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链接:
谢伏瞻——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访问学者。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顾问。
日前,就2006年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2007年的经济发展前景,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记者:您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谢伏瞻: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 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
关于国民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问题,2005年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时候,就曾担心过此类问题。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措施,特别是加强了对于土地、信贷、市场准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们的国民经济运行避免了从偏快向过热的转变,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增长速度仍然保持比较高,同时增长的质量在提高。
中国经济不仅增长速度保持了一个比较快的增速,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我们的财政增收比较多,企业的利润增长达到31%,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整个经济运行避免了由偏快转向过热,又没有出现大的回落,价格还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也从上半年的29.8%回落到全年的24%,投资的结构得到改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得到抑制,像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也有所回落。纺织业、煤炭的开采洗选业等等一些产业投资的增速都在回落。
另外,我们的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在高位趋稳,广义货币的增速逐级回落,全年稳定在16.9%,人民币贷款的增速也有所控制,月均的新增贷款由上半年的3579亿元,回落到四季度的1476亿元。
目前经济运行当中的主要矛盾,还是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外贸的顺差相对比较多,另外我们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艰巨,特别是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方面的压力还比较大。
记者:2006年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三个丰收年,但是粮食价格却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受其影响,我国食品价格也在上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状况如何?
谢伏瞻关于粮食价格的问题,从去年11月份以来,媒体和社会都非常关心,大家都在问,为什么连续三年增产,粮食价格还会上涨?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想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第二点,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实现了三年的连续增产,但这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落到一个低谷的基础上的三年的恢复性增长,而粮食总的供求关系还是处在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所以,并不是说粮食增产了,粮食的供求关系就发生了逆转,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格局。第二个方面就是结构性的原因,虽然总量在增产,但是我们在部分产品的供求上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加上流通环节衔接不畅,单个产品价格的上涨,传导和影响了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粮价的上涨。
比如说小麦,我们也是增产的,但是由于去年我们以最低收购价脱市收购,中储粮总公司收购的总量比较多的大过了往年,当市场出现供应紧缺的时候,吞吐上衔接上相对没有那么及时,就引发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再比如说玉米,这几年的加工能力扩张得比较快,在2005年的时候,全国玉米的深加工能力已经达到了1000亿斤,实际的加工消耗是500多亿斤;到2006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400亿斤,实际加工也接近700亿斤。所以,深加工对于玉米的消耗也造成了玉米供求状况的变化,带动了价格的上涨。我想,这是国内方面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国际市场情况看,去年世界粮食产量是减产1.6%,其中谷物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而粮食的需求增加了1%。所以,世界粮食市场这种总体格局的变化就引发了像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玉米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到11月份的时候,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期货价格已经涨了30%,玉米涨了52%,稻谷涨了16%,也带动引发了我们进口粮价的上涨,这也是引起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在2006年,中国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的历史,就此一项,就使得农民减轻了10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上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低效率、低收入的农业,转向了相对比较高效益的第二、三产业,这样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就2006年来讲,农民人均的工资性收入已经达到了1375元,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增长速度是17%;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了53元,增长3.6%;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长了9.3%。还有转移的收入也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
记者:一直以来,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是不相匹配的,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谢伏瞻关于国家GDP的数字和地方GDP加总的核算数有差距的问题,我认为存在差距的原因如下:第一,核算制度。我们现在是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来核算各自的GDP,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的GDP,各省市计算各省市的GDP,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者之间的差异。现在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全球化,很多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有产业的布点。所以在统计上,就全国来讲,是能够提出这些重复计算的因素的。而就地方来讲,往往就容易造成一种现象,比如说一个集团公司的规定报表在它的总部统计了一次,在企业的生产所在的地方可能又统计了一次,这样地方的加总就有可能大于全国,而全国相对来讲就可以把这些误差消除掉。第二,是统计方面的技术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非常重视,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相对比较薄弱。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相比较起来,我们服务业的统计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于服务业,国家核算和地方核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也造成了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还有,从全国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核算从总量上看,比地方要相对容易。我们有海关来统计,只要在这个地域里面的情况,我都能够得到比较一致的统计。但是地方之间的这种经济活动,产品的流进流出缺乏比较完善的统计制度,所以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差别。
展望2007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总的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仍居主导地位。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部署,2007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谢伏瞻——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访问学者。1986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顾问。
日前,就2006年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2007年的经济发展前景,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记者:您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谢伏瞻: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 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
关于国民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问题,2005年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时候,就曾担心过此类问题。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措施,特别是加强了对于土地、信贷、市场准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们的国民经济运行避免了从偏快向过热的转变,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增长速度仍然保持比较高,同时增长的质量在提高。
中国经济不仅增长速度保持了一个比较快的增速,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地提高,我们的财政增收比较多,企业的利润增长达到31%,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整个经济运行避免了由偏快转向过热,又没有出现大的回落,价格还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也从上半年的29.8%回落到全年的24%,投资的结构得到改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得到抑制,像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也有所回落。纺织业、煤炭的开采洗选业等等一些产业投资的增速都在回落。
另外,我们的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在高位趋稳,广义货币的增速逐级回落,全年稳定在16.9%,人民币贷款的增速也有所控制,月均的新增贷款由上半年的3579亿元,回落到四季度的1476亿元。
目前经济运行当中的主要矛盾,还是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外贸的顺差相对比较多,另外我们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艰巨,特别是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方面的压力还比较大。
记者:2006年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三个丰收年,但是粮食价格却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受其影响,我国食品价格也在上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状况如何?
谢伏瞻关于粮食价格的问题,从去年11月份以来,媒体和社会都非常关心,大家都在问,为什么连续三年增产,粮食价格还会上涨?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想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第二点,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
从总量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实现了三年的连续增产,但这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落到一个低谷的基础上的三年的恢复性增长,而粮食总的供求关系还是处在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所以,并不是说粮食增产了,粮食的供求关系就发生了逆转,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格局。第二个方面就是结构性的原因,虽然总量在增产,但是我们在部分产品的供求上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加上流通环节衔接不畅,单个产品价格的上涨,传导和影响了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粮价的上涨。
比如说小麦,我们也是增产的,但是由于去年我们以最低收购价脱市收购,中储粮总公司收购的总量比较多的大过了往年,当市场出现供应紧缺的时候,吞吐上衔接上相对没有那么及时,就引发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再比如说玉米,这几年的加工能力扩张得比较快,在2005年的时候,全国玉米的深加工能力已经达到了1000亿斤,实际的加工消耗是500多亿斤;到2006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400亿斤,实际加工也接近700亿斤。所以,深加工对于玉米的消耗也造成了玉米供求状况的变化,带动了价格的上涨。我想,这是国内方面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国际市场情况看,去年世界粮食产量是减产1.6%,其中谷物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而粮食的需求增加了1%。所以,世界粮食市场这种总体格局的变化就引发了像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玉米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到11月份的时候,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期货价格已经涨了30%,玉米涨了52%,稻谷涨了16%,也带动引发了我们进口粮价的上涨,这也是引起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在2006年,中国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的历史,就此一项,就使得农民减轻了10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上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低效率、低收入的农业,转向了相对比较高效益的第二、三产业,这样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就2006年来讲,农民人均的工资性收入已经达到了1375元,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增长速度是17%;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了53元,增长3.6%;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长了9.3%。还有转移的收入也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
记者:一直以来,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是不相匹配的,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谢伏瞻关于国家GDP的数字和地方GDP加总的核算数有差距的问题,我认为存在差距的原因如下:第一,核算制度。我们现在是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来核算各自的GDP,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的GDP,各省市计算各省市的GDP,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者之间的差异。现在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全球化,很多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有产业的布点。所以在统计上,就全国来讲,是能够提出这些重复计算的因素的。而就地方来讲,往往就容易造成一种现象,比如说一个集团公司的规定报表在它的总部统计了一次,在企业的生产所在的地方可能又统计了一次,这样地方的加总就有可能大于全国,而全国相对来讲就可以把这些误差消除掉。第二,是统计方面的技术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非常重视,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统计相对比较薄弱。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相比较起来,我们服务业的统计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于服务业,国家核算和地方核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也造成了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还有,从全国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核算从总量上看,比地方要相对容易。我们有海关来统计,只要在这个地域里面的情况,我都能够得到比较一致的统计。但是地方之间的这种经济活动,产品的流进流出缺乏比较完善的统计制度,所以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差别。
展望2007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总的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仍居主导地位。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部署,2007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