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应具有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以问导学四个特征。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特征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善问,学生便思维主动有绪,语文教学效果显著;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什么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其应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一、以问促思
所谓以问促思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批评、判断、澄清、想象的思考平台,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体现出灵动与飞扬,激发其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
二、以问激情
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芝会再回焦家吗?
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问引问
所谓以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追问、深问、反问、质问,形成兵来将往、高手过招、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就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仅有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案例来源于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实体》)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问导学
所谓以问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之愿意学习、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个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吃人者,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两个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斩杀革命者,后者是用语言威吓民众。他们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这也正说明了讨论此问题的价值。文学本来就因其具有无尽的阐释价值才有生命力,没必要强求结论必须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特征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善问,学生便思维主动有绪,语文教学效果显著;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什么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其应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一、以问促思
所谓以问促思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批评、判断、澄清、想象的思考平台,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体现出灵动与飞扬,激发其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
二、以问激情
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
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兰芝会再回焦家吗?
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
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
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问引问
所谓以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追问、深问、反问、质问,形成兵来将往、高手过招、生动活泼的互动局面,就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仅有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一位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上过一堂实验课——《老王》。课前,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存疑的内容。在课堂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教师以问引问,让学生自主研究:
师引学生问题一:刚才同学们比较集中地对文末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质疑,那么文章最后一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室里寂静片刻)
师引学生问题二:是啊,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同学提出的“为什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去看望作者,还带着香油和鸡蛋,目的是什么?”(学生们似乎有了切入口,开始积极思考与讨论)
生1: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是奢侈品,老王将杨绛夫妇看作亲人,所以他把最珍贵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送给他们。
生2:文中说道杨绛想进屋取钱时,老王说:“我们不是要钱”,他只是来感谢的,像真正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感谢。
教师追问:杨绛感觉到了没有?
生(齐答):没有。
生3:杨绛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下等平民。从经济上看,他们是不相欠的。所以,“多吃多占”应该不是物质方面。
生4:从情义上看,他们的付出是不平等的。杨绛夫妇对老王表达的只是对不幸者的一般同情;而老王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关怀。
师:好!大家懂了没有?
生5:懂了,经过两年多的思考,自我反思与解剖,杨绛进一步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
(案例来源于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教学的研究实体》)
这节课,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对文本内容质疑,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同时还使教师从学生问题中获得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教师以问引问,为学生阅读思路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突破了对文本中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也改变了教师的思维越俎代庖的不良做法。
四、以问导学
所谓以问导学,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之愿意学习、探究,并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习,会学习,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提问时应融入知识方法的迁移,渗透学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康大叔和黑衣人是否是一个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个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吃人者,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方法,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两个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是吃人者,但是前者是用刀斩杀革命者,后者是用语言威吓民众。他们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这也正说明了讨论此问题的价值。文学本来就因其具有无尽的阐释价值才有生命力,没必要强求结论必须一致。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争论中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清主编.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陈小英主编.建设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实体.上海三联书店,2008,2.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