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问预设三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QING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满堂问,而要重视主问的预设,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那么,如何才能巧妙预设主问,真正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
  一、依据文题预设主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依据文题来预设主问题,往往能抓住教学的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谁“智取”?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智”?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既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小说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故事叙述方法,又能学习到作者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精妙之处。这真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堂也不枝不蔓,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能调动起来。
  再如《那树》一课,读完课文我们就可以直接问: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过去怎样?现在又怎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围绕这个主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他们对课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语言特色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的。
  二、依据文眼预设主问
  文眼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之处,或是文章水到渠成之处,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处。抓住文眼来预设主问,也是很常见的办法。
  如《社戏》一文,文眼是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如果能抓住这句话设问:作者结尾这样写,是因为那夜的豆真的好吗?那夜的戏真的精彩吗?这一问能使学生的思想激起千层浪来,他们会带着这个问题去好好地读课文,会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表达甚至争论,那么他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了。
  与此很类似的还有《春酒》一文,文眼也是结尾“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若能紧扣这句设问:作者完全是按照当年母亲的方法制作的八宝酒,为什么说“不是道地家乡味”?联系全文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的思想感情、精巧的构思、典雅隽永的语言等都能被主问总领起来了。
  当然,文眼句并不一定在文章的结尾。如《杨修之死》,可以问:杨修是怎么死的?学生都能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即“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也是文眼。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才”字设问:杨修有才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即会认真去读课文,认真琢磨推敲,围绕“有才”和“没才”去思考辩论,进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三、依据写作需要预设主问
  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文。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突破不了的瓶颈,而有的课文其实就能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或灵感。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来预设主问,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大多不止一次地写过表达亲情或父爱母爱的文章,但很多写得不动人,缺乏感染力。这个时候教学《背影》一课,教师先动情地示范朗读,读后设问:想必大家刚才都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本文表现的主题其实很明确,就是父爱,类似的文章我们也写过,可以前我们写的却大多不那么感人,更无法与朱自清写的相比了。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如此动人的呢?整堂课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就能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父亲的亲子之爱,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本身很真挚感人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家庭琐事,细致地刻画细节,层层铺垫烘托,精当的议论抒情,以及准确的副词运用等,都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不仅使他们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更能在写作上获得一次名家的示范指点。
  再如,学生初学说明文,对于如何写简单的说明文很不清楚。这时教学《苏州园林》一课,也可以依据写作需要来预设主问:苏州有很多园林,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一篇短文就给我们介绍清楚苏州园林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具体清晰地学到写说明文的几个要点:要周密观察或调查,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具体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按照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内容表达的需要,说明文中也可融入记叙、描写等其他方式等等。
  当然,课堂主问预设的方法很多,而且预设也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应变、调整。只要教师能不断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就能预设出精彩的主問题来。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是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教案并加以运行,这个过程具有预测性和假设性。而生成则是灵动的,是学生随着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思想碰撞,它往往会突破教师事先的预设,奇峰突起,波澜跌宕,致使教学流程发生新的转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学存在形式与内容脱节,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知识唯上而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忽略了学生的语感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语文课堂有效性是否落到实处已经引起不少专家的关注与思考。  王尚文先生指出
期刊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期刊
释言、析文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唯其将诸如《寡人之于国也》之类的文言文的“言”与“文”释、析到一定程度,才能明白此篇文言文的意旨,才能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才能收获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而“释言析文”这一过程,往往为高中学子所惧怕,有时甚至将其当作一种负担或麻烦。  为了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活其青春好学的情思,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每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或某方面的行文技巧,创作出一两副对联来展示给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堂需要,适当引入一些课外资料,形成相对集中的“信息源”,这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发展阅读能力,促进语文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之中的课外资料引入,更好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高效性,就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课例来探讨引入课外资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一、资料引入为课内精读服务  在文本细读的
期刊
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周末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简单、机械的操练。《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我们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周末在家的时间,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社会实践
期刊
当今教育强调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感受、探究、想象、创新等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标》指出的搜
期刊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越是伟大的小说,它可以展开和阐释的空间就越大。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它提供的信息量非常丰富,而且这些信息结构复杂,含义丰富,展开空间很大。因此,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对《红楼梦》的人物思想、艺术的理解,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所谈《红楼梦》的人物,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可能很多朋友自己也读了《红楼梦》,他的想法也和我不一样,这很正常,因
期刊
语文教育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将学生的潜力发展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思考,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教学活动是否调动了他们所有的感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注重理性分析,而忽视学生自身的直觉体验和创造性。其实,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构建的有效途径,就是体验。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按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的说法,它
期刊
在过去的时代,儒家所谓“五经”被尊奉到吓人的地步。对于这些典籍,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次第。一种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另一种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前一种排列方法盛行于西汉以前,一般被认为是“今文”经学家的意见;后一种方法出现于西汉后期,一般被认为是“古文”经学家的意见。在这里,后一种排列次序看起来似乎更合理些,因为它是根据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