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有发烫的灵魂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不会时常想起这么一个人,你們交集不算多,但彼此都有着孤独的灵魂,并在某一刻温柔共振?
  “你确定就这样碌碌一生吗?”大二那年,看着桌上的热饮渐渐冷却,面对岿然不动的阿黄,作为被辅导员委派前去奉劝他多花些心思在学业上的班长,我终于失去了最后一点春风化雨的耐心。
  很难想象眼前颓丧的人,刚进大学时曾一度是风云人物。父亲早逝,寒门逆袭,高考成绩优秀,受爱心人士资助……随着系主任声情并茂的讲述不断深入,尽管瘦弱得似乎风一吹就倒,但阿黄依旧在我们心中渐渐树立起了高大伟岸的形象。
  每所大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活在新闻镜头中的人物,只是现实故事往往剑走偏锋,被树立为我们的精神标杆的阿黄,此后的表现有着反常的平庸。每堂课,他雷打不动地坐在靠窗的座位,埋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学习成绩没有想象中拔尖,除了爱泡图书馆看些报纸杂志外,几乎不参加任何文体活动,像是课文中的神童“方仲永”,在高位落差后迅速沦为平庸之人。
  某次专业课上,民法老师忍无可忍,悄悄上前推开阿黄桌面上高高摞起的书籍,才发觉他埋着头竟然是在写小说。老师气愤地把那本密密麻麻的本子丢出窗外,嗓音尖锐:“你对得起受到的资助,以及大家对你的期望吗?”
  秘密被揭开的阿黄显得手足无措,周围同学异样的眼神,让他的脸红到了脖子根。
  大二下学期,助学金名单出炉,阿黄榜上有名,与此同时,他却被同学发现新买了一台价格昂贵的笔记本电脑。几位落选的同学,气愤地涌到辅导员办公室,强烈要求取消阿黄名不副实的助学金资格。
  自此,阿黄被彻底拉下寒门学子的励志神坛,活在大家鄙夷的窃窃私语中。我担心他是否能承受这生命之重,好在他仍旧我行我素并不为自己辩解,继续活在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中,闲暇时间继续写小说,尝试向各种期刊投稿。
  在我们为数不多的交集中,有一个通宵复习后天已熹微的清晨。我决定直接去我们系的专属教室等待上课。深冬季节,呵气成冰,微弱的光线投射到紧闭的教室大门上,走廊尽头传来钥匙的碰撞声。阿黄咬着馒头跑过来,迅速开门开灯,对让我久等一事深表歉意。
  “没关系,你每天义务管理教室,应该是我们感谢你才对。”我顿了顿,试图组织语言打破尴尬的气氛,“我知道你是靠勤工俭学的钱才买了电脑,大家的质疑,你不用太在意,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谢谢你。其实我买笔记本电脑,纯粹是为了写作更加方便。我的衣食住行,都是靠自己的稿费在支撑,助学金我早已悄悄让给了更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阿黄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脸上读不出悲喜,他微微欠了欠身体,“希望以后每一个人都能像你一样,尊重每一种人生选择。”
  毕业前夕,我参与到校报的毕业专题筹划中。指导老师准备采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将阿黄作为寒门学子列入采访计划。无需询问阿黄意见,我直接替他进行了婉拒。做回普通人汇入芸芸众生,摆脱沉重的道德枷锁,阿黄几乎努力了整个学生时期。这一点,我与他心意相通。
  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冬天,在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职业中辗转反侧的我,收到了来自阿黄的快递。盒中,装着他最新出版的文学集。他在信中说,我庆幸自己没有辜负光阴,每一天都坚定而充实。
  我逐渐明白,比之以一个新人律师的身份去赌未知的未来,岁月静好似乎是浑身伤痕的阿黄的最佳之选,道路只有是否适合没有对错之分,谁都没有权利去指摘他人的人生。
  匆匆那年,阿黄埋头岁月的沉默背影,是众人眼中永恒不变的景象,只是他身戴流言枷锁的静默灵魂,何尝不是在抵御冰冷、努力发光。
其他文献
1994年4月18日,我随李济生、徐鈐在舒乙、殿熙陪伴下到北京医院看望曹禺先生。走进病房,舒乙便告诉曹禺:“这次巴老委托他弟弟李济生把二十年代留法时编的《平等》刊物捐给了现代文学馆。这是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曹禺听后说:“这真是宝贝啊!你们要好好保存。”接着,他又说道:“巴老真厉害,他把几十年前的这些书、信、照片都保存得那么好,厉害、真厉害!”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见此,他马上解释道:“我说的厉害是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信用看作成事的根本,成事的土壤。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取信于人,守信于人”的故事。我的这位同学就这样。  十几年前,他放弃了城中優越的工作,回家创业。那几年养殖发达,饲料供不应求,便和朋友在当地一起开了家饲料加工厂。随着产量日益增加,仅靠当地货源已不能满足生产,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东北的一家农场。双方沟通后,他和朋友一起去农
鄭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是有味,尤其上联,可称警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这个真不简单,少年时读到的几个字,就咬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我们也读书,甚至还读过不少书,但可曾咬住一句两句?比如孔孟老庄,我们都读过
儿时听各种鸟声,觉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后来离开故土,在异乡听到鸟声,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原来鸟声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乡村广袤的天地有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它会感染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何况是春光中的鸟声呢。春日回老家,当双脚踏进故土,首先迎接我的是鸟声。晚上,躺在老屋的床上,侧耳静听,能听见草丛里的虫鸣和夜莺的叫声。夜深了,乡村变得无比寂静。  天蒙蒙亮的时候,屋外就传来鸟儿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将你“装配”到什么位置,你都能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用一句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
小明年近而立,已有7年职场经历。由于未婚,如今偶尔还被称为“男孩子”。这七年间,小明跳来跳去,换过七八份工作,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群众,被管理人员。不过比起职场菜鸟,他多了一些生存经验,比如进一家新公司,知道首先要摸排与自己相关人等的情况。在中国,做人永远比做事重要。  小明到新公司报到的第一周里,起码有5个同事提醒他留意真真,告诫他此人难缠。后来小明知道“真真”并非小名,也不是笔名,只是个外号。那位
我和她的对立从少女期就开始了,那时我十一二岁,已经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不允许她进我的房间打扫卫生,不允许她动我书桌上的东西,我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来自她的关爱。晚上,我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她收拾完家务,端一杯红糖水送到我房里。我冲她吼:“出去,我不喝!”她无奈地把水放在我的床头,悄悄地退了出去。  我事事和她作對,却又处处维护她。我七岁那年,有一天,她带我到奶奶家玩,伯伯正在看叔叔从部队寄来的信,
我喜欢回忆,回忆在我,是打捞幸福的别样方式。  想想,五六岁或者七八岁,不需要大人照顾了,自己又有了小小的思想,脚下像刮着风,既可以呼啦啦地到处疯跑疯玩,又没到该懂事该帮大人分担劳作的年龄。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买卖——钻沟爬崖下河,哪里刺激哪里让大人提心吊胆哪里就是小家伙们的主战场。只有在收麦时节,小家伙们才最最安静,变得异常听话。  ——温暖的麦秸,是他(她)们无法抵抗的诱惑!  在小家伙们的眼里,
乡是穷乡,村是僻壤,山是连着山,连河都少见。在湘南新民村附近的柳泉水库上面,山谷里却是泉声淙淙,十几口泥鳅池静卧在山谷里,一尾尾大小不一的泥鳅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4月下旬,在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的基地里,几名养殖技术人员正在培育临武县欧老板订的8000余万尾泥鳅种苗。“经过五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基地培育的台湾泥鳅已具备向市场大面积供应的条件。”回乡创业者陈彬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