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恒的“墙”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天,大马士革门外,开往伯利恒的公交站牌下。我们站在等公交的队伍里,准备去伯利恒看一看。
  在抵达这片蜜与奶之地前,以色列在我的认知里同时处于两极,一极写着浪漫,一极标着动乱。在耶路撒冷,多半是浪漫——就算有随处可见的年轻以色列士兵,他们也只是在大街上三两成群地笑着,驻足听街头艺人的演出,甚至花一整个下午在博物馆里安静地逛,除了一身军装与配枪外,与普通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太多差别。
  直到伯利恒之旅开始前,我都以为这样的岁月静好会持续下去。此时此刻,排队等车的人们大半戴着头巾。刚上车坐定,两名配枪士兵随即跟上,一个个检查证件,检查完方示意司机可以开走。车开出没多久,又在一个哨岗被士兵截停。
巴以隔离墙上的涂鸦

  眼見着前面的穆斯林乘客一个个下车,我们坐在后排的外国游客面面相觑。“我们也要下去吗?”大家来回地问。
  司机冲我们摆手,示意我们原位坐下。穆斯林在车外排成一列,轮流等着检查,几分钟后,陆续回到车中。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车子重新发动。
  越接近伯利恒,路边的景象越发破败,像从繁华的市中心开进了凋敝的小县城。路边的国旗不再是蓝白条六芒星,公告牌上出现了“巴勒斯坦”。一下车,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立马紧追在身后,一路缠着推销口香糖。走去圣诞教堂的路上,不断有人凑上来:“你们需要导游吗?需要司机吗?”
  我原以为伯利恒是耶稣诞生之地,是上帝将整个世界献给大火只为了照亮其黎明的地方,万万没想到如今这里是这副模样。我们最终还是强行“被导游”,是一位在圣诞教堂门口等着拉客、左眼角通红的中年男人。与他讨价还价半天,他激动又不失条理地说:“你们来到这里,不去看看那些墙,不去看难民营,就跟没有来一样!”
巴以隔离墙
伯利恒主要街道的景象
我们的伯利恒向导兼司机Saeid,听说自己将出现在中国媒体上,他笑得格外开心

  他口中的“那些墙”,是巴以隔离墙。2002年起,以色列开始沿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又称“六日战争”)前的巴以边界线修建隔离墙,高8米、长七百多公里,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与以色列彻底隔离。我们的导游兼司机也是一名穆斯林,叫Saeid,出生在六日战争之后,一上车就说:“我出生在这,很不幸。看看那些墙,这里就像个监狱!”
  他说起自己甚至不能去耶路撒冷时,我意识到自己半小时前问过一个愚蠢的问题。刚到伯利恒、遇见他之前,一位年轻的阿拉伯小伙子曾殷勤地请我们进他的小店尝了一小杯咖啡,展示了他与中国游客的诸多合照:“我最喜欢中国人!”
  “你去过中国吗?”我当时脱口就问。
  “没有,我们哪也不能去。”小伙子很自然地回答。
  眼下,同样的话又在Saeid口中出现了,这次是带着怨念:“我们哪也不能去!甚至是耶路撒冷!”
  “你会因此仇恨以色列人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不会。”我承认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有点惊讶。“说实话,这不是普通百姓的错。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犹太人、穆斯林、基督教徒,我们都没有必要仇恨彼此,大家谁不想过个和平的生活?我们还没有受够战争、流血吗?我只想赚钱养家,和家人平安地过日子。”
  “你有孩子吗?”
  “有,两个。”他难得露出了笑容。
  车开到隔离墙前停下,他让我们下车看墙上的涂鸦:“和平”“爱”“战争结束了”。
  天上下起了雨,回到车上,我又问了Saeid一个幼稚的问题:“墙上到处都写着和平和爱,为什么还是冲突不断?”
  “都是以色列的错!”他理所当然地说,“这该死的墙是他们建的,又不是我们!”
  前面会车,墙边道路狭窄,一时堵住。司机拉上手刹,下车与对面车主用阿拉伯语争吵起来。回到车里,先对我们道歉:“没办法这就是巴勒斯坦。”紧接着又是忿忿一句:“都是以色列的错!”
  我想起隔离墙上印象最深的一幅涂鸦:一个三角形的莫比乌斯环,三边都写着“巴勒斯坦”。对出生在这里的人来说,这里确实是莫比乌斯环,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巴勒斯坦。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努力,如此看来,大概注定失败了。
  Saeid继续开车,带我们到难民营的入口。车外雨愈发大了,可在大门口,他执意停车摇下车窗,不顾手臂打湿往外指:“你们看到这个钥匙了吗?”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大门上方有一个巨大的红色钥匙状金属艺术装置,感觉已经生锈了。他在雨声里大声说:“这是有含义的!钥匙,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回来!”
圣诞教堂内景
“在超越对与错的_某个地方_我将与你相遇” 摄于以色列某艺术博物馆

  编辑 杨静茹
其他文献
现场部分嘉宾合影  “青年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玩着的,但是当然也有要前进的。”  “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百年来临之际,由雪佛兰赞助的2019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力量致敬盛典在北京举办。主持人徐卓阳以鲁迅先生的话顿挫开场。前进,这个看似平常的字眼,正是本次盛典的关键词。  前进的路上往往充满波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会委员、《南方周末》总编辑、《南方人物周刊》主编王巍在致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此语精警。套用一下这个说法:诗情,同样也在于空间。  这话应该怎么说呢?晚清民国时期的诗人陈曾寿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与郑孝胥相聚,经常听郑氏诵读自己或古人的作品,这时候都会令他觉得:“节奏抗烈,倍觉警动,开悟甚多。始知平昔于古人之诗,随意浏览,轻易忽略过去,埋没古人之精神为不少也。”(《海藏楼诗话》附录“名家评论摘要”)  郑孝胥是晚清大诗
俄军发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近日,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雷霆-2019”的核力量战略首长司令部大演习,演习期间,俄军发射了十多枚巡航导弹和“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亚尔斯”是“白杨”家族的最新成员,最大射程超过1万公里,至少可以携带3枚15-25万吨的核弹头。同时采用超重型特种越野车进行运输和发射,必要时甚至可以部署在铁路系统上。  除了俄罗斯,中国的战略导弹也喜欢使用公路机动,比如今年大阅兵
某种程度上,贴吧和淘宝店的存在,都是有关归属感的找寻对化学情有独钟  生于1991年的冥灵从小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家中常见一些养殖用的试剂,爸妈不在家时,还上小学的他就会以此捣鼓些“化学实验”,他着迷于不同原料间神奇的作用,即便有时候这意味着危险。一次,他把浓盐酸、高锰酸钾、硝酸等各种试剂混在了一起,“先是冒泡泡,接着出现了一股刺鼻的黄绿色气体”,本能驱使,他嗖地一下把混试剂的
美国当地时间8月10日,据CNN报道,杰弗里·爱泼斯坦已在曼哈顿的监狱中身亡,当局消息称其为“明显的自杀”,就在上个月,他才因涉嫌未成年人性交易再次被捕。  上世纪50年代,爱泼斯坦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成年后在曼哈顿的私立学校教书。因为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是投资银行的董事长,爱泼斯坦凭关系进入金融业,成了交易员,负责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税务咨询服务,短短四年后就跃升为公司合伙人。之后,他成立自
莎拉·卢卡斯。图/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摄影:Julian Simmons  “一个无礼的女人,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罗伯塔·史密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艺术报道中这样说起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彼时莎拉正在举办她的美国首个博物馆回顾展。这位被称为“英国最酷”的艺术家在这个秋天来到中国,举办她在亚洲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个展。  展览开幕的当天仿佛一场狂欢,莎拉·卢卡斯笑嘻嘻地给来
【美】《时代》11月18日  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发表半个世纪之后,另一位欧洲观察家詹姆斯·布莱斯在《美利坚共和国》这本书里,也对美国民主提出了警告:拥有多数民意的总统,可能会尝试践踏法律,而且这种行为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今天,布莱斯的预言已经成了现实。特朗普的崛起和他相当坚实的民意支持度,对美国的民主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抛弃了历任美国总统珍之重之的几乎所有重大
聚光灯  成都N-TALK演讲会现场,75岁的陈彼得右手捧着篮球,脚上踩着迪斯科舞步,一摇一摆地走上台。  “一,二,三,四,五……你们跟我一起数啊!”他手里掂着篮球向台下的观众吆喝。观众似懂非懂,笑呵呵跟他一起数着——对照眼前这个扔篮球的“怪老头”,人们回忆起他年轻时唱《迟到》《阿里巴巴》的样子,又想起他2018年初在《经典咏流传》上的那首摇滚版《青玉案·元夕》——这次,人们好奇地架接着“音乐教
丹尼斯·约翰逊的去世使得这次颁奖将成为美国小说奖史上最悲伤的一次  近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2017年的年度美国小说奖将颁给丹尼斯·约翰逊。  对于约翰逊来说,成功姗姗来迟。早在19岁,他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之后陆续创作多部长篇小说,但成名却是40岁之后的事情了。2007年,他的长篇小说《烟树》入围同年的普利策奖短名单,未能获奖;2012年,中篇小说《火车梦》再度入围普利策奖,当年入围的三部作品
2013年于日本是怎么样的一年?  经济形势温吞,环境日益恶劣,此前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提醒着人们现今岛国的脆弱。年轻人逐渐抛弃交流交往,退缩成孤独且无缘的个体。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持续低迷。媚宅文化大行其道,动漫、轻小说日益脱离现实社会,历史仿佛与人们再无关联,国际形势也终于变成了空谈和数字。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变现实早已不可能,而坐以待毙又过于屈辱——日本逐渐成为一座群体心理的围城。  也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