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切入,围绕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机制、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同时就落实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保障措施,即建设“双能型”教师创新团队、完善教学经费和教学设施保障、创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等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相关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着力探索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和推进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特殊优势
我国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是由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共同培养的。近年来,教育、文化系统对艺术人才需求的调研显示: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最急需的是两类人才,即大批基层文艺部门、单位所需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较高的“基础性艺术人才”和一定数量的面向文化和艺术专业领域的创新型甚至是领军人才。前者可由“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即所有招收艺术生的学校)培养;而后者则主要由“精英”艺术教育(即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少量艺术专业办学水准较高的非艺术院校)来培养。
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主要由综合性艺术院校和单科性艺术院校两部分组成。与非艺术院校相比,艺术院校在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艺术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条件、展览演出和艺术创作的平台和环境氛围、以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核心的师资队伍、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与展演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有利于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成长和成才。而综合性艺术院校与单科性艺术院校相比,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如在专业建设上,吉林艺术学院现有41个本科专业中就有33个为艺术类专业,几乎涵盖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所有艺术类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学院已经实现了全部5个艺术类一级学科省级科研创作平台的全覆盖,对校内任一艺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能形成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形成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嫁接、渗透、互补,从而使培养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综合艺术素质更高,在艺术人才市场上更具独特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建立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有效机制
机制主要是指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就是协调统一整套孵化和培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政策、制度,使它们能够科学、严密、高效和系统运行的方式,它以提高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效果和效率为主要目标。根据已有经验,有效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过程必将带动高校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它一定是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也一定是艺术人才发掘创新潜质、激发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释放的过程。
1. 更新教育理念
从20世纪末起,国家明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此后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一些知名高校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与其他学科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相比,艺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确有些滞后。主要原因是作为专业教育主体的艺术院校对此重视不够,尤其缺少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机制、得力的措施作保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这对艺术院校加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良好契机。艺术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教学”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材施教就是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艺术创新潜质的学生,营建更加浓郁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氛围,设定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并给予特殊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促其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之才;自主发展就是给学生更多展露自身艺术潜质和才华的机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可实行“一人一案(培养方案)”促其充分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尽快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创新创业是国家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于以创意、创新、创业实践和弹性就业为鲜明特征的高等艺术教育而言,这更应成为持续深化的理念;互联网+教学,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它使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线学习国内外名校开设的优质网络课程,它也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空间等诸方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2. 优化课程体系
为使具有艺术创新潜质的学生拥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较强的艺术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原有课程体系应进行调整和优化:一、二年级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并扩展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文化和综合艺术素养的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突出以艺术理论指导相应的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力求在创新环境中推进学生打破专业界限的自主学习,课程体系突出艺术创新和实践动手环节;四年级重点突出与社会形成互动的项目和创新成果,充分考虑每个学生课程个性化的差异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针对性指导和引导,强调科研创作课程的教学属性,强调课堂空间的开放性和延展性,承担社会项目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中开展教学,用艺术创新实践的“实战”检验理论学习和教学的效果。要精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特别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予以更新,使其既能呈现某艺术专业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发展和动态,要增加针对具体实际问题和社会项目的案例,把“互联网+”的理念注入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拓展思路,大胆进行创新实践,使学校教学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实战”结合得更为紧密。 3.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教师根据各专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和艺术思维、师生互动的研讨式、参与式、探索式、案例式、开放式、现场示范式、项目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师生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就可以更直接感受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吉林艺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依托是校企合作育人、社会设计项目带动和按照行业生产要求、企业用人特点建立工作室机制,校企合作机构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企业的真实案例、生产项目和流程、先进的管理手段融入培养过程,将学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作品的水平和质量等作为考核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表演类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当代戏剧教学新的演剧教学体系框架,具体措施包括深化“以展演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以实战检验教学,教学、创作、展演、竞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戏剧工作室制、带班制、演出小组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依托戏剧工作室、小戏小品创作团队、戏剧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构建集课堂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等。
强化以制度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如吉林艺术学院实施了“艺术实践学分”制度。各教学单位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分别制定“艺术实践学分”,即学生在校内重要演出、参赛获奖、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承担社会项目等艺术实践方面所要达到的最低学分要求。对列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则规定了更高艺术实践学分要求。通过“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分为杠杆管理机制的形成。
4. 健全评价机制
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评价应侧重于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学习能力的评定,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艺术教育是发掘和塑造艺术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对创新型艺术人才进行评价时,所有的考核指标应准确对应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特点,体现出对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基本把握和理解,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特质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专业表达能力,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创新潜能。它主要应包含的内容与环节是:以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目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评价机制,凸显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确立艺术人才创新潜质的多角度评价考核制度;确立有利于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挖掘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建立开放化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成果资源共享平台。
5. 强化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有效的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因此,艺术院校必须进一步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吉林艺术学院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开辟了“绿色通道”。主要包括:(1)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确定培养方案,建立导师或导师组制度,培养方案的内容确定结合每一位创新型学生的艺术潜质、发展定位、专业优势等要素进行,培养方案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完成。(2)创新型艺术人才按所在专业或专业群定期举办成果汇报会。每学年,将上年度的获奖、展演、参与各类项目的优秀作品以舞台表演、展览的形式进行现场汇报。(3)实行创新型艺术人才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对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业绩突出者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奖励和鼓励。(4)实行创新型艺术人才参赛、展演、深造、参与学术项目资助制度。(5)遴选创新团队。以创新型艺术人才为核心,以艺术学学科门类相关专业学生为成员组成创新组,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根据创新组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活动特点进行专项培养。每个创新团队人数不超过6人,且所含创新型艺术人才人数≥总人数的40%。每个分院可申报1~2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参加比赛、展演、学术交流等活动享有资助政策的支持等等。
三、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和环境氛围建设
1. 建设“双能型”教师创新团队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要积极引导和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性格,提高创新能力,使教师保持浓厚的探求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超越常规,敢冒风险;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持久的进取心,保持创新的愿望和激情。学校应该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有计划派出骨干教师去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深造,定期到著名艺术团体、文化产业进行实战锻炼,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地提升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由于艺术院校兼有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双重特点,突出表现为应用性、技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建设既能教学又能展演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非艺术类院校一样,重视教师教学发展、专业化水平培训提高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艺术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通过持续建设,打造一支能够胜任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师——美术师(演员、设计师、摄影师等)“双能型”师资队伍。
2.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经费和设施保障
“十二五”以来,吉林艺术学院通过不断投入和重点建设,大幅度改善学生校内艺术专业实习、实训、实践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学校创建了一批层次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面向全校各艺术学科的教育部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艺术研究中心;面向戏剧与影视学和设计学两个学科的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艺术学一级学科的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构建起国内同类艺术高校中最先进的艺术教学、科研与创作硬件资源。另外,学校的“数字化精品校园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网络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创新型艺术人才部分课程的异时、异地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为互联网+教学构建了保障平台。
3. 创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各个学校都普遍开展的校园活动外,吉林艺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每年都举办各类艺术节。此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展现。艺术节坚持和体现开放办学,所有演出和展览完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让艺术走进生活,普通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可以走进校园,亲身体验高雅艺术,得到艺术的享受,经历艺术的洗礼,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院校,了解艺术节,感受艺术的魅力,在培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同时,使艺术节“原创、融合、开放”的理念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学校作为高雅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2011.
[2]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R]. 2015.
[3] 郭春方. 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IA14031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文玲]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相关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着力探索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和推进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特殊优势
我国的高级艺术专门人才是由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共同培养的。近年来,教育、文化系统对艺术人才需求的调研显示: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最急需的是两类人才,即大批基层文艺部门、单位所需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较高的“基础性艺术人才”和一定数量的面向文化和艺术专业领域的创新型甚至是领军人才。前者可由“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即所有招收艺术生的学校)培养;而后者则主要由“精英”艺术教育(即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和少量艺术专业办学水准较高的非艺术院校)来培养。
我国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主要由综合性艺术院校和单科性艺术院校两部分组成。与非艺术院校相比,艺术院校在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艺术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条件、展览演出和艺术创作的平台和环境氛围、以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核心的师资队伍、高层次的艺术创作与展演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有利于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成长和成才。而综合性艺术院校与单科性艺术院校相比,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如在专业建设上,吉林艺术学院现有41个本科专业中就有33个为艺术类专业,几乎涵盖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所有艺术类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学院已经实现了全部5个艺术类一级学科省级科研创作平台的全覆盖,对校内任一艺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能形成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形成多个艺术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嫁接、渗透、互补,从而使培养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综合艺术素质更高,在艺术人才市场上更具独特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建立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有效机制
机制主要是指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就是协调统一整套孵化和培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政策、制度,使它们能够科学、严密、高效和系统运行的方式,它以提高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效果和效率为主要目标。根据已有经验,有效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过程必将带动高校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它一定是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也一定是艺术人才发掘创新潜质、激发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释放的过程。
1. 更新教育理念
从20世纪末起,国家明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此后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一些知名高校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与其他学科门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相比,艺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确有些滞后。主要原因是作为专业教育主体的艺术院校对此重视不够,尤其缺少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机制、得力的措施作保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这对艺术院校加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良好契机。艺术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教学”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材施教就是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艺术创新潜质的学生,营建更加浓郁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氛围,设定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并给予特殊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促其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之才;自主发展就是给学生更多展露自身艺术潜质和才华的机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可实行“一人一案(培养方案)”促其充分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尽快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创新创业是国家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于以创意、创新、创业实践和弹性就业为鲜明特征的高等艺术教育而言,这更应成为持续深化的理念;互联网+教学,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它使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线学习国内外名校开设的优质网络课程,它也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空间等诸方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2. 优化课程体系
为使具有艺术创新潜质的学生拥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较强的艺术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原有课程体系应进行调整和优化:一、二年级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并扩展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文化和综合艺术素养的积累,专业知识的学习突出以艺术理论指导相应的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力求在创新环境中推进学生打破专业界限的自主学习,课程体系突出艺术创新和实践动手环节;四年级重点突出与社会形成互动的项目和创新成果,充分考虑每个学生课程个性化的差异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针对性指导和引导,强调科研创作课程的教学属性,强调课堂空间的开放性和延展性,承担社会项目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中开展教学,用艺术创新实践的“实战”检验理论学习和教学的效果。要精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特别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予以更新,使其既能呈现某艺术专业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发展和动态,要增加针对具体实际问题和社会项目的案例,把“互联网+”的理念注入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拓展思路,大胆进行创新实践,使学校教学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实战”结合得更为紧密。 3.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教师根据各专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和艺术思维、师生互动的研讨式、参与式、探索式、案例式、开放式、现场示范式、项目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师生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就可以更直接感受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吉林艺术学院设计类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依托是校企合作育人、社会设计项目带动和按照行业生产要求、企业用人特点建立工作室机制,校企合作机构直接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企业的真实案例、生产项目和流程、先进的管理手段融入培养过程,将学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作品的水平和质量等作为考核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表演类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构建当代戏剧教学新的演剧教学体系框架,具体措施包括深化“以展演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以实战检验教学,教学、创作、展演、竞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戏剧工作室制、带班制、演出小组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依托戏剧工作室、小戏小品创作团队、戏剧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构建集课堂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等。
强化以制度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如吉林艺术学院实施了“艺术实践学分”制度。各教学单位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分别制定“艺术实践学分”,即学生在校内重要演出、参赛获奖、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承担社会项目等艺术实践方面所要达到的最低学分要求。对列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则规定了更高艺术实践学分要求。通过“艺术实践学分”的实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分为杠杆管理机制的形成。
4. 健全评价机制
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评价应侧重于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学习能力的评定,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艺术教育是发掘和塑造艺术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对创新型艺术人才进行评价时,所有的考核指标应准确对应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特点,体现出对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基本把握和理解,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特质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专业表达能力,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创新潜能。它主要应包含的内容与环节是:以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目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评价机制,凸显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确立艺术人才创新潜质的多角度评价考核制度;确立有利于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挖掘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建立开放化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成果资源共享平台。
5. 强化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有效的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因此,艺术院校必须进一步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吉林艺术学院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开辟了“绿色通道”。主要包括:(1)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确定培养方案,建立导师或导师组制度,培养方案的内容确定结合每一位创新型学生的艺术潜质、发展定位、专业优势等要素进行,培养方案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完成。(2)创新型艺术人才按所在专业或专业群定期举办成果汇报会。每学年,将上年度的获奖、展演、参与各类项目的优秀作品以舞台表演、展览的形式进行现场汇报。(3)实行创新型艺术人才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对创新型艺术人才创新业绩突出者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奖励和鼓励。(4)实行创新型艺术人才参赛、展演、深造、参与学术项目资助制度。(5)遴选创新团队。以创新型艺术人才为核心,以艺术学学科门类相关专业学生为成员组成创新组,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根据创新组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活动特点进行专项培养。每个创新团队人数不超过6人,且所含创新型艺术人才人数≥总人数的40%。每个分院可申报1~2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参加比赛、展演、学术交流等活动享有资助政策的支持等等。
三、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和环境氛围建设
1. 建设“双能型”教师创新团队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要积极引导和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性格,提高创新能力,使教师保持浓厚的探求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超越常规,敢冒风险;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持久的进取心,保持创新的愿望和激情。学校应该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有计划派出骨干教师去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深造,定期到著名艺术团体、文化产业进行实战锻炼,引导教师主动积极地提升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由于艺术院校兼有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教育双重特点,突出表现为应用性、技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建设既能教学又能展演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非艺术类院校一样,重视教师教学发展、专业化水平培训提高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艺术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通过持续建设,打造一支能够胜任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教师——美术师(演员、设计师、摄影师等)“双能型”师资队伍。
2.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经费和设施保障
“十二五”以来,吉林艺术学院通过不断投入和重点建设,大幅度改善学生校内艺术专业实习、实训、实践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学校创建了一批层次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面向全校各艺术学科的教育部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艺术研究中心;面向戏剧与影视学和设计学两个学科的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艺术学一级学科的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构建起国内同类艺术高校中最先进的艺术教学、科研与创作硬件资源。另外,学校的“数字化精品校园规划”的全面实施,大大提高了网络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创新型艺术人才部分课程的异时、异地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为互联网+教学构建了保障平台。
3. 创建具有良好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各个学校都普遍开展的校园活动外,吉林艺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每年都举办各类艺术节。此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展现。艺术节坚持和体现开放办学,所有演出和展览完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让艺术走进生活,普通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可以走进校园,亲身体验高雅艺术,得到艺术的享受,经历艺术的洗礼,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院校,了解艺术节,感受艺术的魅力,在培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同时,使艺术节“原创、融合、开放”的理念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学校作为高雅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2011.
[2]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R]. 2015.
[3] 郭春方. 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8).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性艺术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IA14031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