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复观在阐述中国艺术精神时指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发展出种类繁复,样式多样的艺术门类,洪潮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当他以整个身心与山水共融,与时代对接之时,或许我们能够明白在这片泱泱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山水精神的真谛。
起初,对于洪潮这个名字,每次听眼前都会不自觉地感到江水滔滔的骇人气势。但电话里那个浑厚的男声始终从容不迫的语调,听来又着实有着山川般的稳重与厚实。再小的事情,他也会再三说谢谢,谦虚客气地甚至有些不像二十一世纪的人。直到穿着素衣中式大褂的他,带我们走进一个听得到鸟鸣水溅白鹅向天歌的园区,我才蓦然发现:在到处充斥着科技、网络与商业的今天,尚有这样一方山水世界。比起已经遮盖了大半个城市的现代大厦,这当然算不得什么,但也足够让人欣喜了。
山水不问出处
洪潮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洪士烈学习中国画,从高中毕业一路师从张安治、黄润华、姚治华、贾又福等各大名家学习山水画。在这个喧腾的时代,当大多数人为了搏出位挖空心思在形式和内容上百般讨巧之时,当随意一件作品稍加外来元素都能被轻易炒出天价之时,选择山水画——这已经被画了几千年也几乎无可突破的主题一一的确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
这样看来,一路踏山访水走来的洪潮仿佛是脱离了整个时代:他如此执著于这份文人情怀,除了山便是水;他如此钟情于自己的皖南故乡,画黄山的春夏秋冬,皖南的晨钟暮鼓,一遍遍不厌其烦;他甚至连色彩都懒得变换,用最朴素的墨色交错出山涧,勾勒出清泉。那山水分明看上去很远,可感觉却又那么近。
它当然足够遥远,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跨越了历代中国文人难以述说的士大夫情怀,在历史的画卷上绵延不绝;但它也的确是近的,近到观者如同置身山中云雾,与草木同生同息。洪潮毫不掩饰自己对山水画的钟情,“我喜欢山水画,因为它确实博大。陶渊明可以画山,欧阳修也可以画山,是济世情怀还是遁世修行,你都可以从山水中找到答案。”
我也不禁开始悄悄地找起洪潮自己的答案来;浓墨重彩之中,清新雅致之趣,精描细写间亦有泼辣狂放之笔。有的画几近一团漆黑,却黑中透着灵光,湿润娇嫩,仿佛大雨过后的山林,苍翠欲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正大之感,撼人心魄。
与其说这份山水的气韵灵动乃是浑然天成,倒不如说是因为当中的一石一木都浸染了作者的内心情怀。生长在黄山脚下,淮水之滨的洪潮从小读山读水,笔下的黄山千变万化,意象纷纭。那些浸染了他的童年情感的故乡风物,时而充满童趣,时而敬畏,时而亲密。即使到今天,洪潮依然坚持用最“笨”的方法,去往大山深处、大河源头与大自然直接交流对话,探求精神层面的山水本质,发现山川木石的生命、个性,打消物我之间的界限,提炼自然精神,触摸景物灵魂。
因为他觉得,“……我的笔下万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一条线都是用心灵之笔蘸满了情绪呈现到纸上,它应该是一种情怀,而不仅仅是一条线。中国画重写意,山水画永远不是临摹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是将眼前的丘壑转化为胸中的山水。”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胸无成竹
越跟洪潮接触,越发惊讶于他的平和从容。每回答一个问题之前,他都凝神微思片刻,聊到投机处也只灿然一笑,并没有丝毫狂放不羁。这位从小与山水结缘的“云门山人”是否已达到了平淡天真,含真抱朴的境界?
自古中国画山水画用笔用墨之度似乎都无章可循,墨应该用到什么成色才通透?线应该勾写至何处才蜿蜒?……从来没有任何量化的标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充沛的内心情感足以让某位文人的闲来之作流芳百世。现在的我们,仗着个性当道,便把信手涂鸦奉为神来之笔,却全无灵魂可言。岂不知所谓的“法无定法”之前提,须熟练掌握技法。就像洪潮所说,“欲神于法度之外,必先循于规矩之中。学习前贤不能食古不化,而是为了避开,这才是一种超越。而学习传统却又是中国画创作的必由之路,不可绕行。”
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还只是停留在基本技法上的初级阶段,我以我手画我心。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胸无成竹”,随心所欲,一蹴而就。“在画画的时候不拘泥于程式,不拘泥于技法,那一瞬间信手拈来,完全是自由的情感的表达。”洪潮说。
从眼前的山水由远及近,到胸中的山水从有到无,大自然的万物仿佛都成了他的代言人,承载这位画者的审美、情感甚至责任,无声却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无心的,就像他一直坚持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于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无一不蕴含着“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而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来自他的学养和对事物的认识。就像炫耀卖弄笔墨者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作者真正的灵魂,更不用说时代精神和文化责任。
山水风骨
古话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是对于个人仕途坎坷的郁闷排遣,还是泽被天下的人文关怀,山水从来都是中国文人最好的倾听者。只不过现在,把原本可以拿来換钱的时间去注视那看了上千年的山水,大概是一件会被众人嘲笑的事情。中国特有的文人情怀早已被遗忘到了社会的边缘,谁还会有心思体会山水精神?当今盛世能够以画画为生并受人尊重的同时,还能过上质量不错的生活,对于画家来说已经是时代的恩赐。再有任何多余的要求就有可能被斥为贪心,可洪潮不甘心于现状,在艺道上仍潜心探索,从不知足。
“每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并不是完全一样,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一味地模拟古人,哪来的时代感?一幅作品的普世价值可以与前人无异,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价值。将前人已经树立起的旗帜视为正统和极致,那只能阻碍艺术的发展。”洪潮从来不相信灵气乍现的东西能够长久,他带着对永恒的追求不断地自我否定。“社会当然不会尽善尽美,也的确需要批判的声音。与其一味地层现不足,还不如倡导真善美来得更有力量。”
他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消遣和文人的‘怡情’,而应肩负起一种责任,应该有一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正像李可染先生说的那样,画家应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精神,我们正应该用山水画特有的绘画语言歌颂时代。”
洪潮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为了更好地表现皖南家乡特有的山形地貌,他还独创了一种皴法“蝌蚪皴”,让自己笔墨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著名画家冯远评价洪潮的艺术说:“对于置身一个不断拓展进取又不断向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回归追溯的时代中的洪潮而言,他更像是一位,‘守望山水精神的艺术践行者’,以他钟情的文人气质、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探求以及曰趋精湛的笔墨技法对‘山水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使之在坚守山水精神家园的同时,用笔墨融解物我之间的界限,努力展现其山水画作品背后的精神本质。”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山水精神吧!
起初,对于洪潮这个名字,每次听眼前都会不自觉地感到江水滔滔的骇人气势。但电话里那个浑厚的男声始终从容不迫的语调,听来又着实有着山川般的稳重与厚实。再小的事情,他也会再三说谢谢,谦虚客气地甚至有些不像二十一世纪的人。直到穿着素衣中式大褂的他,带我们走进一个听得到鸟鸣水溅白鹅向天歌的园区,我才蓦然发现:在到处充斥着科技、网络与商业的今天,尚有这样一方山水世界。比起已经遮盖了大半个城市的现代大厦,这当然算不得什么,但也足够让人欣喜了。
山水不问出处
洪潮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洪士烈学习中国画,从高中毕业一路师从张安治、黄润华、姚治华、贾又福等各大名家学习山水画。在这个喧腾的时代,当大多数人为了搏出位挖空心思在形式和内容上百般讨巧之时,当随意一件作品稍加外来元素都能被轻易炒出天价之时,选择山水画——这已经被画了几千年也几乎无可突破的主题一一的确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
这样看来,一路踏山访水走来的洪潮仿佛是脱离了整个时代:他如此执著于这份文人情怀,除了山便是水;他如此钟情于自己的皖南故乡,画黄山的春夏秋冬,皖南的晨钟暮鼓,一遍遍不厌其烦;他甚至连色彩都懒得变换,用最朴素的墨色交错出山涧,勾勒出清泉。那山水分明看上去很远,可感觉却又那么近。
它当然足够遥远,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跨越了历代中国文人难以述说的士大夫情怀,在历史的画卷上绵延不绝;但它也的确是近的,近到观者如同置身山中云雾,与草木同生同息。洪潮毫不掩饰自己对山水画的钟情,“我喜欢山水画,因为它确实博大。陶渊明可以画山,欧阳修也可以画山,是济世情怀还是遁世修行,你都可以从山水中找到答案。”
我也不禁开始悄悄地找起洪潮自己的答案来;浓墨重彩之中,清新雅致之趣,精描细写间亦有泼辣狂放之笔。有的画几近一团漆黑,却黑中透着灵光,湿润娇嫩,仿佛大雨过后的山林,苍翠欲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正大之感,撼人心魄。
与其说这份山水的气韵灵动乃是浑然天成,倒不如说是因为当中的一石一木都浸染了作者的内心情怀。生长在黄山脚下,淮水之滨的洪潮从小读山读水,笔下的黄山千变万化,意象纷纭。那些浸染了他的童年情感的故乡风物,时而充满童趣,时而敬畏,时而亲密。即使到今天,洪潮依然坚持用最“笨”的方法,去往大山深处、大河源头与大自然直接交流对话,探求精神层面的山水本质,发现山川木石的生命、个性,打消物我之间的界限,提炼自然精神,触摸景物灵魂。
因为他觉得,“……我的笔下万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一条线都是用心灵之笔蘸满了情绪呈现到纸上,它应该是一种情怀,而不仅仅是一条线。中国画重写意,山水画永远不是临摹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是将眼前的丘壑转化为胸中的山水。”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胸无成竹
越跟洪潮接触,越发惊讶于他的平和从容。每回答一个问题之前,他都凝神微思片刻,聊到投机处也只灿然一笑,并没有丝毫狂放不羁。这位从小与山水结缘的“云门山人”是否已达到了平淡天真,含真抱朴的境界?
自古中国画山水画用笔用墨之度似乎都无章可循,墨应该用到什么成色才通透?线应该勾写至何处才蜿蜒?……从来没有任何量化的标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充沛的内心情感足以让某位文人的闲来之作流芳百世。现在的我们,仗着个性当道,便把信手涂鸦奉为神来之笔,却全无灵魂可言。岂不知所谓的“法无定法”之前提,须熟练掌握技法。就像洪潮所说,“欲神于法度之外,必先循于规矩之中。学习前贤不能食古不化,而是为了避开,这才是一种超越。而学习传统却又是中国画创作的必由之路,不可绕行。”
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还只是停留在基本技法上的初级阶段,我以我手画我心。更高的境界应该是“胸无成竹”,随心所欲,一蹴而就。“在画画的时候不拘泥于程式,不拘泥于技法,那一瞬间信手拈来,完全是自由的情感的表达。”洪潮说。
从眼前的山水由远及近,到胸中的山水从有到无,大自然的万物仿佛都成了他的代言人,承载这位画者的审美、情感甚至责任,无声却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无心的,就像他一直坚持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于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无一不蕴含着“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而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来自他的学养和对事物的认识。就像炫耀卖弄笔墨者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作者真正的灵魂,更不用说时代精神和文化责任。
山水风骨
古话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是对于个人仕途坎坷的郁闷排遣,还是泽被天下的人文关怀,山水从来都是中国文人最好的倾听者。只不过现在,把原本可以拿来換钱的时间去注视那看了上千年的山水,大概是一件会被众人嘲笑的事情。中国特有的文人情怀早已被遗忘到了社会的边缘,谁还会有心思体会山水精神?当今盛世能够以画画为生并受人尊重的同时,还能过上质量不错的生活,对于画家来说已经是时代的恩赐。再有任何多余的要求就有可能被斥为贪心,可洪潮不甘心于现状,在艺道上仍潜心探索,从不知足。
“每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并不是完全一样,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一味地模拟古人,哪来的时代感?一幅作品的普世价值可以与前人无异,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价值。将前人已经树立起的旗帜视为正统和极致,那只能阻碍艺术的发展。”洪潮从来不相信灵气乍现的东西能够长久,他带着对永恒的追求不断地自我否定。“社会当然不会尽善尽美,也的确需要批判的声音。与其一味地层现不足,还不如倡导真善美来得更有力量。”
他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消遣和文人的‘怡情’,而应肩负起一种责任,应该有一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正像李可染先生说的那样,画家应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精神,我们正应该用山水画特有的绘画语言歌颂时代。”
洪潮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为了更好地表现皖南家乡特有的山形地貌,他还独创了一种皴法“蝌蚪皴”,让自己笔墨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著名画家冯远评价洪潮的艺术说:“对于置身一个不断拓展进取又不断向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回归追溯的时代中的洪潮而言,他更像是一位,‘守望山水精神的艺术践行者’,以他钟情的文人气质、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探求以及曰趋精湛的笔墨技法对‘山水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使之在坚守山水精神家园的同时,用笔墨融解物我之间的界限,努力展现其山水画作品背后的精神本质。”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山水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