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过了,春节就快到了。独坐书房,手抚键盘,想起许多“过年”的往事。
小时候过春节,最开心的是看妈妈炖肉、蒸馒头,她总是在年前炖一大锅肥肉,蒸好多馒头、豆包,足够全家吃到正月十五。炖肉飘香,年味儿就越发浓郁了。
最好玩的,是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以后,提着红色的灯笼在院子里、胡同里串。一边走,一边盯着灯笼里的小红蜡烛,一是怕它灭了,二是怕它歪了、倒了,把纸灯笼烧坏了。现在我想,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大白天提着灯笼四处寻找“诚实的人”,是否也是怀着这样的童心?
接着,大人们又开始包饺子,有肉馅儿的、素馅儿的两种。要包几盖帘饺子,够吃到大年初一,这叫连年有余。中国人吃饺子,有悠久的历史。新疆天气干燥,古墓里的随葬食物不易腐败,有一处唐墓就曾经“出土”过饺子。干燥的“唐饺”穿越千年时间隧道,将盛世的家庭温馨传达给现代人。
幼年时,我是观光者:看着妈妈和哥姐忙活饺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炸响,望着五颜六色的烟花升空。再大一点,我也会擀饺子皮儿啦!
回想起来,童年时的炖肉和馒头都比现在香,因为只有春节才能吃上几顿,平常吃的是窝头咸菜。如今过春节,大块的肥肉不炖了,大锅的馒头不蒸了,换成了到餐馆聚餐。纸灯笼没人提了,换成了大街上红红绿绿的LED彩灯。拉洋片早被电视取代了,据说“高清”之后,下一代将是激光电视,正加紧研制呢!老天爷也懒惰了,一尺厚的白雪它不给咱下了。大家看不到漫天飘雪,就在商店里挂上泡沫塑料做的“雪花”。人们离开“实体自然”越来越远。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尚不习惯这些虚拟的操作,觉得计算机或手机屏幕上的字句,不如书写的拜年信函温馨。听说有位老人流着泪给远在国外的儿子打电话说:“儿子啊,你以后给我写信,能不能不用电脑,自己手写呀?”这位可敬的老人笃信:“见字如面”。在老人心里,电脑上的字句,是没有热度的。不仅这位老人,有的诗人也不愿使用电脑,因为在机器面前没有灵感。
一次,有个朋友来取我改好的稿子,我下楼把书稿交给她。这位朋友在出租车上翻看我写的修改意见,立即兴奋起来,给我发了个短信:“您的字好漂亮规矩又不失个性”。这话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连很熟识的朋友,都不
知道我写的字怎样7如今,用上计算机以后,大家都不“命笔”了。过去说“书法是文化人的门面”。现在没有这个“实体门面”了,对朋友的了解,就缺了点实体元素。《少年科学画报》30周年社庆活动中,见一编辑与多年供稿的老作者握手,万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见面!”看来,对人的了解真是越发“虚拟”了。
还是接着说“写字”。教育家,书法家呼吁恢复“写字教育”,提出“让每位中小学生都写好中国字”。一位计算机专家曾经对我说,他主张孩子们学习书法,写好汉字。他深有体会地说,就拿编写汉字输入法来说,没有中文的功底,传统文化的功底,是编不好的。我们天天敲键盘写文章,每当常用词语在计算机上点不出来的时候,常常感慨“输入法”不够精致。
比如,敲入“zhili”,计算机给你显示“智力,治理、致力、智利、支离”,就是没有“直隶”。您说“输入法”的设计者是缺少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还是缺少计算机以外的知识?如果“输入法”的设计者开拓视野、负起责任,广泛征集同音词语,把“直隶”等都排列其中,全世界使用汉字工作的人能节省多少时间、精力!我以为,不仅要提倡写好中国字,还要全面倡导科学与人文普及,培养有深厚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功底的新一代公民。
在这个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文化生态急剧变化的时代,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实体与虚拟之间找到平衡、达到和谐,确实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成功应对挑战,我们将迎来机遇。
有位世界知名的人士说过这样富有诗意的话:“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心中怀着美意与责任,怀着喜悦与追求,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
过年了,又想起古人的话:“年者,进也。”
小时候过春节,最开心的是看妈妈炖肉、蒸馒头,她总是在年前炖一大锅肥肉,蒸好多馒头、豆包,足够全家吃到正月十五。炖肉飘香,年味儿就越发浓郁了。
最好玩的,是除夕夜吃过年夜饭以后,提着红色的灯笼在院子里、胡同里串。一边走,一边盯着灯笼里的小红蜡烛,一是怕它灭了,二是怕它歪了、倒了,把纸灯笼烧坏了。现在我想,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大白天提着灯笼四处寻找“诚实的人”,是否也是怀着这样的童心?
接着,大人们又开始包饺子,有肉馅儿的、素馅儿的两种。要包几盖帘饺子,够吃到大年初一,这叫连年有余。中国人吃饺子,有悠久的历史。新疆天气干燥,古墓里的随葬食物不易腐败,有一处唐墓就曾经“出土”过饺子。干燥的“唐饺”穿越千年时间隧道,将盛世的家庭温馨传达给现代人。
幼年时,我是观光者:看着妈妈和哥姐忙活饺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炸响,望着五颜六色的烟花升空。再大一点,我也会擀饺子皮儿啦!
回想起来,童年时的炖肉和馒头都比现在香,因为只有春节才能吃上几顿,平常吃的是窝头咸菜。如今过春节,大块的肥肉不炖了,大锅的馒头不蒸了,换成了到餐馆聚餐。纸灯笼没人提了,换成了大街上红红绿绿的LED彩灯。拉洋片早被电视取代了,据说“高清”之后,下一代将是激光电视,正加紧研制呢!老天爷也懒惰了,一尺厚的白雪它不给咱下了。大家看不到漫天飘雪,就在商店里挂上泡沫塑料做的“雪花”。人们离开“实体自然”越来越远。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尚不习惯这些虚拟的操作,觉得计算机或手机屏幕上的字句,不如书写的拜年信函温馨。听说有位老人流着泪给远在国外的儿子打电话说:“儿子啊,你以后给我写信,能不能不用电脑,自己手写呀?”这位可敬的老人笃信:“见字如面”。在老人心里,电脑上的字句,是没有热度的。不仅这位老人,有的诗人也不愿使用电脑,因为在机器面前没有灵感。
一次,有个朋友来取我改好的稿子,我下楼把书稿交给她。这位朋友在出租车上翻看我写的修改意见,立即兴奋起来,给我发了个短信:“您的字好漂亮规矩又不失个性”。这话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连很熟识的朋友,都不
知道我写的字怎样7如今,用上计算机以后,大家都不“命笔”了。过去说“书法是文化人的门面”。现在没有这个“实体门面”了,对朋友的了解,就缺了点实体元素。《少年科学画报》30周年社庆活动中,见一编辑与多年供稿的老作者握手,万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见面!”看来,对人的了解真是越发“虚拟”了。
还是接着说“写字”。教育家,书法家呼吁恢复“写字教育”,提出“让每位中小学生都写好中国字”。一位计算机专家曾经对我说,他主张孩子们学习书法,写好汉字。他深有体会地说,就拿编写汉字输入法来说,没有中文的功底,传统文化的功底,是编不好的。我们天天敲键盘写文章,每当常用词语在计算机上点不出来的时候,常常感慨“输入法”不够精致。
比如,敲入“zhili”,计算机给你显示“智力,治理、致力、智利、支离”,就是没有“直隶”。您说“输入法”的设计者是缺少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还是缺少计算机以外的知识?如果“输入法”的设计者开拓视野、负起责任,广泛征集同音词语,把“直隶”等都排列其中,全世界使用汉字工作的人能节省多少时间、精力!我以为,不仅要提倡写好中国字,还要全面倡导科学与人文普及,培养有深厚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功底的新一代公民。
在这个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文化生态急剧变化的时代,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实体与虚拟之间找到平衡、达到和谐,确实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成功应对挑战,我们将迎来机遇。
有位世界知名的人士说过这样富有诗意的话:“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心中怀着美意与责任,怀着喜悦与追求,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
过年了,又想起古人的话:“年者,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