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将从认真备课与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注重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与"善待"学生的提问及回答等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必要性 有效性 正确方法
正 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的基本手段。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与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问题的提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提问能问旧启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提问能诱导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例如,在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尽管教师一再向学生说明,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北宋当作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疑惑不解。因此,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中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而没有说它统一了全国?”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探求答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学生发现当时与北宋并列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比教师生硬地灌输要有效得多。
3.提问能比较辨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的开端。在历史学习中,相似的历史概念比比皆是,学生难于区别,往往张冠李戴。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就历史教学而言,在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在时空上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二、课堂提问的正确方法
1.在讲授新课时精心设问,引人入“戏”
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由疑到思,尽快入“戏”。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戊戌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以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用鲜血唤醒了国人,开启了以后思想解放的闸门,这该如何理解?”“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前边已学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正问反问中添加悬念,加深学生理解
正问即深入浅出地就相关历史知识发问。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必要的疑问,如关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可发问:“孙中山为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反问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发问,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正话反说,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不仅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4.在循序渐进中层层设问,巧设问题坡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5.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事件和观点等,既比较枯燥又属重要知识。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化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美国扩张史,若单纯按课本陈述语言讲授,无疑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在关于星条变化的讲授中,学生自然掌握了美国版图的形成史。
6.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顺应学生个体的实际状况。因此,问题的难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而问题过易,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因此设置问题难度是个技巧,这个技巧应该把握住所出问题必需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回答,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难度认识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提问时有的放矢,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本人根据能力不同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识记型、理解型和运用型。识记型的学生是指对书本知识只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水平的学生。理解型的学生是指能比较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但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运用型的学生是指不但能比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比较好的运用知识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层次设置与其相适应的问题,使提问的效果最优化。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不恰当的课堂提问却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一定“问”出效率,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必要性 有效性 正确方法
正 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的基本手段。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与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问题的提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提问能问旧启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提问能诱导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例如,在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尽管教师一再向学生说明,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北宋当作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王朝,作答时屡犯错误,疑惑不解。因此,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中只提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而没有说它统一了全国?”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探求答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学生发现当时与北宋并列的还有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所以,北宋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比教师生硬地灌输要有效得多。
3.提问能比较辨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的开端。在历史学习中,相似的历史概念比比皆是,学生难于区别,往往张冠李戴。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就历史教学而言,在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在时空上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二、课堂提问的正确方法
1.在讲授新课时精心设问,引人入“戏”
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授课伊始,或创设疑境,或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由疑到思,尽快入“戏”。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戊戌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以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用鲜血唤醒了国人,开启了以后思想解放的闸门,这该如何理解?”“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前边已学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正问反问中添加悬念,加深学生理解
正问即深入浅出地就相关历史知识发问。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必要的疑问,如关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可发问:“孙中山为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反问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发问,逆其道而行之,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正话反说,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不仅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有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4.在循序渐进中层层设问,巧设问题坡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5.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数字、地点、事件和观点等,既比较枯燥又属重要知识。教师应在此设疑,深化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美国扩张史,若单纯按课本陈述语言讲授,无疑味同嚼蜡。但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在关于星条变化的讲授中,学生自然掌握了美国版图的形成史。
6.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顺应学生个体的实际状况。因此,问题的难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而问题过易,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因此设置问题难度是个技巧,这个技巧应该把握住所出问题必需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回答,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难度认识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提问时有的放矢,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本人根据能力不同把学生分成了三个层次:识记型、理解型和运用型。识记型的学生是指对书本知识只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一水平的学生。理解型的学生是指能比较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但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运用型的学生是指不但能比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比较好的运用知识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层次设置与其相适应的问题,使提问的效果最优化。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不恰当的课堂提问却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一定“问”出效率,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