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enguo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留守儿童获得父母社会支持程度较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心理及行为问题较非留守儿童突出。本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建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路径:通过高校学生的支教服务,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的“三位一书”社会支持网络,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66
  0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因为受到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们无力解决孩子的进城上学问题,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乡下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儿童甚至独自生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这些孩子的需要和情感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引发很多心理为题,如焦虑、孤僻、情感冷淡、学业成绩不好,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由于不能呆在父母身边,再加上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问题主要缘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和教育疏导,导致生活环境的安全保障等功能弱化,从而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1.2学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和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都非常薄弱。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儿童都是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注,而儿童自身的自控力比较弱由于严重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仅由隔代监护人、亲戚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容易出现严重的厌学和辍学现象。
  1.3安全问题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数起留守儿童溺亡事故以及留守儿童受不乏侵害的报道。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后,年长的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对他们照看不周;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性格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应对;另外,学校和家庭两个独立社会单位在安全衔接上的空白地带,也导致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2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源于西方学界,该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相结合,将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相互关联的网络,个体通过这个网络,获得各种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父母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成员,而母亲的支持,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外出父母支持的重要程度较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能与之经常面对面互动,严重影响了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但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工具尚存在缺陷,对支持源的考虑欠缺;以往研究取样不足,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分层抽样,研究结果尚没有足够说服力;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干预系统。
  2.2广西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S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特殊。s村有3000多口人,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而几年里在广东省因抢劫入狱的年轻人超过百人,被判死缓、无期徒刑的也有多人。村里的儿童几乎全部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儿童甚至都没有见过他们的在牢中服刑的父亲。s村多数儿童是隔代教育,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儿童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觉得的孤单和无助,要压抑对父母的想念;遇到困难时多数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求助临时监护人,但是经常不受重视。s村地处偏僻农村,村民受教育水平低,不管是隔代教育还是与父(母)亲生活,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仅限于基本生活需求,严重忽略儿童的心理情感需求,多数都属于“松散型”教育类型,并且很多村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应付全部责任,只要让孩子上学就行了,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S村小学90%在校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设学前班、1-5年级共六个班,现有学生250余人,仅有5个老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远达不到小学教育的标准。教师们教学方法落后,时间和精力有限,完全无法做到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缺少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家庭成员的关注,学校教师又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开始习惯独自生活,变得孤僻,甚至开始逃避问题,变得更脆弱而没有安全感,从而引发多种问题。s村能够初中毕业青少年寥寥无几,许多孩子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准备外出打工。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3.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成员热情及时的照料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留守儿童缺的正是这两点。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为关注点,从个体支持和团体支持网络两个角度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来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留守儿童发现和构建能够化解她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和危机的资源,并能维系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运转的有效社会支持的干预方式。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亲子关系残缺,留守儿童的心理落差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这种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的社会网络。因而需要依托留守儿童生活中的这三个社会网络,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来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上分别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祖辈的监护性关爱、学校里的师生关爱、居住地的邻里关爱。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运行,需要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并且学校能够对留守儿童所生活的邻里社区发展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才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准确判断和提供有效支持;而留守儿童居住地的邻里乡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会更有利于为留守家庭应起到核心支持作用,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教育,还要起到社会支持补位作用,居住地邻里主要任务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 s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的试行
  由于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孩子们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把读书看成浪费时间和钱财的事。s村小学留的教师资源紧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有的科目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开设。教师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建设。而学校教师、家庭又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广西某高校积极履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注重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在s村小学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针对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志愿者们的到来给s村小学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原先缺乏专业教师的课程得以开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投入使用。并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的问题,制定带班辅导员制度,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特殊家庭儿童及辍学儿童重点关注。除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外,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啦啦操等兴趣班,并经常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心理辅导。留守的孩子们放学后不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回家和父母在一起,缺乏行动目标;现在有了课余兴趣班,s村小学成效显著,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歌声、笑声与书声齐响”的农村小学新形象,留守儿童在学校收获了家庭给不了的快乐和成长。
  针对s村小学多数孩子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志愿者们组织多场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庭问的距离,引起留守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让家庭成员知道:即便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应该借助于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积极与小孩沟通、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要形成家庭、学校以及居住地这三大社会网络发挥最大效力,还需要S村村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社会支持环境。为此,志愿者们采用下村家访、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宣讲的方式,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并做思想引导工作,激发这种原生态的以乡情道义为准则的行事方式,让全村群众都致力打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对小孩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4结论
  S学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工作以构建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思路开展支教服务,重点在于关注s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s村小学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经过了4年的实践,原来在村子里弥漫的“读书不如打工”、“父母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无所谓”的歪风和认识偏差得以一定程度的矫正。但任何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服务模式在正式建立之前都必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除了需要个体思想意识的认知外,还要政府的推动和更多社会机构的关注和拉动。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辅导员老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事务工作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新入职辅导员老师,其职前专业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值得探讨。本文采用高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新入职不同职前专业的辅导员老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比大学新入职的辅导员老师自我效能感现状与其职前专业特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寄予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 职业自我效能感 高校辅导员 职前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语料库中对与“吃”有关的三个动作“尝、嚼、吞”和“taste,chew,swallow”进行频率统计,并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中英异同。研究表明英汉关于“吃”的隐喻意义相似也有不同。  关键词 语料库 概念隐喻 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16  0引言  本文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r
期刊
摘要 为了更好做好新疆建设兵团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性,本研究针对石河子大学理学院承办的“国培”——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兵团初中地理参培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探究,通过对2015年的参培教师进行了效果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加强培训实效的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实效性 国培 新疆建设兵团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抽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新疆的24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现有服务体系存在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时代学院图书馆的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 信息社会 网络调查 高职院校 图书馆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83  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正处于传统
期刊
摘要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舆论主阵地、确保主流价值观有效传播的主渠道,其价值功能不可小觑。本研究基于“微时代”情境的思考,全面系统解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科学化利用和发挥“微时代”情境下的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来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优化决策。  关键词 微时代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诞生的全新媒介形式,兼具便捷性与实用性特点。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自媒体出现,将新媒体利用与研究推向高潮。但是,重新审视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明确新媒体使用者与受众之间的“数据错觉”,对于更好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 核心价值观 学生 数据错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期刊
摘 要 高阶能力是21世纪我国产业调整升级后的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本文比较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尤其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课程重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注重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构建过程。  关键词 高阶能力 高职教育 课程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
期刊
摘要 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目前很多文献论述高职数学教学要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必要性,但都没提出一个具体融合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本论文以自动化控制类专业为例,论述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实践体系、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合适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必要性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数学 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小城市私家车以井喷的势头增长。私家车快速增加的数量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对住宅小区车位供给能力提出了考验。本文以襄阳市区为例,实地走访43个小区,回收有效问卷194份,调研襄阳市区住宅小区停车现状,对襄阳市住宅小区停车供求矛盾及居民感受做出分析,对老旧小区及新建小区缓解停车难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住宅小区 停车 费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传统人文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价值观教育的不尽完善。根据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的精神和要求,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将我国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与当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适切性。  1 高职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成因以及本文的主要思路。  高等职业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