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变语文为生活、变生活为语文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变语文为生活,在生活中还原语文课本上的内容
语文课本中讲的是真、善、美的事迹和观点,展示真、善、美的人性。如果书本上学的是一套,生活中用的是另一套,久了学生会认为语文课上学到的是苍白的说教,对生活没多大用处。那在学生眼中语文恐怕除了工具性再也不会有更大的用处。如果他们对这“工具”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学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语文教学中以书上所讲的来浸染熏陶学生,甚至用这种深入内心的影响代替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进而诱发学生学语文的动力。
例如,人性中都有自私的成分,一些学生在劳动、排座位、发课本等小事上常表现出有意无意的自私。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无私、学会为他人着想,在教学《伟人计划》时,贾里要破损的书及其意义就是这篇文章研讨的重点。如,贾里为什么会要那本破损的书?他不要会怎么样?如果你是贾里,你会如何选择?这样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几个学生在讨论逐步深入时竟然真切地把自己某次自私的行为也说了出来,并表示出了深深的悔意。这样,语文教学将不止是字、词、句、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的教学,而是走下生硬的课本,褪去学生心中“神圣”的长袍,谦和地、笑盈盈地走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了他们的心里,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当学生真正受益的时候,语文就成了他们需要并喜欢的科目。
二、变生活为语文,让学生学会以语文的眼光看生活
很多学生常常很赞赏文章语言、意境的美,但也许正是因为太完美学生觉得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而遥远的完美往往会像梦境般是虚幻的。所以,对许多在学语文上急于求成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的意义似乎就不是很大,自然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越没兴趣学就越学不动,直到最后,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反而比英语还难学。我是教理科的教师,我的许多学生就曾深深地感叹:语文很好很重要就是太难学!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与语文课的学习和生活脱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以语文的、诗意的眼光看生活,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壁垒,就可以打开问题的瓶颈。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酣眠”与“小睡”的含义。平时阅读少、想象力不很丰富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现实生活中夜晚有“明亮”、有“黑暗”、有“朦胧”,而没有“酣眠”与“小睡”,这种感觉的转移只有身处其境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才会产生。为使学生深切地感受这幽美得极富诗意的意境,我利用晚自习带学生到窗口看夜色中的月光、云、树和房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月亮圆且没有云遮挡和有淡淡的云笼罩时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说出极困时睡觉和午休时浅睡感觉的不同。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描述讨论时,他们已不知不觉被我带进了美丽的语文中。最后,学生明白了这种写法就是生活的真实的美,而不是远离生活的虚幻,不是如李白诗中的瀛洲一样不可触及。
除此而外,我也力图让每堂课都给学生一个惊喜,增加语文的生活气息。如展示一幅图画,播放一首动听的歌,讲述一个课本之外的动人故事,甚至鲜花、剪纸等都可以进入课堂。作为一个总是欣赏美并引领学生欣赏美的语文老师,我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性情中人,而且在课堂上从不吝于表现喜、怒、哀、乐,时而豪放地纵情高歌,时而委婉地低声漫吟,时而哀叹,时而狂喜……目的只有一个:给学生还原真实的语文,展示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爱生活、爱语文。
我相信这样不断训练下去,在学生心中语文学习自然会与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语文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深情美丽,如果生活也让语文变成学生身边的亲切的“平民化”的美丽,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变语文为生活,在生活中还原语文课本上的内容
语文课本中讲的是真、善、美的事迹和观点,展示真、善、美的人性。如果书本上学的是一套,生活中用的是另一套,久了学生会认为语文课上学到的是苍白的说教,对生活没多大用处。那在学生眼中语文恐怕除了工具性再也不会有更大的用处。如果他们对这“工具”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学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语文教学中以书上所讲的来浸染熏陶学生,甚至用这种深入内心的影响代替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进而诱发学生学语文的动力。
例如,人性中都有自私的成分,一些学生在劳动、排座位、发课本等小事上常表现出有意无意的自私。为了教育学生学会无私、学会为他人着想,在教学《伟人计划》时,贾里要破损的书及其意义就是这篇文章研讨的重点。如,贾里为什么会要那本破损的书?他不要会怎么样?如果你是贾里,你会如何选择?这样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几个学生在讨论逐步深入时竟然真切地把自己某次自私的行为也说了出来,并表示出了深深的悔意。这样,语文教学将不止是字、词、句、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的教学,而是走下生硬的课本,褪去学生心中“神圣”的长袍,谦和地、笑盈盈地走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了他们的心里,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当学生真正受益的时候,语文就成了他们需要并喜欢的科目。
二、变生活为语文,让学生学会以语文的眼光看生活
很多学生常常很赞赏文章语言、意境的美,但也许正是因为太完美学生觉得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而遥远的完美往往会像梦境般是虚幻的。所以,对许多在学语文上急于求成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的意义似乎就不是很大,自然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越没兴趣学就越学不动,直到最后,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反而比英语还难学。我是教理科的教师,我的许多学生就曾深深地感叹:语文很好很重要就是太难学!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与语文课的学习和生活脱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以语文的、诗意的眼光看生活,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壁垒,就可以打开问题的瓶颈。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酣眠”与“小睡”的含义。平时阅读少、想象力不很丰富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现实生活中夜晚有“明亮”、有“黑暗”、有“朦胧”,而没有“酣眠”与“小睡”,这种感觉的转移只有身处其境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才会产生。为使学生深切地感受这幽美得极富诗意的意境,我利用晚自习带学生到窗口看夜色中的月光、云、树和房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月亮圆且没有云遮挡和有淡淡的云笼罩时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说出极困时睡觉和午休时浅睡感觉的不同。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描述讨论时,他们已不知不觉被我带进了美丽的语文中。最后,学生明白了这种写法就是生活的真实的美,而不是远离生活的虚幻,不是如李白诗中的瀛洲一样不可触及。
除此而外,我也力图让每堂课都给学生一个惊喜,增加语文的生活气息。如展示一幅图画,播放一首动听的歌,讲述一个课本之外的动人故事,甚至鲜花、剪纸等都可以进入课堂。作为一个总是欣赏美并引领学生欣赏美的语文老师,我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性情中人,而且在课堂上从不吝于表现喜、怒、哀、乐,时而豪放地纵情高歌,时而委婉地低声漫吟,时而哀叹,时而狂喜……目的只有一个:给学生还原真实的语文,展示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爱生活、爱语文。
我相信这样不断训练下去,在学生心中语文学习自然会与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语文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深情美丽,如果生活也让语文变成学生身边的亲切的“平民化”的美丽,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