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满堂问,而要重视主问的预设,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那么,如何才能巧妙预设主问,真正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
一、依据文题预设主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依据文题来预设主问题,往往能抓住教学的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谁“智取”?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智”?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既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小说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故事叙述方法,又能学习到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妙之处。这真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堂也不枝不蔓,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能调动起来。
再如《那树》一课,读完课文我们就可以直接问: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过去怎样?现在又怎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围绕这个主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他们对课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语言特色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的。
二、依据文眼预设主问
文眼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之处,或是文章水到渠成之处,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抓住文眼来预设主问,也是很常见的办法。
如《社戏》一文,文眼是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果能抓住这句话设问:作者结尾这样写,是因为那夜的豆真的好吗?那夜的戏真的精彩吗?这一问能使学生的思想激起千层浪来,他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去好好地读课文,会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表达甚至争论,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了。
与此很类似的还有《春酒》一文,文眼也是结尾“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若能紧扣这句设问:作者完全是按照当年母亲的方法制作的八宝酒,为什么说“不是道地家乡味”?联系全文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的思想感情、精巧的构思、典雅隽永的语言等都能被主问总领起来了。
当然,文眼句并不一定在文章的结尾。如《杨修之死》,可以问:杨修是怎么死的?学生都能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即“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也是文眼。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才”字设问:杨修有才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即会认真去读课文,认真琢磨推敲,围绕“有才”和“没才”去思考辩论,进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三、依据写作需要预设主问
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文。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突破不了的瓶颈,而有的课文其实就能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或灵感。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来预设主问,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大多不止一次地写过表达亲情或父爱母爱的文章,但很多写得不动人,缺乏感染力。这个时候教学《背影》一课,教师先动情地示范朗读,读后设问:想必大家刚才都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本文表现的主题其实很明确,就是父爱,类似的文章我们也写过,可以前我们写的却大多不那么感人,更无法与朱自清写的相比了。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如此动人的呢?整堂课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就能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父亲的亲子之爱,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本身很真挚感人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家庭琐事,细致地刻画细节,层层铺垫烘托,精当的议论抒情,以及准确的副词运用等,都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不仅使他们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更能在写作上获得一次名家的示范指点。
再如,学生初学说明文,对于如何写简单的说明文很不清楚。这时教学《苏州园林》一课,也可以依据写作需要来预设主问:苏州有很多园林,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一篇短文就给我们介绍清楚苏州园林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具体清晰地学到写说明文的几个要点:要周密观察或调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具体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按照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内容表达的需要,说明文中也可融入记叙、描写等其他方式等等。
当然,课堂主问预设的方法很多,而且预设也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应变、调整。只要教师能不断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就能预设出精彩的主問题来。
一、依据文题预设主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依据文题来预设主问题,往往能抓住教学的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谁“智取”?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智”?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既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小说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故事叙述方法,又能学习到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妙之处。这真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堂也不枝不蔓,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能调动起来。
再如《那树》一课,读完课文我们就可以直接问: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过去怎样?现在又怎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围绕这个主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他们对课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语言特色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的。
二、依据文眼预设主问
文眼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之处,或是文章水到渠成之处,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抓住文眼来预设主问,也是很常见的办法。
如《社戏》一文,文眼是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果能抓住这句话设问:作者结尾这样写,是因为那夜的豆真的好吗?那夜的戏真的精彩吗?这一问能使学生的思想激起千层浪来,他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去好好地读课文,会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表达甚至争论,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了。
与此很类似的还有《春酒》一文,文眼也是结尾“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若能紧扣这句设问:作者完全是按照当年母亲的方法制作的八宝酒,为什么说“不是道地家乡味”?联系全文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的思想感情、精巧的构思、典雅隽永的语言等都能被主问总领起来了。
当然,文眼句并不一定在文章的结尾。如《杨修之死》,可以问:杨修是怎么死的?学生都能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即“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也是文眼。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才”字设问:杨修有才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即会认真去读课文,认真琢磨推敲,围绕“有才”和“没才”去思考辩论,进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三、依据写作需要预设主问
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文。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突破不了的瓶颈,而有的课文其实就能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或灵感。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来预设主问,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大多不止一次地写过表达亲情或父爱母爱的文章,但很多写得不动人,缺乏感染力。这个时候教学《背影》一课,教师先动情地示范朗读,读后设问:想必大家刚才都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本文表现的主题其实很明确,就是父爱,类似的文章我们也写过,可以前我们写的却大多不那么感人,更无法与朱自清写的相比了。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如此动人的呢?整堂课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就能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父亲的亲子之爱,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本身很真挚感人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家庭琐事,细致地刻画细节,层层铺垫烘托,精当的议论抒情,以及准确的副词运用等,都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不仅使他们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更能在写作上获得一次名家的示范指点。
再如,学生初学说明文,对于如何写简单的说明文很不清楚。这时教学《苏州园林》一课,也可以依据写作需要来预设主问:苏州有很多园林,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一篇短文就给我们介绍清楚苏州园林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具体清晰地学到写说明文的几个要点:要周密观察或调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具体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按照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内容表达的需要,说明文中也可融入记叙、描写等其他方式等等。
当然,课堂主问预设的方法很多,而且预设也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应变、调整。只要教师能不断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就能预设出精彩的主問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