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风雨的洗涤,历经沧桑的磨砺,逐步成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其中,新命题作文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引领作文命题向纵深方向开掘与发展。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等几个阶段。
新命题作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检测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情况,它具有命题立足人文性,关键词语多义性,题目表述文学性,题目蕴含寓意性等特点,从而吸引了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的眼球,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1 命题立足人文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新命题作文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立足于人文性。如08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等,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让学生写身边人和事或亲历的生活,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避免假大空、套作或无病呻吟之作,充分体现了命题立足于人文性的特点。
2 关键词语多义性
新命题作文不同于传统命题作文,传统题目关键词语义单一,不能给写作者提供多元的想像空间,对作文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力度不够,如1994年的“尝试”,语义单一,考生只能围绕“尝试”做什么、“尝试”的结果与意义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空间。新命题作文也不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立意宽泛,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与严密性;而新命题作文,以提供材料和题目为主干,且题目关键词具有多义分化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多元立意,甚至有时单一的关键词,由于内涵丰富多元,也能提供多元立意的空间;如05年北京卷“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这样立意不宽泛,有利于阅卷者统一标尺;立意限制中有开放,有利于学生多元立意。再如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坎”可理解为“生活的挫折”、“心理障碍”、“已取得的成绩或达到的高度”、“某种诱惑”等等。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包括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其关键词语义多元,但材料指向限定于以“小”见大,因而不少考生只注重题目,忽视了材料,从而马失前蹄。
3 题目表述文学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语言表述富有文学性。题目本身就像一首诗、一幅画,充满立体感、形象感,给考生美的感受,能激发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调动考生写作激情,鼓动考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题目给人一种立体感,让人眼前浮动着一个人举手投足、所作所为的生动画面;08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给考生展示了一幅形象感人的画面,它触发考生联想令人感动的人或事,调动了考生的情感体验;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让人联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等。
形象生动的题目,它本身就犹如风景画,让人产生美,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4 题目蕴含寓意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蕴含深刻的含义,有的题目采用了修辞手法,具有象征性,如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的“春光”,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坎”等等,寓意深刻,有利于考查学生写作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有利于考查考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再如,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行走”蕴含现实付出行为,“消逝”蕴含付出的代价,在逐渐消逝的过程中,通过付出获得价值,这既形象,又有思辨的深度。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风化是对生命的消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如何让有价值的东西永存呢,随着时间的流驶,让这有价值的生命永放异彩呢,这是考生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这个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求考生作理性的思考。如何写好新命题作文,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注重单一的感性材料,还要注重理性认识的升华,要求考生对生活做纵深层次地思考,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新命题作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命题形式,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等几个阶段。
新命题作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检测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情况,它具有命题立足人文性,关键词语多义性,题目表述文学性,题目蕴含寓意性等特点,从而吸引了广大考生和语文教师的眼球,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1 命题立足人文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新命题作文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立足于人文性。如08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等,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让学生写身边人和事或亲历的生活,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体味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避免假大空、套作或无病呻吟之作,充分体现了命题立足于人文性的特点。
2 关键词语多义性
新命题作文不同于传统命题作文,传统题目关键词语义单一,不能给写作者提供多元的想像空间,对作文思维品质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力度不够,如1994年的“尝试”,语义单一,考生只能围绕“尝试”做什么、“尝试”的结果与意义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空间。新命题作文也不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立意宽泛,不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与严密性;而新命题作文,以提供材料和题目为主干,且题目关键词具有多义分化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多元立意,甚至有时单一的关键词,由于内涵丰富多元,也能提供多元立意的空间;如05年北京卷“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这样立意不宽泛,有利于阅卷者统一标尺;立意限制中有开放,有利于学生多元立意。再如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坎”可理解为“生活的挫折”、“心理障碍”、“已取得的成绩或达到的高度”、“某种诱惑”等等。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自然包括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其关键词语义多元,但材料指向限定于以“小”见大,因而不少考生只注重题目,忽视了材料,从而马失前蹄。
3 题目表述文学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语言表述富有文学性。题目本身就像一首诗、一幅画,充满立体感、形象感,给考生美的感受,能激发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调动考生写作激情,鼓动考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08年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题目给人一种立体感,让人眼前浮动着一个人举手投足、所作所为的生动画面;08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给考生展示了一幅形象感人的画面,它触发考生联想令人感动的人或事,调动了考生的情感体验;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让人联想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等。
形象生动的题目,它本身就犹如风景画,让人产生美,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4 题目蕴含寓意性
新命题作文的题目蕴含深刻的含义,有的题目采用了修辞手法,具有象征性,如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的“春光”,06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坎”等等,寓意深刻,有利于考查学生写作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有利于考查考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再如,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行走”蕴含现实付出行为,“消逝”蕴含付出的代价,在逐渐消逝的过程中,通过付出获得价值,这既形象,又有思辨的深度。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记忆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风化是对生命的消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如何让有价值的东西永存呢,随着时间的流驶,让这有价值的生命永放异彩呢,这是考生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这个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求考生作理性的思考。如何写好新命题作文,这要求考生不仅要注重单一的感性材料,还要注重理性认识的升华,要求考生对生活做纵深层次地思考,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新命题作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命题形式,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