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社会支持程度较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心理及行为问题较非留守儿童突出。本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建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通过高校学生的支教服务,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的“三位一书”社会支持网络,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66
0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为受到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们无力解决孩子的进城上学问题,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下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独自生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些孩子的需要和情感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引发很多心理为题,如焦虑、孤僻、情感冷淡、学业成绩不好,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由于不能呆在父母身边,再加上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问题主要缘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和教育疏导,导致生活环境的安全保障等功能弱化,从而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1.2学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和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都非常薄弱。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儿童都是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注,而儿童自身的自控力比较弱由于严重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仅由隔代监护人、亲戚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容易出现严重的厌学和辍学现象。
1.3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数起留守儿童溺亡事故以及留守儿童受不乏侵害的报道。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年长的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对他们照看不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性格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应对;另外,学校和家庭两个独立社会单位在安全衔接上的空白地带,也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2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源于西方学界,该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相结合,将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相互关联的网络,个体通过这个网络,获得各种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父母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成员,而母亲的支持,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外出父母支持的重要程度较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能与之经常面对面互动,严重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但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工具尚存在缺陷,对支持源的考虑欠缺;以往研究取样不足,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研究结果尚没有足够说服力;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干预系统。
2.2广西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S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特殊。s村有3000多口人,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而几年里在广东省因抢劫入狱的年轻人超过百人,被判死缓、无期徒刑的也有多人。村里的儿童几乎全部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儿童甚至都没有见过他们的在牢中服刑的父亲。s村多数儿童是隔代教育,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儿童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觉得的孤单和无助,要压抑对父母的想念;遇到困难时多数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求助临时监护人,但是经常不受重视。s村地处偏僻农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与父(母)亲生活,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基本生活需求,严重忽略儿童的心理情感需求,多数都属于“松散型”教育类型,并且很多村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应付全部责任,只要让孩子上学就行了,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S村小学90%在校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设学前班、1-5年级共六个班,现有学生250余人,仅有5个老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远达不到小学教育的标准。教师们教学方法落后,时间和精力有限,完全无法做到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缺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家庭成员的关注,学校教师又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开始习惯独自生活,变得孤僻,甚至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脆弱而没有安全感,从而引发多种问题。s村能够初中毕业青少年寥寥无几,许多孩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准备外出打工。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3.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成员热情及时的照料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留守儿童缺的正是这两点。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为关注点,从个体支持和团体支持网络两个角度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来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和构建能够化解她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和危机的资源,并能维系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运转的有效社会支持的干预方式。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残缺,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种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的社会网络。因而需要依托留守儿童生活中的这三个社会网络,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来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上分别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祖辈的监护性关爱、学校里的师生关爱、居住地的邻里关爱。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运行,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并且学校能够对留守儿童所生活的邻里社区发展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才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准确判断和提供有效支持;而留守儿童居住地的邻里乡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会更有利于为留守家庭应起到核心支持作用,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教育,还要起到社会支持补位作用,居住地邻里主要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 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试行
由于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孩子们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把读书看成浪费时间和钱财的事。s村小学留的教师资源紧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科目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教师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建设。而学校教师、家庭又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广西某高校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注重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s村小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针对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志愿者们的到来给s村小学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原先缺乏专业教师的课程得以开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投入使用。并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的问题,制定带班辅导员制度,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家庭儿童及辍学儿童重点关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啦啦操等兴趣班,并经常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心理辅导。留守的孩子们放学后不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缺乏行动目标;现在有了课余兴趣班,s村小学成效显著,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歌声、笑声与书声齐响”的农村小学新形象,留守儿童在学校收获了家庭给不了的快乐和成长。
针对s村小学多数孩子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志愿者们组织多场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庭问的距离,引起留守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让家庭成员知道:即便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应该借助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积极与小孩沟通、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形成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这三大社会网络发挥最大效力,还需要S村村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支持环境。为此,志愿者们采用下村家访、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宣讲的方式,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并做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这种原生态的以乡情道义为准则的行事方式,让全村群众都致力打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对小孩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4结论
S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工作以构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思路开展支教服务,重点在于关注s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s村小学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经过了4年的实践,原来在村子里弥漫的“读书不如打工”、“父母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无所谓”的歪风和认识偏差得以一定程度的矫正。但任何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服务模式在正式建立之前都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除了需要个体思想意识的认知外,还要政府的推动和更多社会机构的关注和拉动。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66
0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为受到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们无力解决孩子的进城上学问题,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下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独自生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些孩子的需要和情感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引发很多心理为题,如焦虑、孤僻、情感冷淡、学业成绩不好,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由于不能呆在父母身边,再加上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问题主要缘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和教育疏导,导致生活环境的安全保障等功能弱化,从而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1.2学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和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都非常薄弱。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儿童都是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注,而儿童自身的自控力比较弱由于严重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仅由隔代监护人、亲戚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容易出现严重的厌学和辍学现象。
1.3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数起留守儿童溺亡事故以及留守儿童受不乏侵害的报道。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年长的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对他们照看不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性格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应对;另外,学校和家庭两个独立社会单位在安全衔接上的空白地带,也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2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源于西方学界,该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相结合,将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相互关联的网络,个体通过这个网络,获得各种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父母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成员,而母亲的支持,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外出父母支持的重要程度较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能与之经常面对面互动,严重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但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工具尚存在缺陷,对支持源的考虑欠缺;以往研究取样不足,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研究结果尚没有足够说服力;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干预系统。
2.2广西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S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特殊。s村有3000多口人,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而几年里在广东省因抢劫入狱的年轻人超过百人,被判死缓、无期徒刑的也有多人。村里的儿童几乎全部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儿童甚至都没有见过他们的在牢中服刑的父亲。s村多数儿童是隔代教育,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儿童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觉得的孤单和无助,要压抑对父母的想念;遇到困难时多数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求助临时监护人,但是经常不受重视。s村地处偏僻农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与父(母)亲生活,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基本生活需求,严重忽略儿童的心理情感需求,多数都属于“松散型”教育类型,并且很多村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应付全部责任,只要让孩子上学就行了,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S村小学90%在校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设学前班、1-5年级共六个班,现有学生250余人,仅有5个老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远达不到小学教育的标准。教师们教学方法落后,时间和精力有限,完全无法做到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缺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家庭成员的关注,学校教师又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开始习惯独自生活,变得孤僻,甚至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脆弱而没有安全感,从而引发多种问题。s村能够初中毕业青少年寥寥无几,许多孩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准备外出打工。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3.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成员热情及时的照料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留守儿童缺的正是这两点。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为关注点,从个体支持和团体支持网络两个角度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来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和构建能够化解她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和危机的资源,并能维系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运转的有效社会支持的干预方式。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残缺,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种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的社会网络。因而需要依托留守儿童生活中的这三个社会网络,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来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上分别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祖辈的监护性关爱、学校里的师生关爱、居住地的邻里关爱。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运行,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并且学校能够对留守儿童所生活的邻里社区发展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才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准确判断和提供有效支持;而留守儿童居住地的邻里乡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会更有利于为留守家庭应起到核心支持作用,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教育,还要起到社会支持补位作用,居住地邻里主要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 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试行
由于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孩子们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把读书看成浪费时间和钱财的事。s村小学留的教师资源紧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科目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教师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建设。而学校教师、家庭又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广西某高校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注重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s村小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针对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志愿者们的到来给s村小学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原先缺乏专业教师的课程得以开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投入使用。并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的问题,制定带班辅导员制度,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家庭儿童及辍学儿童重点关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啦啦操等兴趣班,并经常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心理辅导。留守的孩子们放学后不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缺乏行动目标;现在有了课余兴趣班,s村小学成效显著,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歌声、笑声与书声齐响”的农村小学新形象,留守儿童在学校收获了家庭给不了的快乐和成长。
针对s村小学多数孩子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志愿者们组织多场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庭问的距离,引起留守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让家庭成员知道:即便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应该借助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积极与小孩沟通、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形成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这三大社会网络发挥最大效力,还需要S村村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支持环境。为此,志愿者们采用下村家访、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宣讲的方式,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并做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这种原生态的以乡情道义为准则的行事方式,让全村群众都致力打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对小孩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4结论
S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工作以构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思路开展支教服务,重点在于关注s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s村小学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经过了4年的实践,原来在村子里弥漫的“读书不如打工”、“父母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无所谓”的歪风和认识偏差得以一定程度的矫正。但任何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服务模式在正式建立之前都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除了需要个体思想意识的认知外,还要政府的推动和更多社会机构的关注和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