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進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选自《韩昌黎全集》,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建立)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任用)
C.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抛弃)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患有司之不明/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B.焚膏油以继晷/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纂言者必钩其玄/吾其还也
D.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进学解”,意为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B.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开始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C.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情绪强烈。
D.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制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译文: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歃怀千金(饮,微吸)
B.或病其为矫心(毛病,错误)
C.死非我能夺也(强行改变)
D.多不与相得(相互投合)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饮泉亭的历史沿革,从吴隐之过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题名,书写“饮泉亭”三字,借以表彰吴氏刺史,歌颂良臣廉吏。
B.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以人心之贪与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破中有立。
C.本文篇末揭示出以贪命名泉水的真相所在,“怨而激者之云”,发人深省,作者借此表达对元末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的憎恨与愤懑。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说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文中评述了吴刺史此行的重要意义,意在告诫人们要廉洁自律,不饮盗泉之水。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诽怨(指出过失)
B.武王疾行不辍(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信也(相信)
D.夫审天者(观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出兵,直至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出兵。
B.在殷商邪恶势力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根本在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地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译文: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译文: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译文:
■
進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选自《韩昌黎全集》,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建立)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任用)
C.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抛弃)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患有司之不明/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B.焚膏油以继晷/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纂言者必钩其玄/吾其还也
D.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进学解”,意为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B.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开始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C.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情绪强烈。
D.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制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译文: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歃怀千金(饮,微吸)
B.或病其为矫心(毛病,错误)
C.死非我能夺也(强行改变)
D.多不与相得(相互投合)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饮泉亭的历史沿革,从吴隐之过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题名,书写“饮泉亭”三字,借以表彰吴氏刺史,歌颂良臣廉吏。
B.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以人心之贪与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破中有立。
C.本文篇末揭示出以贪命名泉水的真相所在,“怨而激者之云”,发人深省,作者借此表达对元末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的憎恨与愤懑。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说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文中评述了吴刺史此行的重要意义,意在告诫人们要廉洁自律,不饮盗泉之水。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诽怨(指出过失)
B.武王疾行不辍(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信也(相信)
D.夫审天者(观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出兵,直至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出兵。
B.在殷商邪恶势力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根本在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地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译文: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译文: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