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再现与重构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竞争浪潮中如何取得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成败。河南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部崛起”的主战场,其发展近几年备受瞩目,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路径,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如何利用媒体再现与重构城市文化,如何利用媒体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的文化特色,使之适应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使城市更具魅力,积聚厚实的精神食粮。按照莱斯利·怀特的人类文化学理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城市文化这个概念进行理解: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政治层面,城市文化的再现与重塑,正是对精神层面的讨论,关于电视媒体对城市的精神文化影响。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得以传播、表现、保存的文化以及其规制的社会舆论方向,即扬善弃恶;另一部分则是电视媒体对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传播学视角来探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对文化进行传播、表现、保存。主要是体现在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中。电视媒体通过电视节目形式对城市文化的再现与重构是大众媒体社会功能的体现。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概括的关于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于现代城市建设之中。且其功能在不断增强。当今社会的大众传媒将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文化传递、社会协调、环境监视、娱乐大众等几个方面。影响范围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经济的运行、社会文化的传播等许多方面。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媒体应该在贯彻党中央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人文精神之余,充分发挥社会功能,起到服务大众的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城市文化的发展成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形态,建设更具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一方面,电视媒体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是塑造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媒体文化传递功能就是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是指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其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功能对社会的贡献巨大,且对社会、个人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地方电视媒体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就体现了大众媒体文化传递的基本功能,城市文化的纵向属于社会历史范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翻翻历史。我们便可知道这座城市“古”的文化魅力,这里是夏商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以少林寺、中岳嵩山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以及轩辕黄帝故里、北宋皇陵等名胜古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观。这些都成了郑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的有效节目形式大放异彩,达到传承的目的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重视传媒的影响力,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创造文化产品的价值是首要问题。《华豫之门》就是有效利用文化资源打造的一个极具文化价值的电视节目。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元素,用游戏的形式展示华夏文明。极具普适性。让受众在欢快轻松的节目氛围中发现河南,在谈论古今中塑造河南。旨在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中原文化。这点从栏目的命名就可见一斑,据节目策划姚和平说,栏目名称源于一幅壁画,河南省博物院的一楼大厅正中央有一幅力士手推双象的壁画,暗喻着中原的古代先民们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大门,这幅壁画的名字叫做《华豫之门》,受壁画的启发,这档大型文化益智类栏目也取名《华豫之门》,除了用它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符号外,也期望它能成为“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大门”。这并不是翻旧纸堆,崇古、媚古的宣泄。而是在传承文明的历程中,寻求古典文化的现代解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娱乐参与节目,而是以鉴宝为形式载体,寻求抽象文化的轻松表达。
  另一方面,媒体对城市文化精神的重塑、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是体现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施拉姆对媒体“守望功能”的概括是指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们帮助族人守望着地平线,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刻鸣鼓警示族人武装起来。群起对抗。在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就如“鸣鼓的守望人”。在今天,“守望人”的角色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仅仅是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这个层面上,对文化阵地的守卫。也是“守望人”应该担当的责任。《华豫之门》正是捍卫本土文化的一方阵地。电视媒体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自2004年《华豫之门》开办以来,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改版。如今它已经被打造成为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品牌来源于厚重的文化依托。只有将品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有意义,才能够使其提升品牌效应,因此文化底蕴是构成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成因,《华豫之门》以“古今文化寻根,打开华豫之门”为节目宗旨。试图“在文化解析中发现河南,在谈古论今中塑造河南”,在浩若烟海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中,引领观众去发现、去探寻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视角,高雅的审美追求,为受众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从以往的节目内容来看。观众可以从中了解中原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如清明上河园、洛阳龙门石窟、古河济水;最具魅力的民风民俗如酒文化、地域脸谱文化、河南民间婚俗;历史文物古迹,古塔、陶瓷、寺庙等,杰出人物遗迹寻访。如苏东坡、岳飞等,另外还有些独特的“方言”、“梁祝”、“姓氏”、“青铜”等节目,对于激起受众对中原地域文化的崇敬感、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深刻的意义。
  媒体与城市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的形成存在着互动关系,表现在电视媒体对受众教化、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市民文化形成的规制。施拉姆关于媒体的“教化功能”是指。在未开化时期,个人一生的言行举止都为父母及周围人所影响。散居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发明、简册的流传与学校的设立使教育文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众知识水平的提离,了解信息渠道的便捷,人际间的传播隔阂逐渐消除都体现在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之中。这里的受众即是市民,是市民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文化的形成也有着紧密的姻亲关系,现代化进程中,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变化‘,受众也面临着相应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凸显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裂缝和紧张关系。媒体利用节目形式有意地引领受众,及时把握和反馈城市市民的情绪和心态,促使积极向上的市民文化的形成。就成为电视媒体面临的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华豫之门》对于受众的影响意义非凡:2006年《华豫之门》改版之后推出的“收藏版”,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从观众视角出发,溯本求源,主要由藏品、收藏爱好者、持宝人、专家为构成参与元素,以文化、知识、趣味、娱乐为手段,为收藏者提供交流藏品、展示藏品的平台,使受众在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媒介传播信息是满足人们的最基本需要,也就是人们的安全生存需要,可读性层面对应的是人们对社会承认、尊重、情感和爱的需要,而选读性层面则是满足个人价值与实现的需要。在竞争白热化的电视市场,大型综艺文化节目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满足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需求。电视节日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应该在具备价值的恒久性、思想的深邃性、文化的韵味性的同时,能够真正打动人的心灵,而不仅仅只将一时制造噱头作用于人的感官。虽然这种“文化品位”的追求会在无形中舍弃一部分受众,但对于整体市民文化品格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在发挥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会附带一些负效应,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转向一个以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多元社会,在这样的发展特殊时期,正是社会机体相对脆弱和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需要我们注意大众传媒社会负功能的消极影响,在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防止节目的媚俗现象对城市文化的侵蚀。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不是表演    敬一丹说:“我觉得,有没有记者心态对一个节目主持人至关重要。一个节目主持人应该更多地找这种记者心态,而不是找演员的感觉。”  鞠萍说:“我当主持人的指导思想是:否定表演,不存在表演。我并不觉得我在镜头前面有多少表演的成分。我毕竟是以我鞠萍的正式身份表现自我,我觉得我应当用那样的语言、动作与孩子们说话。”  情景的体悟、情绪的调节、状态的把握、场面的控制和体态语的运用等,当它很好地融
期刊
作为社会性别的女性是被社会和文化建构而成的,而在建构女性的各种力量中,大众传媒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过去的大众媒介对女性表现出赤裸而直接的歧视,主要体现在对女性从业人员的歧视和所呈现的刻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要么是温柔娴淑的贤妻良母、要么是被妖魔化的荡妇形象,但无一例外的。均是男性对女性的理想期待形象。女性仅仅作为被看的客体。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对女性的显性歧视。与此相对应,当前的大众传媒在
期刊
摘要:胡政之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和多面手,在新闻工作的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一生坚持“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器”的观点,努力使报纸为社会谋福利,成为公众的代言人,尤其在主持“新记”《大公报》期间,其“营业与事业并行”的办报理想与经营理念更是得到了体现与实践。  关键词:大公报 胡政之 “社会公器” 办报理想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报刊政论家和报业企业家,胡政之可谓是新闻工作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从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传播是走“宣传”的老路,还是大力促进中华文化产品化进而形成产业化?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认为:古今中外,文化传播是有载体的,那就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资源不会枯竭,文化产品符合当今世界的“消费”观念;当前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误区,就在于重宣传而轻产品生产。没有拳头产品行销于世,难以引起异质文化的认同和消费欲望;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由于文化
期刊
近几年来,DV新闻以其独具魅力的平民化视角,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体化,日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并逐渐得到专家、电视从业者的认可。但是,DV新闻在打破原有新闻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DV新闻不是有闻必录,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DV新闻。DV新闻以平民化的视角,原汁原味地记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类事情,能够较好地反映社情民意。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心声,使普通老百姓
期刊
广播电台迎来“小阳春”    也就是在短短的20多年前。还是令人记忆犹新的广播电台“黄金时代”。早晨,人们起床先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联播》;中午,全家人聚在一台小小的“红灯”牌或者“咏梅”牌收音机旁。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傍晚,蹦蹦跳跳的孩子们暂时安静下来,因为“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20多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成为
期刊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电视直播手段的不断发展。节目的制作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也在日益更新,这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视听效果。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对电视画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满足具有高清晰的画面,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艺术感。这样多机位拍摄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多机位拍摄是电视实况转播中常用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导演的二度创作,在电视节目制作现场根据
期刊
我在做郑州日报都市新闻版编辑两年期间,设置了一个新栏目叫《都市采风》。主要刊发记者采访的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都市“小新闻”、“小活鱼”。《都市采风》里发的或许都不是重大新闻事件,甚至有些只是都市生活里极小的百姓生活细节。  都市新闻版是《郑州日报》的第五版,原则上是发软一点、活一点的都市新闻。在一版要闻、二版要闻综合吃掉大量偏“硬”的时政、经济新闻的情况下,五版部分承担了在大量的政策性、服务性新
期刊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分中规中矩则囿于窠臼、固步自封而难以创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把握好新闻报道和言论的“度”,讲究言说的分寸,才能使新闻作品产生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祸从口出、害因文生,新闻不但不能教化百姓、愉悦大众,而且会殃及自身,毁于一旦。  关键词:规矩 窠臼 新闻 “度”    引言  孔子因为传道授业,不辞辛劳,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以醒世的言论奉劝国君宽仁为怀、进德修业
期刊
摘要:《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以此为标志,中国芭蕾舞真正迈开了创建民族风格进程的一步。它取材于革命的现实性题材,直接反映一群女战士在海南的革命斗争和生活。在芭蕾舞剧的选材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音乐的创作上和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又有很多创新,是一部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本文试从多角度全方面地解析该剧,以期读者能够对该剧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和再认识。  关键词:娘子军 芭蕾舞剧 民族 艺术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