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o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为了克服初一新生对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代数初步知识”这一章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把握全章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小学没有用“代数”的提法)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学感觉的负效应。
  初一代数的第一堂课,一般不讲课本知识,而是对学生初学代数给予一定的描述、指导。目的是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使其粗略了解中学数学的一些情况。如介绍:(1)数学的特点。(2)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3)初中数学学习展望。(4)中学数学各环节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和考核等。(5)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6)动机、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联系。
  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在生活中是经常地接触到的,而这种量除了要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表示外,还要用一个语句来说明它们的相反的意义。如果取一个量为基准即“0”,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的量,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的量。用“+”表示正,用“-”表示负。这样,逐步引进正、负数的概念,将会有助于学生体会引进新数的必要性。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
  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在负数的“参算”下往往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结果的准确率较低,所以,特别需要加强练习。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代数式的运算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问题,要正确解决这一难点,必须非常注重,要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但是,初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尚不能透彻理解这些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上要注意设置适当的梯度,逐步加深。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在结合实例利用数轴来说明绝对值概念后,还得在练习中逐步加深认识、进行巩固。
  学生在小学做习题,满足于只是进行计算。而到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尽量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每做一步都要想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也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对搞好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前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主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
期刊
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少教师在备课中却往往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设计的作业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这样的作业练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造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烦琐的死记硬背,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还很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阻
期刊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实现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中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应用、技能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具备是物质基础。体验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认同、反对、欣赏、热爱、树立等心理行为的发起是与阅读水平成正比的。初中学生在思想上比较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而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用自己独到的智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学生做数学题也是如此,如果对数学没产生兴趣,就必然导致学生厌恶数学,怕数学。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人们对情感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过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本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甚至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情感交流。而正确的情感教育理念是,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
期刊
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跳出来,用“一切从培养能力出发,一切以提高素质出发”的新角度去审视教材、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这些教学中的基本元素,从中发现需要改革的倪端,抓住改革的机遇。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借助于创造思维这把利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下面就“如何运用创造思维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谈一些我
期刊
有句古语叫“严师出高徒”,但我想应再加一句“思师出高徒”。因为一个有思想、懂得如何能使现阶段的学习为学生的以后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垫定思维基石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这样的教师必要付出多于他人之辛苦,但其学生也必能收获他人所不能。  我通过读袁振国先生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在讲“数量与数量关系”课中小试其中的思想方法,感觉收获颇多。书中有一小节谈到“数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期刊
新教材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变了,教学方法也要随着改变,教师应利用新理念,改变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因内容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更有效的课堂。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图形的运动变化,享受发现的乐趣    1、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做一条直线将其分为面
期刊
创新是一个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全体国民创新能力发展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时。从该意义上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克服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