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面面俱到”:字、词、句、段、篇、结构、中心,真是“篇篇皆辛苦”。为此许多语文老师一提批作文头就疼,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这项工作是徒劳的,他们把老师花了大量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略一浏览就放到一边,部分能力差的学生甚至就读不懂老师的批语,读懂的学生也不知该如何改进,下次作文时同样的错误继续犯。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了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以我这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来思考,我认为引导学生自改作文十分有必要。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叶圣陶的这一番话揭示了学生自改作文是一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学生自改作文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自改”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学习上发挥主体作用。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写完作文后都不愿意修改,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如讲述贾岛因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而引发了有名的“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数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大作家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炼词用字;毛泽东、鲁迅等名人也几易初稿……一个个中外文学家不断锤炼文章的精彩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让学生认识到了修改作文的好处,激发了自改作文的兴趣。
二、培养“自改”能力
1.教给修改的符号。让学生自改作文,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为顺利修改作文打好基础。常见的修改方法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这些修改都可用规范统一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也是《大纲》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明确了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就可看懂老师和别人修改的文章,在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就会大胆尝试使用,提高修改速度和质量。
2.明确修改的内容。让学生自改必须让他们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不会改作文主要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作文可从以下个五个方面进行:(1)看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紧扣中心;(2)看构段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过渡照应是否自然;(3)看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4)看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5)看书写是否正确、规范。当然,针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作文老师可以提出不同的修改要求,尤其初始阶段,每次修改的侧重点也可有所不同,比如写人的作文可侧重看刻画人物的方法,游记可侧重条理、详略,写活动的可侧重点面结合手法的应用等,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目的。
3.教师示范、引路。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亲自示范,带学生走一程。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我先粗阅一遍找出带有共性的问题,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制成演示文稿,在作文修改课上,由师生共同评议,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并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明白了怎样改以及改的理由,学会了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后,再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然后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再加以指点、辅导。
三、形成“自改”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
1.教学中渗透自改意识。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会刻画人物形象,因此人物性格不鲜明。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如教《一个这样的老师》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对怀特森老师的外貌进行描写,可是我们读完课文后,怀特森老师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作者主要用了正反结合的写法,正面主要抓住了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侧面主要通过“我的心情变化”和“比利的反应”来烘托。
2.持之以恒。学生每次作文起草结束后都要反复读自己的作文,看读起来是否上口、听起来是否顺耳,从中发现问题,着手修改。
3.方式多样。修改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比如自改、同伴互改、小组合作改、集体改等。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因方式单一学生产生的厌倦,另一方面学生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4.反馈激励。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批改完的作文进行反馈,让学生从老师的反馈中发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反馈要讲究艺术,应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一次次的自改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能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时间去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
一、激发“自改”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学习上发挥主体作用。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写完作文后都不愿意修改,认为修改是老师的事。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如讲述贾岛因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而引发了有名的“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数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大作家莫泊桑师从福楼拜炼词用字;毛泽东、鲁迅等名人也几易初稿……一个个中外文学家不断锤炼文章的精彩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让学生认识到了修改作文的好处,激发了自改作文的兴趣。
二、培养“自改”能力
1.教给修改的符号。让学生自改作文,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为顺利修改作文打好基础。常见的修改方法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这些修改都可用规范统一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也是《大纲》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明确了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就可看懂老师和别人修改的文章,在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就会大胆尝试使用,提高修改速度和质量。
2.明确修改的内容。让学生自改必须让他们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不会改作文主要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多数作文可从以下个五个方面进行:(1)看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紧扣中心;(2)看构段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过渡照应是否自然;(3)看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4)看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5)看书写是否正确、规范。当然,针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作文老师可以提出不同的修改要求,尤其初始阶段,每次修改的侧重点也可有所不同,比如写人的作文可侧重看刻画人物的方法,游记可侧重条理、详略,写活动的可侧重点面结合手法的应用等,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目的。
3.教师示范、引路。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亲自示范,带学生走一程。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的习作交上来后,我先粗阅一遍找出带有共性的问题,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制成演示文稿,在作文修改课上,由师生共同评议,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并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明白了怎样改以及改的理由,学会了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后,再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对照、比较,然后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再加以指点、辅导。
三、形成“自改”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
1.教学中渗透自改意识。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会刻画人物形象,因此人物性格不鲜明。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如教《一个这样的老师》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对怀特森老师的外貌进行描写,可是我们读完课文后,怀特森老师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作者主要用了正反结合的写法,正面主要抓住了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侧面主要通过“我的心情变化”和“比利的反应”来烘托。
2.持之以恒。学生每次作文起草结束后都要反复读自己的作文,看读起来是否上口、听起来是否顺耳,从中发现问题,着手修改。
3.方式多样。修改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比如自改、同伴互改、小组合作改、集体改等。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因方式单一学生产生的厌倦,另一方面学生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4.反馈激励。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批改完的作文进行反馈,让学生从老师的反馈中发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反馈要讲究艺术,应多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一次次的自改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能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用更多时间去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