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环境教育探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及环境教育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并对高校开展环境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
  
  引言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焦点让我们关注和思考,今年2008年的“两会”也不例外。在今年“两会”上,环境保护是热门话题,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环境保护的多次高度强调,到国务院机构改革宣布成立环境保护部;从代表委员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社会关注问题的热议,到许多身为地方政府决策者的人大代表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令人振奋的消息汇聚成一个时代的强音——环境保护已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各个环节,正在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高层次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活动,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几代人的效果。通过环境教育使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的任务日趋紧迫,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加强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尤为迫切。
  
  一、高师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总纲,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和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已经列入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同时这也为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教师的言传身教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当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够理解环境保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意义, 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动并形成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的环境道德意识,就必须首先使中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在这一意义上,“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师范为本”准确地概括了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师范院校是培养和培训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肩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具有几何级数的辐射效应,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全面提升广大师范生的环境素质,培养他们未来从事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际能力,对于推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进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环境道德观念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历史影响。
  
  二、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们知道,高师院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高师生也兼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主体,又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在校期间是否具有文明进步的自然观、发展观等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是否学会了以环境友好方式生活, 进入社会后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学生、家人、朋友和其周围的人,所以高师院校的环境教育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师院校的环境普及教育却非常薄弱,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环境道德素质未列入人才培养目标,环境道德教育未纳入高师院校的德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环境道德教育, 这种现象存在于各级各类的学校德育当中。当然,环境道德教育也没有被纳入到高师院校的德育当中,更没有把环境道德素质作为21世纪高师院校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环境普及教育在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并没有被足够重视。环境教育只是一些系或专业的专业教育内容,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环境教育类课程并没有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即使有些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这类课程,但效果也不太理想;有一些高师院校把开展一些学生的环境宣传活动当作是环境普及教育,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高师院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的环境教育功能。
  (二)高师生的整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质薄弱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即在环境问题上,国家有环保局在管理监督,社会上有环保企业生产环保技术产品在经营,而个人则不需要做什么,或者说也做不了什么。推卸个人的道义责任,错误地将环保理解为一种“职业”,即表现为要实现环保就要进环保局,进环保企业;还有就是将环保视为一种“产业”,幻想能够完全靠产业、靠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将环境教育理解为职业化和产业化,无法起到环境教育的正本清源,釜底抽薪之功效。这一问题反映在师范生的思维中也是如此,大多数高校师范生认为环境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有必须接受环境教育的义务,仅将其视为个人兴趣或爱好,学与不学,学多学少都属于“个人自由”,这样一来就基本割裂或弱化了环境教育在高师院校中的辐射效应。
  纵观今日高师院校的学子们,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学子在孜孜以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环境道德意识淡薄,表现在对环境生态知识孤陋寡闻,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量使用塑料袋、铺张浪费、践踏草坪、“课桌文化”、“厕所文化”、教室宿舍环境脏乱差等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对公益环保活动兴趣不高等各方面。所以,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高师院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的环境普及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薄弱的这种现状,为了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加强高师院校的环境道德教育。
  (一)将环境道德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
  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环保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基本的环保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把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价值观、生活观,满足21世纪对人才环境道德素质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应将环境道德素质作为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正规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使广大大学生能接受系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教育。将环境道德素质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师院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根本保证。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当前的高师院校德育中应当开拓环境道德教育这一新领域,把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一方面,为环境道德教育找到工作的主渠道,使学生接受系统的、长期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使学生感到德育的时代脉搏,增强德育工作的活力。
  (二)将环境教育课程应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
  提高办学质量,是立校的根本;突出办学特色,则是强校的基石。“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学校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考。事实上,哪所大学能更快地自觉到这一点,哪所大学就一定能更快地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师院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地、主阵地,应当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率先成为环境道德文化的楷模,担负起环境教育的重任,宣扬和传播环境道德理念,应该成为高师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事实上,目前环境教育在高师院校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很滞后,远远不能形成辐射全社会的优秀环境理念的辐射源,而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现状对环境教育的需求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时不我待”,环境教育对高师院校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全面挑战,并要求学校管理体制、管理思想彻底变革。因此我们环境教育工作者不能坐等条件,要相信事在人为,应该尽其所能研究理论,投身实践,为环境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去创造契机。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它不是个人可以选择践行与否的“权利”,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个人在历史和社会进程当中必须应当承担的,没有推托逃避的理由。同人格塑造、精神熏陶一样,环境教育的效果也是长期性的,它的效果不像知识与技能训练那样立竿见影,其效果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显现出来。但是在高师院校把环境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绝对具有足够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历史责任性。
  在比较了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与环境教育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由高师地理专业主要承担环境教育的师资培养工作,因为地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与环境教育的知识体系最为接近,地理专业通过加强自身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专业拓展,完全可以兼顾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承担环境教育是历史赋予地理教育的光荣使命。
  (三)将环境教育融入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
  实践是将环境道德意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多种形式的环境实践有利于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高师院校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的环境道德教育功能来实施。
  1.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贯穿环境道德教育。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各种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高师生热爱、珍惜、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创建“绿色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引导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尤其是学生环保社团在“绿色大学”的创建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各类环保社团组织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它可以完成许多单凭个人难以做好的工作。最好形成不同社团间的互补,以便互相激励,彼此促进。各个社团可以结合国际、国内环保运动的发展,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板报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文明和环境文化,使之构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社会实践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教学实践,搭建与社会相衔接的平台,这是高校学生掌握环境教育技能、树立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高师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环境教育支教行动,既可以接触教育实际,又能锻炼从教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从教技能。在“三下乡”活动中积极开展环境普法教育、环境宣传、环境调查等,使之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境道德教育,提高环境道德素质。
   高师院校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简单课题的调查研究。因此可根据当地经济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研究报告,提出对策和意见,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这种社会参与型的实践活动可以视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它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对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与个人动手能力,以及对未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践,都有很大的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预示着我们迎来了环保事业的春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将社会的重视给环境保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转化成发展环境教育的良机,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坚信:中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将破浪前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出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姚亚萍.环境教育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徐辉 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 古立新.高等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略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及物性的本质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及物与不及物绝非相互交叉的,而是完全相互对立的界限分明的范畴,也就是说及物性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即是二元互斥的。可以这样说,及物与不及物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当需要时,它们之间随时可以作相应的调变或彼此间进行一种妥协。及物动词可用做不及物,不及物动词可以用做及物。动词一旦出现在具体的句法结构中,要么作为及物动词要么作为不及物动词,必然是要选定一个的。
期刊
摘 要: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创业型大学既可以由研究型大学转型而来,也可以由非研究型大学转型而来。本文尝试在分析创业型大学内涵、转型途径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高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进行了探讨,指出属于非研究型大学的我国地方高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走创业型大学办学之路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型大学;转型    环境
期刊
摘 要:钢琴是师范音乐教学中技巧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由于人的外部条件、遗传基因、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某些差异。在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克服“金钱至上”的思想,作到教书育人。同时,在教学中突出一个“导”字,又体现一个“严”字,让学生在“爱”的基础上坚持一个“练”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潜能,使教学起到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保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最好途径,许多写作材料都可以从阅读中搜集、储存。大学写作教师要驾驭好这种阅读,把学生的兴趣朝着写作的方向引导,真正地把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让学生既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又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启迪。模仿是写作学习必经的阶段,它既可以引导初学写作者入门,也可以帮助习作者提高写作的自觉性。大学写作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有选择地阅读并确定模仿对象、进行有效的正确模仿
期刊
摘 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师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学科情感体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挫折教育既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强化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实践;评价;教育合力    2008年的岁末,西北政法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两学生,因无力应对学习和情感上的挫折而跳楼身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对她们的不幸感到惋惜的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茅盾的译本和其他作家的译本比较的方法对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翻译目的性、时代性、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儿童化的语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五个方面阐释了茅盾的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特点    一、前言    数十年来,现代文学界关于茅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以《子夜》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及其他小说作品的创作方法及文学价值的分析评论上。对茅盾的外
期刊
摘 要:近代史和党史界有种说法,认为陈独秀是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学生,从四个方面我们排除了这个可能性:从时间上看不可能,从陈当时思想状态看没有反清倾向,可能是把安徽的求是和浙江的“求是”弄混淆了,和沈尹默并非同学。  关键词:陈独秀;求是书院;沈尹默    近代史研究中有这样的说法:“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化。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胡适之,就没有中国的新文学。”它概括了三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木桶原理”说起,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多元智力理论,对“木桶原理”进行了反思,提出了“T”字型人才的培养原则,旨在更好的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多元智力;发展    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所容纳的水量不是取决于木桶的长板,而是取决于木桶的短板,若要增加桶的水容量,就必须增加短板的高度
期刊
摘 要: 我国内陆地区的教育督导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督导队伍不完整,经费欠缺,上级政府部门不够重视等,随着教育督导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内地学校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和改善我国内部落后地区的教育督导问题,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内地教育;教育督导;督学;督政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不断深入,现行教育督导制度也彰显其局限与不足。沿海发达城市的教育督导制度尚不够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