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灵活务实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是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形成教案并加以运行,这个过程具有预测性和假设性。而生成则是灵动的,是学生随着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思想碰撞,它往往会突破教师事先的预设,奇峰突起,波澜跌宕,致使教学流程发生新的转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时常出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如今开放性的初中语文课堂越来越多样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时或出现。
  (一)预设的误区
  1.预设未能以生为本,贴近教材
  如果在预设教学时与教材资源脱离,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偏差,那就会走进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不能对应的误区。
  一位老师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顽强,渗透生命意识,先让学生诵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然后教师放映PPT,讲解重新塑造生命的意义,讲解了海伦的身世,进而再组织讨论海伦的感情变化,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议与交流。
  这种预设违背了《生命 生命》一课的课标导向,完全偏离了主题,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脱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的学习过程,将语文课上成了社会课和历史课,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充塞课堂,以教师的介绍取代了学生的学习。
  2.预设时未给生成留下余地
  一位教师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故乡》时围绕“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板块,通堂讲解,因为没有给学生“留白”,也就根本不能形成多向交流与互动。
  3.预设教学过程缺乏灵动性
  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过程设计,许多教师时常如此设计:①导入古代诗歌五首,读课本上的导语。②对第一首诗《观沧海》作者曹操的生平情况进行介绍。包括生卒年份、朝代、称谓、曾经的著作等等。③接着介绍《观沧海》诗歌创作背景: 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碣石观沧海时候的感悟。④初读诗词,解析诗句,让学生做好笔记。⑤进行总结,再次朗读诗词。
  此种刻板没有新意的预设沿袭的是通用模式,各年段的诗词教学都可照搬,了无生趣。
  4.单一的预设教学无法带动语文课堂学习气氛
  文学作品阅读课中常见的教学程序是:①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②教师根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对应的段落和句子位置;③教师针对阅读选择题讲解选择技巧,通常都是最长的那个选项被选中;④针对发挥性问题,教师则很少过多解说和引导,一带而过。
  纯粹是为了答题而阅读,做题方式也是对篇找答案,完全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阅读理解题的答案也总是固定答案,学生没有展开思维的空间,略有偏差的答案和充满新意的答案往往被否决。
  (二)生成的误区
  1.片面强调生成忽视预设
  部分课堂一味追求所谓的动态生成,片面强调生成的教学效果,肆意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却忽视了预设和引导作用。
  如《紫藤萝瀑布》这课,有的老师授课没有进行有效预设,学生一开课就询问老师:“紫藤萝瀑布在哪儿?”教师无法解答,学生们的思维更为活跃,“老师,紫藤萝花儿既然那么美,为什么作者还加快脚步不驻足观赏?”一连串即兴生成的问题,让教师始料不及,学生充满问题却得不到解答,更无法自行理清作者从遗憾—焦虑、悲痛—惊奇—宁静和喜悦—兴奋、感悟—振作、前进的感情脉络。
  2.刻意生成,牵强附会
  有的课堂对学生的问题丝毫不加以适当的提点和正确的引导,只让学生自行展开散漫的谈论。
  如学《看云识天气》时,很多学生从云的形状和色彩方面探讨,而后联系网上看到的云朵开始交流起来,一堂课下来,大家谈得兴致勃勃却完全和识别天气无关,背离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3.粉饰下的生成过于做作
  如《钱塘湖春行》公开课上,教师煞费苦心设计了《钱塘江春天》的PPT,并配上音乐,一句古诗对应两个PPT图片,眼花缭乱的图片让学生顾不上看诗句,更无暇听老师讲解诗句内涵,思维完全被多媒体左右,完全不理解白居易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而为了尽快促成教学目标,忽视预设提倡动态生成;或而将生成教学当作教学追求,偏离了教学文本,一味促成“自主”,失去了教学探究的核心指导意义,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或而关注课堂预设,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呆板的预设诱使学生没精打采,教学缺乏灵动性,循规蹈矩,呆板沉滞,课堂了无生趣。
  二、预设与生成不可偏废,必须二者并重
  要处理好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之间关系,需要辨析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特性与相互作用,不在课堂教学中倾向其中一方,务实地行走在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之间,促进二者的平衡。
  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初中语文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根本,构建预设的蓝图,承载生成教学的实效,消解二者矛盾,形成统一协调、双面共融的教育特色。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性格特点,总会促使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突然生成,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时变化课堂预设内容,或进行顺序的调整,或临时穿插问题的讲解,跟随学生的学习思路创新教学,激发课堂精彩生成。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常常会突破课堂文本的框架局限,对文本之外的知识产生好奇。当学生超越了课堂预设,老师就应当将课堂内容适度拓展,以促成学生的生成,建立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因此,我时常思忖教学内容带给课堂设计的局限,十分在意教学任务和重点对教学精彩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就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完备的预设是保障,教材内外知识的参借是实现生成的导航。课堂教学预设是生成的实践基础,教学生成是教学预设的创新过程,只有将静态的教学预设和动态的生成融合在一起,才能创设课堂多元化的有益教学方式,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实践逐步完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有效融合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在消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特点,把握语文课文的精髓,促使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一)精细解读,有效融合
  1.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师要通过周密的解读,细致入微地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信息点,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以生为本,探究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
  2.树立正确的认知,教师需要明确自我的特长与不足,经常提醒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放低身段,随时吸纳学生的真知灼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脾气爱好、知识层次、思维理念以及学习态度,分层、分类、分级、分段、分点实行因材施教。
  (二)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分类分别教学,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解教学目标,划分教学难易度,力求课堂教学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比如我校王芳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首先设立疑问,让学生从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作者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而后提问:1.谁可以演绎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哑剧?表演要贴近父亲的行为特点。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候的背影时用了什么描写方式,这种构思方式和写作方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父亲的背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情此景?你觉得这样的描述可信吗?感人吗?提前引入学习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背影”四处描写的探究心理,紧扣人物言行和环境氛围来理解人物性格,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中心: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随着提问的逐步深入,激发了学生研读课文的热情,拓宽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预设的效果。
  (三)激活思维,开放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随着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多样化。多样化的课堂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多样化,教师课堂预设的问题越开放,学生的主观能动学习兴趣越强,思维拓展的空间就越大,看问题的角度会越多,获得的结论也就越加丰富。
  比如我校叶建京老师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对“克隆人”怎么看?假设有一个克隆的自己,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有的同学认为以现在的科技“克隆人”还实现不了,假设有这样一个人就可以代替自己来学校上课。有的同学认为“克隆人”或许在发达国家就已经悄然存在了,如果有这样一个自己,就不用天天照镜子了。面对学生跳跃的思维,教师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追问:那么大家知道的现如今克隆技术获得的成果有哪些?很多学生抢答“绵羊多利”。这让教师看到学生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进而继续追问:那么谁知道在克隆绵羊之前,科学家最早研究的克隆动物是什么?同学们默不做声了,教师适时导入课文内容,师生互动,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
  四、务实教学,让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要务实地行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教师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缝补起语文课堂的华美,收获课堂教学的殷实。
  (一)借助教材内外知识以完备预设
  我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之前,反复聆听了其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查阅了大量贝多芬创作该曲子的背景资料,将这些资料和乐曲片段视频做成了PPT,规划好了课堂讲解的层序,展开了教学。
  一开课就播放PPT中的钢琴曲,在播放中穿插图片引导学生思维。一曲毕,学生们开始探讨起来,有的人觉得很振奋,有的人觉得曲子很酣畅,更有的学生直接告诉我:“老师,贝多芬心情很复杂,他看不透自己未来的命运会怎样!”这个新奇的想法让我很诧异,继而鼓励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的热情高涨,纷纷效仿这个同学交流起来,进而开始关注贝多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创作《命运交响曲》。
  我继续播放“火一样蓬勃的头发,从未曾梳理过似的,他有深邃的略带灰色的眼睛,眼神凝重,他的鼻子笨重,嘴总是紧闭”这段文字,并即兴挥舞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张贝多芬的素描。
  学生们一会儿看课件,一会儿看课本,一会儿赞赏我的绘画技巧,一会儿争论我画得像不像……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有文本情感的意境营造,又有开合有致的引导转换,既有语言和线条的对应诠释,又有文本内容的印证解读和师生对话的和谐自然,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
  (二)灵活调整预设,激发精彩生成
  “生成”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建构,是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产生的一个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课堂往往存在两种生成状况,一种是在教师课前预设范围内的生成,一种是突发性的生成。前者早就根植在教师的头脑中,当遇到这样的课堂生成时就会呼之而出,自然达成。而另一种则是偶然的,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学生好问求知引发的生成。生成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根据突发性生成随时转变教学策略的推动者,将“生成”的问题逐个解决,满足学生对问题答案的诉求,灵活地把握课堂节奏,重新设立生成对象,促成精彩生成结果,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高效课堂。
  上《王几何》这篇课文时,我按教学流程,讲解了人物特征,让学生感知这位老师的突出形象。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同学突然发问:“老师,课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
  “老师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提问得很好,那咱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和倒数第二段,看看能发现什么关联吗?”我开始引导大家和我一起分析问题,查找答案。
  “老师,我觉得没用!这段都多余了,上面那段已经可以做结尾了!”一个同学这样说。
  “不对,我觉得是更加升华一下,强调了老师和作者的关系!”另外一个同学的意见。
  班里分成了两派,开始了辩论。我示意学生们安静,而后说:“大家再通读一下文本。读两次,一次就读到倒数第二段,一次读到结尾,对比看看,最后一段不加是否合适。”
  就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时候,我的大脑在急速运转,终于顿悟出我的观点:“倒数第二段终于揭示了王几何的真实姓名,而最后一段是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王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作者父亲的朋友毛根儿。这是一种补叙的叙述方式,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们顿时明白了最后一段的作用。我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懂得了文本细读的好处,顺利解决了问题,促成了有效生成性课堂。
  课堂生成的价值所在就是弹性地、智慧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生成具有教学成效和生命力的课堂。
  巧妙地平衡预设与生成,让二者和谐共生、相映成辉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更是作为语文老师要长期探索的不尽话题。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务实地进行课堂实践,不拘泥课前预设而忽视生成,也不只图生成而不精心预设,而是踏实围绕教学内容,智慧应对课堂生成,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这是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关系的根本办法。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一定写作任务的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强调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头戏,是听、说、读、写四大件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项,其综合了听、读两种学习行为(写作为信息的输出需要听和读两种信息输入作为基础),又与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均为信息的输出,但写更注重书面语文的运用)。作文教学难,难就难在学生怕写,而学生怕写与教师指导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一期、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融合教育成为各类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体。本文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校本化融合教学模式,并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从创设支持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促进特殊儿童融入课堂;提供支持性教学策略,帮助特殊儿童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保障学科融合教育质量三个方面着手,使融合教育真正落地,让特殊学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并最终融入社
期刊
一、课堂启发  师:同学们,《张衡传》这篇课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是难度比较大,原因之一就是较多地使用了官职变迁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概括了张衡一生的官场变化脉络,也表现了他的为人品质和情操。  师:在我国现代官场上,显示职务变化方面的词语十分简单,无非是任命、免职、调离、辞职等,但是在古代,这种词语非常丰富,仅就本文就达17个之多。这是因为古代官场职务的变化要比现在复杂得多,用词自然也就丰富很多。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如是写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可是,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弱化甚至无视这一教学内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一旦走上讲台,甚至无法自如地介绍自己。语言交际能力的薄弱也是我们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最大的差异。  这样的现状让人心痛。如何缩小这一差异,提升农村
期刊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们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解读,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
期刊
秋千,古代多写作“鞦韆”,既是名词,即一种大型玩具、运动器械;也是动词,指戏秋千活动。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隋杜公赡为《荆楚岁时记》“秋千”作注曰:“《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鞒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期刊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可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无论词语、句式、段落、事件、情感,还是意义、修辞、文法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唠叨”的特征,初读不免有重复、废话之感。但细细咀嚼、品味,“唠叨”深处却有珍奇。作者在寫人叙事中表达真挚情感,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此种“唠叨”是有用的“唠叨”。因此,
期刊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积累知识,或深化思考,或拓展应用,或探究发现,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以作业训练为载体。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练习,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作业练习的多层次多样化设计,在积累中传承,在鉴赏中汲取,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内化,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  具体说来
期刊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描述: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可见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是阅读现代文的重要能力。所谓信息,就是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概念知识、思想及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它可以是概括句、过渡句,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等等。这类题型在近几年中考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类题看似容易,因此好多同学并不当作重点来复习,而且疏于归纳梳理和思考,因此屡屡失分
期刊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就是一篇此类主题的散文。在俯首间,作者写尽与荷塘的“神会”,也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有了“神会”。  文中的荷塘历经二十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对岸“日式的木质建筑”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取代的变迁,仍在城市喧嚣的步步紧逼中卓然傲立,幽幽弥散缕缕清香。  作者采取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了荷叶荷花的静谧之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