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茅盾的译本和其他作家的译本比较的方法对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翻译目的性、时代性、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儿童化的语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五个方面阐释了茅盾的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特点
  
  一、前言
  
  数十年来,现代文学界关于茅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以《子夜》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及其他小说作品的创作方法及文学价值的分析评论上。对茅盾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成为茅盾研究中的“盲区”。金燕玉的《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介绍了茅盾儿童翻译的时代性和语言特点,没有充分地研究研究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的其他特点,也没有通过比较茅盾的译文和其他作家的译文充分的例子来研究茅盾译文的特点。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茅盾的译文《皇帝的衣服》和冯植生的译文《国王的衣服》、茅盾的《禁食节》和孙用、汤真的译文《斋戒》来研究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二、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
  
  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台柱茅盾,是以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登上中国文坛的,他曾积极热情地倡导过儿童文学。在他六十余年辛劳勤勉的文学生涯中,常常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分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培育儿童文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少年儿童翻译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作品,并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茅盾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了商务印书馆的时候,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在到来。一九一八年,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发展起来,对茅盾以后的文学翻译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茅盾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早年用文言译科幻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建筑谭》、《理工学生在校记》;用白话文译了许多俄国和弱小民族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捷克斯洛伐克童话《十二个月》、契诃夫的《万卡》、瑞典拉格勒孚的儿童小说《罗本舅舅》、波兰犹太作家裴菜兹的儿童小说《禁食节》、智利巴里奥斯的儿童剧《爸爸和妈妈》、西班牙贝纳文特的幻想儿童剧《太子的旅行》、匈牙利莫尔奈的儿童小说《马额的羽饰》、荷兰台地·巴克尔的儿童小说《改变》、丹麦安徒生的《雪球花》、苏联卡达耶夫的《团的儿子》。现在我们来对茅盾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具体
  的研究。
  
  三、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一)具有很强的翻译目的性
  很显然,茅盾不是专注系统地翻译某一个作家的作品,而是取广泛选择、有的放矢的方针。“自来一种新思想发生,一定先靠文学家做先锋队,借文学的描写手段和批评手段‘发聋振聩……中国现在正是新思潮勃发的时候,中国文学家应当有传播新思潮的志愿,有正确的人生观在著作中的手段。”[1]茅盾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萌芽阶段,为了促进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茅盾主张研究外国进步的文艺思潮和进步的儿童文学的观点、翻译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正如茅盾所说的:“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些的目的。”[2]
  茅盾精心选译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儿童小说和儿童剧。在当时的中国,这两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似乎是一片空白,而这两中体裁的作品都能维妙肖地刻划儿童的感情、思想和心理活动,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如《改变》作者真实细致地刻画了儿童心理状态;《马额的羽饰》莫尔奈采用了两个小孩对话的表现手法;儿童剧《太子的旅行》和《爸爸和妈妈》都是喜剧,里面充满了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它们来作儿童文学的范本是最合适的了。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我国的儿童小说和儿童剧渐渐兴起,茅盾亲手创作了儿童小说。茅盾对翻译苏联儿童文学都有很大的热诚,这当然出之于向中国的少年儿童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的责任心,出于对建设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热诚。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一切文学作品的译本对于新的民族文学的跟起,都是有间接的助力的。”[3]
  (二)时代性
  茅盾的儿童翻译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茅盾在二十年代的译作,始终围绕着“儿童问题”。儿童问题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到议程上来的。1918年,《新青年》刊登的一条征求“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的启事,掀起一股探讨妇女和儿童问题的思潮,向歧视、忽视妇女和儿童的封建传统开火。茅盾首当其冲,就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写了一系列文章,他的儿童文学译作也多为反映贫苦儿童生活和儿童教育弊端,抨击社会黑暗和罪恶的作品。
  在他的译作中,《万卡》和《禁食节》描写了贫民百姓的艰难生活,抨击了社会资产阶级的黑暗和罪恶;《皇帝的衣服》对封建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里种种落后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他的译作中,有九岁的孩子就被送进鞋铺当学徒,受尽虐待,孤苦无助,而只能写信向乡下的爷爷诉说自己的痛苦、思念和愿望,但这封信却永远也到不了爷爷的手里(《万卡》)。还有孩子们在挨饿,而做父母的没有办法只好欺骗他们是过“禁食节”(《禁食节》)。我们还看到,传统的力量如何在压迫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使他们不能自由健康地生活(《罗本舅舅》)。我们还看到,爸爸和妈妈的日常争吵已经影响到孩子那天真幼稚的心灵,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模仿着(《爸爸和妈妈》)。我们还看到,一个从书本上学会一切的王子在实际的旅行中认识了真实的人生,真正懂得了神话故事和文学的真缔一一“我们为要造出美的世界,必须先梦想着美的世界”[4]。(《太子的旅行》)
   1925年,茅盾翻译了勃兰兑斯《安徒生论》中的《文艺的新生命》一节。1935年,茅盾翻译了安徒生的作品《雪球花》。那么,在有百余篇之多的安徒生童话中,茅盾为什么单单选中《雪球花》呢?在我国黑暗如“子夜”,禁锢如牢笼的1935年,不正需要雪球花那样勇敢抗争、努力生存的这种精神吗?1935年,被国民党称为所谓的“儿童年”,大量毒害少年儿童的作品泛滥,象上海街头的“连环画小说”。这时的文艺性儿童读物“实在是一个垃圾堆”[5]的情况下,《雪球花》就更显其珍贵了。
   1946年,茅盾译了苏联卡达耶夫的《团的儿子》。作品写小万尼亚历尽苦难,后来投入苏联红军成为“团的儿子”,他勇敢、机灵、倔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成了个出色的小英雄。这部著作,被誉为苏联描写卫国战争的一部最出色儿童文学作品。那时候的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取得抗战胜利进入了一个争取和平民主的时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儿童文学中对孩子们在抗战期间所表现的英勇行为反映得还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八路军的‘小鬼’一一这些现实的但又具有‘传奇色彩’的适合儿童心理的‘小书’的题材”还没有被写进儿童文学作品。而充塞上海街头“小书摊”的,“依然是那一套调调儿”[6],如《剑侠奇传》、《小水浒》等等。为了用优秀的儿童读物取而代之,为了产生中国的《团的儿子》,茅盾才选译了《团的儿子》。
  (三)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对于文学翻译,茅盾一向是主张神韵派,力主通过“单字的翻译正确”和“句调的精神相仿”[7]去求得原作神韵之不失。他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本保留原作的风韵。匈牙利小说家米克沙特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抨击了封建社会官员腐败,社会的黑暗,在茅盾的译文《皇帝的衣服》中,茅盾保留了米克沙特的写作风格。我从茅盾的译文和冯植生1981年由上海疑问出版社出版的《米克沙特短篇小说集》中的《国王的衣服》将举三个例子进行比较:
  《皇帝的衣服》中有个情节:皇帝告诉他的臣子他用一张空白的死罪状的用途时的对话。茅盾译为:“我打算把一个顶美貌的女人弄到手呀……嘻—嘻—那齐—不许告诉任何人—”[8]冯植生译为:“向一个美貌的女人求爱……嘘,嘘,那齐士,谨防搁墙有耳……我想,事情将会是这样的。”[9]
  再有个情节:罗古偷听了皇帝和他情妇的对话,他们说要用那张空白的死罪状将她丈夫处死时,罗古的想法。茅盾译为:“‘在我父亲那里使了卑鄙的诡计来了!’,罗古斯心里想。”[8]p137冯译为“‘我的父亲长的是木头脑袋呢!’, 罗古暗自忖
  量。”[9]p73
   还有个情节:赤身裸体的皇帝想回皇宫,但又怕卫士看到他的样子时心理的想法。茅盾译为:“然而就是这一点他也知道怎样对付。他会砍掉他们的脑袋。他会叫他们不能够笑他。”[8]139冯译为:“但国王陛下立即有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也就是说,可以偷偷得把卫士们的脑袋砍掉,免得他们去对别人胡说。因为摩罗斯国王也是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的。”([9]p75)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茅盾用了更简洁、生动、幽默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个贪婪、无知、傲慢的国王形象。
  儿童幻想剧《太子的旅行》是西班牙剧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纳文特所作。贝纳文特擅长社会刺讽喜剧,笔法风趣而犀利。茅盾的译本完全保存了他的喜剧风格,妙趣横生。智利教育部长巴里奥斯的《爸爸和妈妈》也是一出喜剧,在茅盾的译本中,我们会被两个孩子模仿父母吵架的维妙维肖的语言和动作逗引得大笑。
  (四)儿童化的语言
  茅盾反复强调译本的语言不要太欧化,要简洁平易、生动活泼,要美。把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形神皆似,本来就够困难的了,而儿童文学翻译更难,因为翻译中要顾及到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和语言教育问题。所以茅盾在翻译儿童文学时,特别注意用儿童化的语言。我们来看看《禁食节》中母亲安慰饿极了的孩子的语言。茅盾译为:“‘静静儿睡罢,心肝,静静儿睡罢!’雪拉安慰似的说。”[10]孙用、汤真译为: “‘忍耐一下,宝贝,忍耐一下!’莎拉安慰着说。”[11]茅盾完全是妈妈唱催眠曲的语气,用了孩子们爱听爱读的迭词(静静)和儿化词尾,比孙用、汤真的译文更适合儿童。
  我们再看一下雪拉想起死去的她那个小孩时的情景。茅盾的译为:“她现在想起了她那个被夺去的孩子,去年在街头被夺去的那一个。受了寒,病越来越沉重,到底死了—死了,好象是死在荒林里一般—一些帮助也求不到—也没有一块地埋他—也没有一句祷告为他的灵魂祝福—他死了,只想熄去一枝蜡烛罢了!”[10]p57孙用、汤真“她现在想起了她那个在街上失去的孩子。他受了寒,嗓子哑了,死了;—死了,好象死在森林里一样,得不到任何帮助—没有拉开约柜,—没有置墓地,—也没有为他的灵魂做个驱除恶眼的祷告,—他死了,就象一支蜡烛熄灭了一样。”[11]p111茅盾用了“夺去”、“荒林”、“帮助求不到”、“一块地埋他”、“一句祷告为他的灵魂祝福”等这些口语化的词既让孩子很容易地理解作品,又生动地描写了作为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悲伤而又愤怒、无奈的复杂心情。
  (五)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茅盾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还有明确的教育儿童的目的性。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儿童是喜欢那些故事中的英雄的,他从这些英雄的事迹去认识人生,并且过程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概念),不但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要能给儿童学到运用文字的技术。”[5]p58茅盾认为作品除了给孩子们娱乐之外,还应有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认知功能。但由于对象是儿童,茅盾反对儿童读物正面说教的姿态,反对枯燥乏味的作品,他在翻译中往往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或人物之间的日常对话巧妙地表达更深一层的涵义。如“暮色开始把这尼罗河染成铁青色,就象是刽子手那把大刀的弯弯的刀锋。”[5]p58比冯的译文“那闪闪发光的奴类勒河,就仿佛是一把巨大的略带弯曲的刀刃。”[5]p58有更深的含义。对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情,茅盾用简短的话就交代清楚。如《皇帝的衣服》中的开头很长的说明,茅盾译为:“然而这跟故事本身倒也不相干,相信的人还是相信。我打算忠实地转述它一
  下。”[5]p58而冯植生译为:“现在我就遇到这种情况:不管我整理得多么详细,如果人民不愿意的话,就不会相信我写的这段历史是真实的。不过信不信都是无所谓的;我还是重视地把它讲述一遍吧!”[9]p69对女人的美丽描写,茅盾译为:“关于这个女人,我只说一句话,就是那时候的艺术家不能够找出一个在美丽些的人头留给后世。”[9]p69冯译为:“关于这个女人,我只想说一句话,就是那时候的雕塑家,并没有给我们留升秒 象她那么漂亮的塑像。她全身笼罩着光辉,眼睛里闪耀出光芒,她那长长的、浓厚的金黄色头发从阳台上垂下来,在夜色中望去,象是一条乳白色的道路。”[9:p73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茅盾的译文更适合儿童。《改变》中茅盾细致描写孩子们单纯稚气的思维和多变的心理活动;还有《马额的羽饰》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小结
  
  茅盾翻译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些翻译的理论;并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文学的评论文章和创作了二十七篇童话和四篇儿童小说,为中国饥肠辘辘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没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茅盾文艺杂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第3页.
  [2]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茅盾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67页
  [3]茅盾.译诗的一些意见.茅盾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90页
  [4]金燕玉.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5]茅盾.关于儿童文学.茅盾与儿童文学 [M].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1月:第58页
  [6]茅盾.<团的儿子>译后记.茅盾全集第33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552页
  [7]茅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茅盾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88页
  [8]茅盾.皇帝的衣服.茅盾译文选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第135页
  [9]冯植生.国王的衣服.米克沙特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5月:第70页
  [10]茅盾.禁食节. 茅盾译文选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第55页
  [11]孙用、汤真.斋戒.汉那太太.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09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交际教学法作为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根据学习者年龄大小、心理特征及其对英语认识水平的高低,英语交际教学法大致可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进行。  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语言学习    语言的基本功能决定学习语言的目的,而学
期刊
摘 要:发展性教师评价是近些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研究点,该理论从1998年引进至我国,到如今已经有了整整十年的研究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整理与反思我国教育界这些年来在发展性教师评价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能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的促进今后的研究发展。  关键字: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    一、研究概述    发展性教师评
期刊
摘 要:在构成射频系统的基本部件中,放大器和混频器等都是需要经常进行测试的元器件。多端口测试系统可以同时实现高速度和高精度。新型VNA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内置RF信号源,内置两个RF信号源来简化放大器和混频器的测量。对于放大器的测量,可以使用信号合路器将两个信号合并,然后送到被测放大器(AUT)的输入端;混频器测量的NXN测量法有效的解决了常规测量法所无法解决的一些困难和技术难点。  关键词:放大器;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模式应该与时俱进。新时期高校法律教育的特点是努力实现大学生积累法律理论知识和形成法律践行能力的互动。大学生的法律理论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大学生法律践行能力很差,加强大学生法律理论培养和践行能力教育很重要。努力实现提高法律理论水平与形成法律践行能力的互动,通过系统传授法律理论知识,促进大学生领悟法律理论法律,随着大学生法律践行能力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继续积累和更新法律理论知识。
期刊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及物性的本质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及物与不及物绝非相互交叉的,而是完全相互对立的界限分明的范畴,也就是说及物性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即是二元互斥的。可以这样说,及物与不及物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当需要时,它们之间随时可以作相应的调变或彼此间进行一种妥协。及物动词可用做不及物,不及物动词可以用做及物。动词一旦出现在具体的句法结构中,要么作为及物动词要么作为不及物动词,必然是要选定一个的。
期刊
摘 要: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创业型大学既可以由研究型大学转型而来,也可以由非研究型大学转型而来。本文尝试在分析创业型大学内涵、转型途径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高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进行了探讨,指出属于非研究型大学的我国地方高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走创业型大学办学之路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型大学;转型    环境
期刊
摘 要:钢琴是师范音乐教学中技巧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由于人的外部条件、遗传基因、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某些差异。在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克服“金钱至上”的思想,作到教书育人。同时,在教学中突出一个“导”字,又体现一个“严”字,让学生在“爱”的基础上坚持一个“练”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潜能,使教学起到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保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最好途径,许多写作材料都可以从阅读中搜集、储存。大学写作教师要驾驭好这种阅读,把学生的兴趣朝着写作的方向引导,真正地把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让学生既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又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启迪。模仿是写作学习必经的阶段,它既可以引导初学写作者入门,也可以帮助习作者提高写作的自觉性。大学写作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有选择地阅读并确定模仿对象、进行有效的正确模仿
期刊
摘 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师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学科情感体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挫折教育既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强化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实践;评价;教育合力    2008年的岁末,西北政法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两学生,因无力应对学习和情感上的挫折而跳楼身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对她们的不幸感到惋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