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美国何以日渐败坏?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里客居六十年,经历许多变化,常常感慨如此好的河山,如此多元的人民,何以境况如此日渐败坏?
  我以为,美国的起源是清教徒寻找自由土地,其个人主义的“个人”,有信仰约束,行事自有分寸。
  现在,信仰淡薄,个人主义沦于自私。
  民主政治必须有相当充实的群体意识,以此来聚集人心。目前各种群体渐趋散漫,民主政治难有聚焦。资本主义变质,财富成为统治势力之寄托。   美国社会解纽,弱势阶层人数众多,因其心怀不平而易受政客煽动,出现柏拉图所谓的“僭主体制”。最近特朗普执政,即是哗众取宠的现象所致。
  我认为,对于美国政治的匡正之道,首要在于纠正个人主义的偏颇:人之为人,在“人”有提升心灵性情的可能,“人”也有合作乐群之需求。循此二端,“个人”不再自私,也无复孤独。
  社会福利制度立足如此基础,将可以落实为公平公义。但愿这番阴霾早日过去,美国回到坦途。

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历史


  哈佛大学美国史教授拉波尔所写的《如此真理:美国的历史》,这本书几乎长达千页,对于美国的过去有深刻的反省。
  从“如此真理”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其以反讽的笔法来检讨美国立国的理想和实际之间的落差。
  这本书一开始就说到美国立国:二百五十万欧洲白人,进入了这一片“新大陆”,掳掠、奴役了两千五百万的非洲人,几乎逐灭了五千万新大陆的原住民(以上人口数字,与大家理解的数字稍微有参差)。
  在这块广阔肥沃的新土地上,白人无所不用其极,奴役其他种族来开拓土地,大量开发矿产和森林资源。作者认为,这种机遇历史上史无前例,将来也不会再有新大陆供人类挥霍。她也指出,这种机会使得白人在近代世界史上占尽了优势,成为世界的霸主。
  从该书一开头就可以见到,白人的优越感实际是美国文化的盲点。
  于是她指出,美国历史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在号称自由的土地上,奴役他人;在征服的土地上,宣告主权;在奴役他人时,宣称自由;永远在战斗,把战斗当作自己的历史和使命。
  于是,美国历史呈现为一个织锦的图案,上面有信仰、有希望、有毁灭,也有繁荣,有技术的进步,也有道德的危机。
  到了18世纪初,虽然有许多教派进入新大陆,然而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大概只有20%。到了18世紀末叶,也就是美国独立建国的时候,则已有80%的人经常上教堂。
  因此,在美国建国的理念中,对神的仰望和依靠成为新国家立国的宗旨;人类的自由与平等是神的恩赐。
  一个排斥其他信仰、文明系统的国家,竟自以为是在神的恩宠之下,得到特殊的地位。
  美国所崇奉的人间的平等和自由,虽然是神赐予人类的,但是这赐予的对象却是经过选择的,也就是在单一神信仰之下的“选民”,才配得到平等和自由。
  这也是反讽:不证自明的自由和平等,只是在“我们”自己人之间自由平等,对于外人却是另外一回事。
  从这种语气上我们能够理解,该书的书名“如此真理”乃是明显的反讽。不少人相信“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适用于所有人类的“普世价值”。
  不久前弗朗西斯·福山宣称,美国的制度就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民主选举的政治体系,乃是历史的终结。福山的意思是指,人类的演化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从此只需时时微调而已。
  然而,拉波尔的这部著作,却指陈了美国历史中无穷无尽的冲突和矛盾、对立和分裂。

富人政治为体,寡头政体为用


  18世纪以来,这一新国家缔造之后,很快因为这个新土地上几乎无限的发展空间,取得无穷资源,进而累积巨大的资本,开启了工业化,以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因此,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这一迅速开展的工业文化体系,经历一个世纪的继长增高,将美国的地位推向巅峰。
  在最近二三十年内,我们所见到的是机器的不断更新,把管理机器的工人也抛出了生产线。生产能力增加的同时,没有职业也没有产业的人群增加了。追求快乐,追求福祉,慢慢替代追求生产和追求财富。
  拉波尔这本书的结论是:国家在分裂,城乡在分离,社会在分化,人群在离散,到最后,“个人”陷入“粒子化”。
  拉波尔宣称,面临这种对立和分裂,虽然美国在不断尝试、不断创建新的理念空间,但这究竟是能够解决问题,还是注定遭遇到了一个冲突矛盾之下的难题,终于难以避免彷徨与迷茫?
  她特别指出,19世纪中叶是另一个转变的关口,已经面临过如此的困难,那时候是理性和信仰、真理和宣传、黑和白、奴役和自由、移民和公民的对立——凡此种种的矛盾,终于导致了美国的内战。
  内战终结后重建的过程,其实至今没有完成。
  从内战到今天,种种民权运动都是为了要挣扎、摆脱上述几乎已经视同“命定”的矛盾。
  今天,我们也看见世界走向全球化,但是,“群众”拥护的僭主,却将美国启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作灾害,宁可向全世界挑战,以保持美国优越的地位。
  这一种现象,也正是希腊历史上柏拉图所指出的、几乎难以避免的困扰:在五种政治制度之中,群众专政是最没有理性的一项。
  这一个现象,也正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麦迪逊在起草美国宪法时非常担忧的情况,而今天“僭主政治”居然出现了。
  “僭主政治”之外,我们也看见这几十年来,财富越来越集中,占总人口中 0.1%以下的富人,却掌握了美国一半以上的财富。
  实质上,富人早已统治了美国:从殖民时代开始,就已经有号称“波士顿婆罗门”的豪门大族,掌握了财富,掌握了权力,同时也掌握了教育。
  中产阶层虽然经过二百年来的发展,但终究无法代替前者掌握政治影响力。柏拉图当年提出的五种政体之中,美国建国理念的设计号称“民主政体”。
  实际上,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富人政治为体,寡头政体为用,加上目前群众拥护的僭主政体,至今美国只差还没有出现军人政权。从目前情况看来,柏拉图盼望的哲人、贤能政体,在美国大概不可能出现了。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


  最近还有一篇刊登于《大西洋杂志》的文章,提了严重的问题,即美国的民主是否正在死亡?这位作者提出,理性和情绪应该可以互补,但却是两个相冲突的因素。
  在美国的政治上,群众人多势众,却因为判断力不足,凭着直觉的情绪往往否定了理性,以至出现怪异现象:总统哗众取宠、倒行逆施,却自诩为群众谋福祉,为国家护霸权。
  这篇文章,毋宁是在呼应拉波尔同样的担忧:理性与情绪之间无可解决的矛盾,终于会将美国原本出自善意的立国理念、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实验扭曲,陷入难解的困境。这是拉波尔引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左右两难的困境,终究难免沦落于毁灭。
  行文至此,我自己的心情非常沉重。六十年前,我满怀兴奋进入新大陆,盼望理解这个人类第一次以崇高理想作为立国原则的新国家,究竟是否能够落实人类的梦想。六十年后,却目击史学家、社会学家正在宣告这个新的政体病入膏肓。
  回顾故国,自从清朝末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贤俊盼望找到方向,将中国改革为庶几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状态。现在,西方原本最接近理性的美国政治体制,居然沦入如此困境!中国将来的途径应是如何?
  中国文化曾经有过长期演变,自先秦以下有过几次大修改,但其根源还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道家的基础上,再加上印度传来佛家的因素;而在最近,又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科技和自然哲学的影响。
  中国秉持的文化营养丰厚,上面所说的主客、内外因素,已经涵盖了世界主要的文化体系。甚至于最晚起的伊斯兰教系统,在中国的影响虽然不大,但在明朝以后也进入中国的文化系统之内。
  总结一句话,中国取精用宏,最后组成至今仍在人心的文化体系: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
  括而大之,由人的世界扩张到对宇宙的理解。
  以时间轴上想,个人接受了许多过去的积累,也许是包袱,也许是资产;向后看,由“我”开始,将我所取得的交给我的子女、后代。从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时间轴线三个向度上,人类组织了一个“恕”的境界,一个将“心”比“心”的巨大系统。
  我们尊重自己,所以也尊重别人;人与自然共存,所以不能蹂躏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在中国人心目之中,不须有名有姓的神明作为保证,而是以人的理性和情感交融,构成自己心中内在的神明。
  这个神明是过去的历史替我们培养而得,“人”有责任在这神明的指导之下,也就是“良知”的指导之下,以“良心”对待他人,以“良能”与自然共存。(来源:凤凰网)
其他文献
高中的历史课堂总让人觉得气氛沉闷,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教材容量大、教学任务重,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在歷史课堂上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满堂灌”,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功利性强。严格来说学生并未学到知识,只是复制了教师大脑的信息,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想发展受到限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  本来历史内涵丰富,有很多学生课外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也喜欢引用历史典故,人们
[摘要]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在课堂上“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关注教学教育细节,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细节 实施    新课程理念是理
距离锤子科技上一款产品发布已经过去了将近10 个月,这在以快速迭代著称的手机行业显得很不可思议。  除了苹果这样的引领者可以无视这一规律外,中小品牌和新生品牌出现“断更”现象并不是什么好兆头。而锤子科技的上一款产品T2 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迟到者。T3 到来前,迎接它的已然是接二连三的被收购乃至破产传言。  事情是这样的,9 月21 日,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apFun)打算在上交所的创业板
近年来,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加深,学生之间的英语知识水平差异越来越大,造成一部分学生开始退缩,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部分对英语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则越来越聪慧,一学就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注意基础教学,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抓好起始阶段的语音教学。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它直接
在我国,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的人,都能说两句英语。这不仅体现了英语的普及性,也说明英语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语言的应用与表达,改变并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结构。初中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步入青春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敏感、叛逆、半成熟。不当的教学方法、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不良的教学效果会让他们产生沮丧、自卑、厌学、叛逆等一系列情绪,令学生对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才,加快发展和提高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目前,许多中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那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怎样培养出既懂学习又能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启发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结合,营造创新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操作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对于知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平时聚沙成塔般积累的。许多学生苦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琐碎和语文素养的无形,早就望而却步。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勿畏难,勿轻略,帮助学生树信心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太零散,涉及的内容又太多,简直如大海捞针,加之平时不注重积累,突击时又无从下手,于是就干脆放弃,到考试时瞎蒙一气。也有一些学生平时下了不少工夫,可是收效甚微,看着
“注重实践和体验”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预设。课堂预设作为课堂生成的前提,可以说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的生成需要良好的预设,良好的预设能对生成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如何科学而艺术性地处理好课堂预设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它直接关系到“实践和体验”的生成,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初中法律课的预设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吹来了缕缕春风。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  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下列问题:1.教学设计老做“表面文章”,不断地花样翻新,实则无效,学生不是“学有所得”;2.一些课片面强调“学生活
花鸟画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它讲究笔墨、色彩、意境和情趣美,多以花卉、竹石、鸟兽、虫鱼、蔬果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因贴近生活而为社会大众所喜爱。而中国画的写意描绘俗称“粗笔”,即用率性、精练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形态神韵,象征其精神内涵,成为传统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主要表现形式。  写意花鸟画是初中美术课的一项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学习和掌握花鸟画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