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是社会系统中的最基础组成细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社区治理创新。在社区治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中,基于“三社联动”,发展形成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弥补了“三社联动”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五社联动”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五社联动;社区治理;路径优化
一、“五社联动”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五社联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国民政编辑部对广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进行具体阐述;内蒙古民政局强调在“五社联动”中要加强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的联动,增强“五社”间双向多元互动氛围。二是现阶段的研究,张健、田晓荷、程晨等主要针对合肥市当前“五社联动”的主体、运行机制以及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进行阐述;任敏、闫薇和张燕等人阐释了“五社联动”的内涵、动力、优势以及执行效果。
面对日渐复杂的社区治理困境,学者们广泛探究并试图寻找到更加适合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五社联动”是对于“三社联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丰富补充,更具针对性地应对社区治理中出现的现实矛盾。“五社联动”是指五个主体相互联动,打通社区资源链接路径,促进资源互助共享,形成一体化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五社联动”的具体内涵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但鉴于湖北在疫情中社区治理“五社联动”方面较为成功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因此,本文采用湖北对于“五社联动”的内涵阐释。湖北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五社联动”,其核心内容是探索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大要素的联动,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二、“五社联动”的运行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首先,政府对社会组织缺乏系统全方位的规划、引导和扶持,由于备案登记程序繁琐、资金补贴不到位等原因,使社会组织失去了发展前进的动力。其次,社区对于这些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将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落到实处,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方面缺乏经验。此外,社区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年龄普遍偏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与社会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系统知识,社会组织的先进性不能得到保证。
(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薄弱
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对于“五社联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关键作用,是社区联动协调治理的关键一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已经越来越多的高效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来培养更多的社工人才。然而,最后从事所学社工专业的毕业生高效毕业生并不多,即使毕业后选择在社工相关领域工作,琐碎繁重的基层服务工作会使社工产生实际与理想偏差过大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社工行业留不住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持续性弱
在“五社联动”新势力的推动下,以及社区治理初期政府的鼓励推动,社区会得到一些公益和慈善资源,进而开展活动,而随着“五社联动”工作的持续进行,社区企业募集社区基金的动力难以持久,可能不再像初期那样具有积极性。同时社区基金使用效率低,从项目申请、审核到实际拨付要一两个月,然而很多临时性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具有临时性和紧急性,无法保证资源及时到位,由于社区基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往往无法满足社区的使用需求。
(四)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与活动热情不足,缺少动力,对于一些社区治理模式的认可度也比较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主导为主,居民很难“插手”,由此居民往往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社区中仅有少部分的居民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很少有年轻人参加,社区活力较弱。
(五)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
一些社区的实践中缺乏清晰的治理思路和系统完备的实施方案,没有对各主体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疏通,各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效率不高,最终导致收效甚微。虽然完成了“五社”的引入和建立,但是目前政府依旧没有明确的机制去带领“五社”做好联动,甚至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依赖于和习惯于听从政府的安排,没有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
三、“五社联动”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
对现有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整体调查,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进行备案登记,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规范,厘清不同岗位的角色,制定符个性化发展方案。对于目前不符合规定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进行引导与规范。积极挖掘社区人才,大力培育居民骨干,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不同类型的组织,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为起点,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又贴合居民生活实际的组织活动。
(二)加大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要增加社工岗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专业化的社工人才,以更充沛的服务力量加入社区治理,打破以往社工人才紧缺、工作量大导致的社区工作进展缓慢的局面,使专业社工能以自身或者团队协作的力量,全心致力于社区治理。二是根据个人能力逐步提高在岗社工的薪资待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为社区留住治理人才。三是对社工要进行严格管理培训。社工上岗需持有专业的社工职业资格证,在岗期间要安排专人对社工进行理论和实务考察,并及时进行记录与监督,建立社工专业知识技能考核机制。
(三)拓宽公益慈善资源来源渠道
社区资源的可持续要以“开源节流”为宗旨,可以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益创投及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的方式引进公益慈善资源,以市场项目引进、企事业单位联合投入为辅助,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同时,要积极扩大宣传,争取一些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以及企业的支持与参与,不断扩大参与主体,汇集多方资源。
(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需要多主体发挥合力,从多方面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增进各主体与居民的相互信任,从而凝聚共识。公民意识不仅需要公民自己通过学习、实践来慢慢培养,还需要社区有关主体创造保障环境。政府需要简政放权,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社区需要依法自治,不断探索自治形式和提高自治水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参与治理,不断拓展公众参与形式。
(五)完善联动平台建设与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综合性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并從制度层面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打破主体间的沟通壁垒。其次,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最后,要对联动平台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五社联动”的核心在于多主体的有效耦合,每个主体都只有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实现合作共治,才能实现社区治理最优化。
四、结语
“三社联动”在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经验,然而“五社联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文通过提出优化“五社联动”的对策和建议,希望社区治理能突破原有的格局,整合优化多元化力量,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简介
王晓松,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五社联动;社区治理;路径优化
一、“五社联动”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五社联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国民政编辑部对广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进行具体阐述;内蒙古民政局强调在“五社联动”中要加强社工和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的联动,增强“五社”间双向多元互动氛围。二是现阶段的研究,张健、田晓荷、程晨等主要针对合肥市当前“五社联动”的主体、运行机制以及基层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进行阐述;任敏、闫薇和张燕等人阐释了“五社联动”的内涵、动力、优势以及执行效果。
面对日渐复杂的社区治理困境,学者们广泛探究并试图寻找到更加适合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五社联动”是对于“三社联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丰富补充,更具针对性地应对社区治理中出现的现实矛盾。“五社联动”是指五个主体相互联动,打通社区资源链接路径,促进资源互助共享,形成一体化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五社联动”的具体内涵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但鉴于湖北在疫情中社区治理“五社联动”方面较为成功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因此,本文采用湖北对于“五社联动”的内涵阐释。湖北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五社联动”,其核心内容是探索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大要素的联动,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二、“五社联动”的运行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
首先,政府对社会组织缺乏系统全方位的规划、引导和扶持,由于备案登记程序繁琐、资金补贴不到位等原因,使社会组织失去了发展前进的动力。其次,社区对于这些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将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落到实处,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方面缺乏经验。此外,社区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年龄普遍偏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与社会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系统知识,社会组织的先进性不能得到保证。
(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薄弱
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对于“五社联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关键作用,是社区联动协调治理的关键一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已经越来越多的高效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来培养更多的社工人才。然而,最后从事所学社工专业的毕业生高效毕业生并不多,即使毕业后选择在社工相关领域工作,琐碎繁重的基层服务工作会使社工产生实际与理想偏差过大的心理矛盾,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社工行业留不住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持续性弱
在“五社联动”新势力的推动下,以及社区治理初期政府的鼓励推动,社区会得到一些公益和慈善资源,进而开展活动,而随着“五社联动”工作的持续进行,社区企业募集社区基金的动力难以持久,可能不再像初期那样具有积极性。同时社区基金使用效率低,从项目申请、审核到实际拨付要一两个月,然而很多临时性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具有临时性和紧急性,无法保证资源及时到位,由于社区基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往往无法满足社区的使用需求。
(四)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与活动热情不足,缺少动力,对于一些社区治理模式的认可度也比较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主导为主,居民很难“插手”,由此居民往往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社区中仅有少部分的居民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很少有年轻人参加,社区活力较弱。
(五)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
一些社区的实践中缺乏清晰的治理思路和系统完备的实施方案,没有对各主体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疏通,各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难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效率不高,最终导致收效甚微。虽然完成了“五社”的引入和建立,但是目前政府依旧没有明确的机制去带领“五社”做好联动,甚至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依赖于和习惯于听从政府的安排,没有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
三、“五社联动”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
对现有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整体调查,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进行备案登记,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规范,厘清不同岗位的角色,制定符个性化发展方案。对于目前不符合规定的社区社会组织,及时进行引导与规范。积极挖掘社区人才,大力培育居民骨干,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不同类型的组织,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为起点,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又贴合居民生活实际的组织活动。
(二)加大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要增加社工岗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高质量专业化的社工人才,以更充沛的服务力量加入社区治理,打破以往社工人才紧缺、工作量大导致的社区工作进展缓慢的局面,使专业社工能以自身或者团队协作的力量,全心致力于社区治理。二是根据个人能力逐步提高在岗社工的薪资待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为社区留住治理人才。三是对社工要进行严格管理培训。社工上岗需持有专业的社工职业资格证,在岗期间要安排专人对社工进行理论和实务考察,并及时进行记录与监督,建立社工专业知识技能考核机制。
(三)拓宽公益慈善资源来源渠道
社区资源的可持续要以“开源节流”为宗旨,可以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益创投及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的方式引进公益慈善资源,以市场项目引进、企事业单位联合投入为辅助,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同时,要积极扩大宣传,争取一些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以及企业的支持与参与,不断扩大参与主体,汇集多方资源。
(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需要多主体发挥合力,从多方面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增进各主体与居民的相互信任,从而凝聚共识。公民意识不仅需要公民自己通过学习、实践来慢慢培养,还需要社区有关主体创造保障环境。政府需要简政放权,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社区需要依法自治,不断探索自治形式和提高自治水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参与治理,不断拓展公众参与形式。
(五)完善联动平台建设与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综合性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并從制度层面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打破主体间的沟通壁垒。其次,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最后,要对联动平台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五社联动”的核心在于多主体的有效耦合,每个主体都只有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实现合作共治,才能实现社区治理最优化。
四、结语
“三社联动”在我国社区治理研究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经验,然而“五社联动”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文通过提出优化“五社联动”的对策和建议,希望社区治理能突破原有的格局,整合优化多元化力量,提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简介
王晓松,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