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4-01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呼唤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确认。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说:“教师专业化使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它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显著的特征:即有较为深厚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又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践行专业化之路呢?方法是多样的,很多专家、学者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作出了专业化的论述。而我认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教师展开“争论”是专业化发展的“催生婆”。
“争论”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而当教师因教育教学上的不同观点而“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时,其氛围定会逼迫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为何?因为大家都想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而成为胜利者。这样的场景不正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吗?争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使教师的成长成为可能。
一、争论,营造去伪存真,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
这里的“教研”是广义的。既是指学校分学科专门的教研活动,又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探讨、相互切磋,而且它的地点更为广泛,可以是办公室,可以是走廊,也可以是教室、操场,只要是学校的场所,都可以为之。而我认为后者占有更大的比重,毕竟教育教学工作重在平时。
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现在的教研活动程序化较多。听了一堂课,大家逐一的发表意见,也不管这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商榷,说完了就完事,其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而这种教研活动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大家谈观点时缺少针锋相对,缺少争论的气氛,有的只是一团和气。教研活动缺少争论,势必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难以在活动中达到共识。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就某一问题而展开深入讨论、研究,甚至互相争论的话,教研活动又岂会是风平浪静?那样的话,教研活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俗话说,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引经据典,都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思维是活跃的,人变得特别聪慧,看问题也更加清晰。经过几次三番的唇枪舌剑,相信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就是去伪存真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探讨、争论,不仅有助于认清事物的本质,更使大家在争论中清晰的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大家由相识到相熟再到相敬,真是不打不相识,有的甚至成了知音。
而日常教育教学上的探讨就更需要这份争论了。为何?我们知道在平时的教学上能经常进行探讨的双方或三方,肯定是有共同语言的,这样的人在一起商量是毫无顾忌的,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会使双方在相持不下时发生争论,这时的争论是激烈的,是毫无保留的,很多建设性意见或灵感就来自于此时的争论。
二、争论,营造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的读书氛围
承上所说,争论使大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达成共识,求得一致,也使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更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稳。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待争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争论解决。有时争论能帮助大家解决心中的疑虑,更清晰地认识问题。但有时也不能如愿,甚至不欢而散。但无论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是争论的终点,而只是起点,它迫使教师去多方查阅资料,潜心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争论的双方乃至多方都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从他们精湛的教艺和丰厚的理论中去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二去,不仅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功底,丰富了人文内涵,更使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上逐渐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作风。唐代大诗人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这是教师们面对争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读书,这样的读书有点像排球中的短、平、快。它时间短,见效快,针对性极强。可也有人说,它如六月里的雷阵雨,来得快,退得也快。当一个争论烟消云散的时候,这样的读书也就告一段落了。话虽如此,可一旦激起了人的好胜心,激发了人自能学习的动力,就如滔滔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争论更能在教师群体中营造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的氛围。老师们通过争论,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就会取长补短。这长从何而取?当然是从前人的经验、著作中取。这样一来,相互间就会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高潮。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等等。这样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味。试想,老师们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都能捧起书来看,这在校园中将是何等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的这一举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他们会模仿老师读书、学习,书香满校园将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可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争论,让校园内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孔子说过:“教学相长。”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育人,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理论素养,真正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综上所述,争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生婆”,它促使教师勤思善辩,博览群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书法家’ ‘半个演说家’ ‘半个剧作家’ ‘半个编辑’ ‘半个作家’ ‘半个演员’ ‘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上述要求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是个‘教育专门家’了。”虽然“教育专门家”我们可能还不能岂及,但是贾老师所说的“教育专门家”应该也含有专业化的意思,做一个“专业化教师”应该是我们能够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的要求。当然,“教育专门家”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汪燕宏 专业实践中的语文教研探索
[2]贾志敏 我的语文教学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呼唤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确认。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说:“教师专业化使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它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显著的特征:即有较为深厚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又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践行专业化之路呢?方法是多样的,很多专家、学者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作出了专业化的论述。而我认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教师展开“争论”是专业化发展的“催生婆”。
“争论”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而当教师因教育教学上的不同观点而“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时,其氛围定会逼迫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为何?因为大家都想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而成为胜利者。这样的场景不正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吗?争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使教师的成长成为可能。
一、争论,营造去伪存真,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
这里的“教研”是广义的。既是指学校分学科专门的教研活动,又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探讨、相互切磋,而且它的地点更为广泛,可以是办公室,可以是走廊,也可以是教室、操场,只要是学校的场所,都可以为之。而我认为后者占有更大的比重,毕竟教育教学工作重在平时。
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现在的教研活动程序化较多。听了一堂课,大家逐一的发表意见,也不管这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商榷,说完了就完事,其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而这种教研活动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大家谈观点时缺少针锋相对,缺少争论的气氛,有的只是一团和气。教研活动缺少争论,势必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难以在活动中达到共识。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就某一问题而展开深入讨论、研究,甚至互相争论的话,教研活动又岂会是风平浪静?那样的话,教研活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俗话说,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引经据典,都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思维是活跃的,人变得特别聪慧,看问题也更加清晰。经过几次三番的唇枪舌剑,相信会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就是去伪存真的真理。通过这样的探讨、争论,不仅有助于认清事物的本质,更使大家在争论中清晰的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大家由相识到相熟再到相敬,真是不打不相识,有的甚至成了知音。
而日常教育教学上的探讨就更需要这份争论了。为何?我们知道在平时的教学上能经常进行探讨的双方或三方,肯定是有共同语言的,这样的人在一起商量是毫无顾忌的,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就会使双方在相持不下时发生争论,这时的争论是激烈的,是毫无保留的,很多建设性意见或灵感就来自于此时的争论。
二、争论,营造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的读书氛围
承上所说,争论使大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达成共识,求得一致,也使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更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稳。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待争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争论解决。有时争论能帮助大家解决心中的疑虑,更清晰地认识问题。但有时也不能如愿,甚至不欢而散。但无论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是争论的终点,而只是起点,它迫使教师去多方查阅资料,潜心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争论的双方乃至多方都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从他们精湛的教艺和丰厚的理论中去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二去,不仅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功底,丰富了人文内涵,更使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上逐渐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作风。唐代大诗人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这是教师们面对争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读书,这样的读书有点像排球中的短、平、快。它时间短,见效快,针对性极强。可也有人说,它如六月里的雷阵雨,来得快,退得也快。当一个争论烟消云散的时候,这样的读书也就告一段落了。话虽如此,可一旦激起了人的好胜心,激发了人自能学习的动力,就如滔滔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争论更能在教师群体中营造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的氛围。老师们通过争论,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就会取长补短。这长从何而取?当然是从前人的经验、著作中取。这样一来,相互间就会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高潮。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等等。这样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味。试想,老师们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都能捧起书来看,这在校园中将是何等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的这一举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他们会模仿老师读书、学习,书香满校园将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可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争论,让校园内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孔子说过:“教学相长。”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育人,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理论素养,真正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综上所述,争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生婆”,它促使教师勤思善辩,博览群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书法家’ ‘半个演说家’ ‘半个剧作家’ ‘半个编辑’ ‘半个作家’ ‘半个演员’ ‘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上述要求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是个‘教育专门家’了。”虽然“教育专门家”我们可能还不能岂及,但是贾老师所说的“教育专门家”应该也含有专业化的意思,做一个“专业化教师”应该是我们能够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的要求。当然,“教育专门家”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汪燕宏 专业实践中的语文教研探索
[2]贾志敏 我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