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应试技能.
〖=D(〗一、从复习基础知识的实效上下工夫〖=〗
在物理复习时,我再次研读“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课标要求,领会新课程理念,从知识点上看,在中考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内容上看,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放在对概念、性质的记忆上,而是对概念、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物理的妙趣.在教学中围绕课程标准目标开展复习工作,把握知识点和考核点,做到物理复习教学时紧扣考纲,不去做偏题、怪题,以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为重点,与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加大基础知识点与技能的训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原有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综合“整化”或专项“强化”等措施,使学生形成新的物理认知结构.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物理教育意义的过程.
〖=D(〗二、从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上下工夫〖=〗
物理复习时学习容量大,知识分散,学习的学生都是熟悉的内容,许多学生听课有厌烦情绪,导致听课效率下降,进而影响物理复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中发言、提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只占少数的“学力”优的学生,偶尔也有中间的学生.“学力”低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为此我尝试了动态分组法.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模式是这样的:每4到6位学生分成一组,但可按2种形式进行分组,第1种为学习组,是按照就近原则自然分组并且要求有不同“学力”的学生.第2种为专家组,是按照“学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如把“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中等学力的分成若干B组,学习较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即按学力分成若干同质学习小组,我们谓之专家组.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操作方法如下:学生先在各自的“学习组”听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专家组”研讨.
特别注意的是,各专家组研讨的内容要因组而异:专家A组研讨较容易的内容,其他两组难度递增.当学生在专家组研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学习组当专家,为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讨论的内容.由于不同专家组讨论的内容不同,故每位学生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内容合适,还可组织学习比赛,不同专家组的学生抢答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学习组作贡献的机会.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优秀学生“统治”小组或全班的讨论的历史已不复存在.从教育的主体性理论来看,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合理张扬,其他学生的主体性更得到合理发挥,故师生、生生间极易达成理解、通融和共识.
〖=D(〗三、从实验探究设计上下工夫〖=〗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有少实验如果单从物理原理和现象上考虑,似乎已令人满意.但若仔细地分析研究学生的理解,却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反馈信息往往可以为物理实验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在课堂上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经过观察,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实验由教师进行了新的设计大都调换了视角,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复习“浮力”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物体浮沉是否一定与材料密度有关?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来,如果有的同学回答正确,展示一下,再问为什么能漂浮?这样可以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复习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对“试一试”“动动手”有一定的启发,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物理复习既是对前段复习的深化,更是对后续模考的重要铺垫.要准确把握中考走向,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讨论新的见解和好的方法,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D(〗一、从复习基础知识的实效上下工夫〖=〗
在物理复习时,我再次研读“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课标要求,领会新课程理念,从知识点上看,在中考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内容上看,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放在对概念、性质的记忆上,而是对概念、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物理的妙趣.在教学中围绕课程标准目标开展复习工作,把握知识点和考核点,做到物理复习教学时紧扣考纲,不去做偏题、怪题,以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为重点,与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加大基础知识点与技能的训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原有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综合“整化”或专项“强化”等措施,使学生形成新的物理认知结构.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物理教育意义的过程.
〖=D(〗二、从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上下工夫〖=〗
物理复习时学习容量大,知识分散,学习的学生都是熟悉的内容,许多学生听课有厌烦情绪,导致听课效率下降,进而影响物理复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中发言、提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只占少数的“学力”优的学生,偶尔也有中间的学生.“学力”低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为此我尝试了动态分组法.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模式是这样的:每4到6位学生分成一组,但可按2种形式进行分组,第1种为学习组,是按照就近原则自然分组并且要求有不同“学力”的学生.第2种为专家组,是按照“学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如把“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中等学力的分成若干B组,学习较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即按学力分成若干同质学习小组,我们谓之专家组.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操作方法如下:学生先在各自的“学习组”听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专家组”研讨.
特别注意的是,各专家组研讨的内容要因组而异:专家A组研讨较容易的内容,其他两组难度递增.当学生在专家组研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学习组当专家,为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讨论的内容.由于不同专家组讨论的内容不同,故每位学生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内容合适,还可组织学习比赛,不同专家组的学生抢答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学习组作贡献的机会.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优秀学生“统治”小组或全班的讨论的历史已不复存在.从教育的主体性理论来看,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力”低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合理张扬,其他学生的主体性更得到合理发挥,故师生、生生间极易达成理解、通融和共识.
〖=D(〗三、从实验探究设计上下工夫〖=〗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有少实验如果单从物理原理和现象上考虑,似乎已令人满意.但若仔细地分析研究学生的理解,却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反馈信息往往可以为物理实验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在课堂上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经过观察,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实验由教师进行了新的设计大都调换了视角,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复习“浮力”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在以上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物体浮沉是否一定与材料密度有关?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来,如果有的同学回答正确,展示一下,再问为什么能漂浮?这样可以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复习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对“试一试”“动动手”有一定的启发,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手脑并用、多动手、细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物理复习既是对前段复习的深化,更是对后续模考的重要铺垫.要准确把握中考走向,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讨论新的见解和好的方法,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