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理想和梦想,中国人对“小康”一词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丰衣足食的“小康”是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是仅次于“大同”的美好社会。
小康这个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还记得,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创造性地用“小康”一词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自此,“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被提出和广泛运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回望来路,我们在1997年提前3年就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又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这两项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均较高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超过预期目标。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作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不少人发现,党的十六大的会场标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奔小康迈出的大步伐。
是的,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我们对小康的追求从未停止。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如今,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那么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的,是怎样的小康?
——这是各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等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这些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解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问题,着力补齐在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短板,为的就是不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更要写好“人”字。
——这是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了媳妇儿?”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每次国内考察都体现着深深的民生关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年,贫困人口的数量都在减少:8239万——这是6年累计的减贫人数;超1300万——这是每年平均的减贫人数;2、26、40、125、283——这是一批又一批相继宣布摘帽的贫困县。2019年的国家扶贫日,这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应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着眼于全面小康要全国一盘棋。实现全面小康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悬殊甚至惯性拉大的过程。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我们欣喜地发现,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完成剩余5%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必将令国际社会竖起大拇指。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今天点了糖醋排骨、西红柿炒鸡蛋、烤麸还有两碗饭,一共才37元。以前我和老伴总是在家里随便对付。现在好啦,可以到社区食堂点菜,饭菜质量很不错。”在上海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很多像张长功一样的老人过上了无忧的老年生活。
“长江真的变美了!”打出生就住在长江边的许美华,最近见到亲朋好友,总是这样讲。几年前,江苏南通长江沿岸还分布着高能耗货运码头和不少“散乱污”企业。2016年以来,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启动生态修复和保护,腾退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港口,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了市民们引以为豪的“城市客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些话不只是口号,体现在每一处微小的改变,写在人们的笑脸上,融入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追求。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不难发现,全面小康,从需要踮起脚来够的远大目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已经非常接近的目标。
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千年梦圆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亿万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时刻。让我们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去见证历史、创造历史。
小康这个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
还记得,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彼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创造性地用“小康”一词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自此,“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被提出和广泛运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回望来路,我们在1997年提前3年就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又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这两项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均较高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超过预期目标。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作出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不少人发现,党的十六大的会场标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奔小康迈出的大步伐。
是的,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我们对小康的追求从未停止。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如今,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那么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的,是怎样的小康?
——这是各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等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这些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解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问题,着力补齐在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短板,为的就是不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更要写好“人”字。
——这是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了媳妇儿?”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每次国内考察都体现着深深的民生关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年,贫困人口的数量都在减少:8239万——这是6年累计的减贫人数;超1300万——这是每年平均的减贫人数;2、26、40、125、283——这是一批又一批相继宣布摘帽的贫困县。2019年的国家扶贫日,这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应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着眼于全面小康要全国一盘棋。实现全面小康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悬殊甚至惯性拉大的过程。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我们欣喜地发现,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完成剩余5%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必将令国际社会竖起大拇指。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今天点了糖醋排骨、西红柿炒鸡蛋、烤麸还有两碗饭,一共才37元。以前我和老伴总是在家里随便对付。现在好啦,可以到社区食堂点菜,饭菜质量很不错。”在上海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很多像张长功一样的老人过上了无忧的老年生活。
“长江真的变美了!”打出生就住在长江边的许美华,最近见到亲朋好友,总是这样讲。几年前,江苏南通长江沿岸还分布着高能耗货运码头和不少“散乱污”企业。2016年以来,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启动生态修复和保护,腾退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港口,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了市民们引以为豪的“城市客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些话不只是口号,体现在每一处微小的改变,写在人们的笑脸上,融入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追求。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不难发现,全面小康,从需要踮起脚来够的远大目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已经非常接近的目标。
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千年梦圆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亿万华夏儿女魂牵梦萦的时刻。让我们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去见证历史、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