图】  《夜归鹿门歌》出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了使选修课的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应该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接高考,以疑带赏,以生为主,以题促练。这样既整合拓展了教材,尊重了诗歌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让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