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到了关注,但是由于传统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不容乐观,正确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归因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对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集体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服从整体,强调个人为集体而牺牲的精神。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它的社会、经济功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忽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和关切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无从体现,没有更好地彰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人才,却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并未注重对人本身的挖掘与培养,导致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目标导向,人不仅仅要实现社会价值,还要实现个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该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日益冲突,社会的功利色彩日益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价值评价也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者普遍重视书本,轻视实践的培养,“应试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才的选拔偏向于知识的储备,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模式无法开展,学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家庭是教育者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初级场所,家庭环境对于受教育有重要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老师、学校的重要标准,一些家长不理解和尊重孩子,给孩子课余之外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较低,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受教育者学习成长最终的检验场。
三、强调一元标准,忽视层次性、差异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大学生处于边缘化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要,缺乏人文关怀,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效果的实现。
这个基础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共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受教育者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思想背道而驰,它从共同事业中抹去了每个人的独特因素。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无可置疑,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统一,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价值,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没有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性的实际出发,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尊重和包容。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无从体现,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四、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一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协同劳动,这就使个人对家庭、宗族的依赖程度很大。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使中国社会很难孕育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社会群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则在某种程度上缓冲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中国封建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与他人、或统治阶级分庭抗礼的要求权利的阶级。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权利意识”的淡化或几近于無,以及权利主体的缺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高校思想教育缺乏对个人的重视,使得人文关怀无所体现。
五、部分思政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
言传身教是一种可得到较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思政教育者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而现实状况是部分思政教育者自我素质不高。他们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广阔的视野,对于当前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没有清楚地认识,对于自己的定位不准,不能树立现代教育理想。也有部分思政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有所欠缺,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会出现畏惧,导致教育能力下降。还有一部分思政教育者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能力,不能与大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和情感基础。总之,部分思政教育者素质不高,缺乏平等教育的观念,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够,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且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这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正勇,黄玮.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10(1).
[2]朱光好.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北京教育(德育).2010(4).
[3]刘龙洲,白宝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集体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服从整体,强调个人为集体而牺牲的精神。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它的社会、经济功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忽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它主要塑造的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和关切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无从体现,没有更好地彰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关乎个人存在、意义生存、幸福生活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却被淡化、忽视或遗落了,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解题低效”。”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人才,却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并未注重对人本身的挖掘与培养,导致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目标导向,人不仅仅要实现社会价值,还要实现个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该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日益冲突,社会的功利色彩日益加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价值评价也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者普遍重视书本,轻视实践的培养,“应试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才的选拔偏向于知识的储备,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模式无法开展,学校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家庭是教育者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初级场所,家庭环境对于受教育有重要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老师、学校的重要标准,一些家长不理解和尊重孩子,给孩子课余之外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较低,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受教育者学习成长最终的检验场。
三、强调一元标准,忽视层次性、差异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大学生处于边缘化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要,缺乏人文关怀,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效果的实现。
这个基础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共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受教育者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思想背道而驰,它从共同事业中抹去了每个人的独特因素。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无可置疑,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统一,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要求每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价值,这就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正是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没有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层次性的实际出发,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尊重和包容。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无从体现,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四、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一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协同劳动,这就使个人对家庭、宗族的依赖程度很大。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使中国社会很难孕育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社会群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则在某种程度上缓冲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中国封建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与他人、或统治阶级分庭抗礼的要求权利的阶级。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权利意识”的淡化或几近于無,以及权利主体的缺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高校思想教育缺乏对个人的重视,使得人文关怀无所体现。
五、部分思政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
言传身教是一种可得到较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思政教育者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而现实状况是部分思政教育者自我素质不高。他们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广阔的视野,对于当前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没有清楚地认识,对于自己的定位不准,不能树立现代教育理想。也有部分思政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有所欠缺,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会出现畏惧,导致教育能力下降。还有一部分思政教育者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能力,不能与大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和情感基础。总之,部分思政教育者素质不高,缺乏平等教育的观念,会影响其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够,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且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这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正勇,黄玮.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10(1).
[2]朱光好.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北京教育(德育).2010(4).
[3]刘龙洲,白宝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