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哥特式建筑极具古典特色和审美感染力,是中世纪人们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是世界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恢宏一笔。时至今日,哥特式建筑依旧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哥特式建筑是饱含神秘的、充满风韵的,它承载着哀婉、崇高的情感,对后世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研究分析
一直以来,哥特式建筑都是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它高耸入云的塔尖、巨大斑驳的窗画,点滴中、细节里,无一不带给人美的享受。哥特式建筑既是一种建筑的独有代名词,还是一种审美的个性表达式。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哥特式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11世紀的法国,一开始它主要应用于教堂建筑。1140年,在巴黎建造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是现存已知的最早呈现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圣但尼修道院教堂的主体空间被一个回廊所围绕,形成了尖拱式的建筑形式,建筑更为坚固、幽雅。哥特式建筑在形成之初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才慢慢被人们所挖掘、赞扬。不可否认,哥特式建筑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西方建筑史的发展进程,在遵循建筑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极强的艺术创新性和艺术审美力。
二、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艺术特征就是尖券结构与束柱的完美契合。尖券结构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创新,它具有更强的承载力,有效减少墩柱的使用,让建筑内部空间面积变得更加的开阔。
尖券结构和束柱的结合,让建筑结构能够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大面积的开窗形式得以出现。在哥特式建筑中玫瑰窗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构成,哥特式建筑的玫瑰窗往往采用镂空设计,就像在窗边篆刻上了一格格美丽的花边,既漂亮、又高雅。
大面积开窗的出现,让哥特式建筑墙面结构的承载力相对下降,此时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值、承载力达标,就出现了飞扶壁以及拱券等结构支撑补偿系统。而飞扶壁、拱券的存在在视觉上让哥特式建筑有一个上升的飞跃感。这种上升感在后期直接转化成了哥特式建筑的特有形式——向上竖起的塔尖。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这在当时宗教氛围浓重的中世纪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哥特式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出现了一些人像以及叙事性的构成元素。一些生动的自然物件开始出现在装置中,如无花果、常春藤等,其中植物主题的元素还会随着建筑结构的不同产生差异性的变化。同时“十字”型构造在哥特式建筑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该结构形式蕴含着极强的宗教寓意,让哥特式建筑更具神秘感、吸引力。
三、哥特式建筑的建筑要素
(一)尖形拱顶之美
尖形拱顶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尖券结构与束柱的有机结合,大大打破了教堂建筑在高度和宽度层面的限制,让建筑内部的使用空间大大增加。教堂本身是一个肃穆、寂静的存在,教堂内部空间的增加,对让人产生一种自我渺小,神灵伟大的心理感受,人们会更加信奉审的旨意。而高耸入云的尖形拱顶,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让人们觉得自己的祈愿能够更好的被上帝听到,感知。尖形拱顶会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视觉暗示,让人更加的虔诚,使哥特式建筑呈现出更强的宗教神秘感。
(二)飞扶壁之美
飞扶壁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分解哥特式建筑墙面的承重,后来发展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色。飞扶壁是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结构。飞扶壁能够给哥特式建筑营造出一种修长、轻盈的“飞天感”。有的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还会配以精细的雕花装饰,挺拔秀丽、美观轻盈。
(三)花窗玻璃之美
哥特式建筑独有的玻璃结构,给建筑内部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视觉感。哥特式建筑的墙面往往会设置大的开窗,窗户十分精美,由各色小玻璃镶嵌而成,在光照下,以红蓝色为基调的窗户上会显示出相应的基督教故事图像,工艺精湛、制作奢华,将教堂渲染的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因为哥特式建筑中的许多开窗形似玫瑰,因此又被称为“玫瑰窗”。“玫瑰窗”一般位于教堂正门的上方,位置显耀,是哥特式建筑内饰的重要构成。
结语
哥特式建筑的美是悠长、深远的,置身其中会深深体会到哥特式建筑的宏大、辉煌,哥特式建筑中有关美的样式、美的内涵,美的特色,让一代代的建筑人为之倾倒、沉醉其中,感染、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建筑人不断奋斗、创新突破、继承发扬。本文从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建筑要素,三个层面对哥特式建筑蕴含的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开展了相应的分析与讨论,以期对哥特式建筑的美作出相应的阐释。笔者深知哥特式建筑的美是无穷、曼妙的,个人的点滴拙见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留待大方之家指教。
参考文献
[1]任祖娴.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以彩色玻璃花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0):28-29.
[2]沈悦.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3]卓亦超.以维度分析法论证哥特式建筑的多重分形关系[J].福建建筑,2019(03):9-14.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美学鉴赏;研究分析
一直以来,哥特式建筑都是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它高耸入云的塔尖、巨大斑驳的窗画,点滴中、细节里,无一不带给人美的享受。哥特式建筑既是一种建筑的独有代名词,还是一种审美的个性表达式。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哥特式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11世紀的法国,一开始它主要应用于教堂建筑。1140年,在巴黎建造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是现存已知的最早呈现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圣但尼修道院教堂的主体空间被一个回廊所围绕,形成了尖拱式的建筑形式,建筑更为坚固、幽雅。哥特式建筑在形成之初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才慢慢被人们所挖掘、赞扬。不可否认,哥特式建筑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西方建筑史的发展进程,在遵循建筑结构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出极强的艺术创新性和艺术审美力。
二、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艺术特征就是尖券结构与束柱的完美契合。尖券结构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创新,它具有更强的承载力,有效减少墩柱的使用,让建筑内部空间面积变得更加的开阔。
尖券结构和束柱的结合,让建筑结构能够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大面积的开窗形式得以出现。在哥特式建筑中玫瑰窗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构成,哥特式建筑的玫瑰窗往往采用镂空设计,就像在窗边篆刻上了一格格美丽的花边,既漂亮、又高雅。
大面积开窗的出现,让哥特式建筑墙面结构的承载力相对下降,此时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值、承载力达标,就出现了飞扶壁以及拱券等结构支撑补偿系统。而飞扶壁、拱券的存在在视觉上让哥特式建筑有一个上升的飞跃感。这种上升感在后期直接转化成了哥特式建筑的特有形式——向上竖起的塔尖。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这在当时宗教氛围浓重的中世纪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哥特式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出现了一些人像以及叙事性的构成元素。一些生动的自然物件开始出现在装置中,如无花果、常春藤等,其中植物主题的元素还会随着建筑结构的不同产生差异性的变化。同时“十字”型构造在哥特式建筑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该结构形式蕴含着极强的宗教寓意,让哥特式建筑更具神秘感、吸引力。
三、哥特式建筑的建筑要素
(一)尖形拱顶之美
尖形拱顶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尖券结构与束柱的有机结合,大大打破了教堂建筑在高度和宽度层面的限制,让建筑内部的使用空间大大增加。教堂本身是一个肃穆、寂静的存在,教堂内部空间的增加,对让人产生一种自我渺小,神灵伟大的心理感受,人们会更加信奉审的旨意。而高耸入云的尖形拱顶,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帝的存在,让人们觉得自己的祈愿能够更好的被上帝听到,感知。尖形拱顶会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视觉暗示,让人更加的虔诚,使哥特式建筑呈现出更强的宗教神秘感。
(二)飞扶壁之美
飞扶壁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分解哥特式建筑墙面的承重,后来发展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色。飞扶壁是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结构。飞扶壁能够给哥特式建筑营造出一种修长、轻盈的“飞天感”。有的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还会配以精细的雕花装饰,挺拔秀丽、美观轻盈。
(三)花窗玻璃之美
哥特式建筑独有的玻璃结构,给建筑内部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视觉感。哥特式建筑的墙面往往会设置大的开窗,窗户十分精美,由各色小玻璃镶嵌而成,在光照下,以红蓝色为基调的窗户上会显示出相应的基督教故事图像,工艺精湛、制作奢华,将教堂渲染的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因为哥特式建筑中的许多开窗形似玫瑰,因此又被称为“玫瑰窗”。“玫瑰窗”一般位于教堂正门的上方,位置显耀,是哥特式建筑内饰的重要构成。
结语
哥特式建筑的美是悠长、深远的,置身其中会深深体会到哥特式建筑的宏大、辉煌,哥特式建筑中有关美的样式、美的内涵,美的特色,让一代代的建筑人为之倾倒、沉醉其中,感染、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建筑人不断奋斗、创新突破、继承发扬。本文从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建筑要素,三个层面对哥特式建筑蕴含的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开展了相应的分析与讨论,以期对哥特式建筑的美作出相应的阐释。笔者深知哥特式建筑的美是无穷、曼妙的,个人的点滴拙见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留待大方之家指教。
参考文献
[1]任祖娴.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以彩色玻璃花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0):28-29.
[2]沈悦.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哥特式教堂室内装饰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9.
[3]卓亦超.以维度分析法论证哥特式建筑的多重分形关系[J].福建建筑,2019(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