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言、析文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唯其将诸如《寡人之于国也》之类的文言文的“言”与“文”释、析到一定程度,才能明白此篇文言文的意旨,才能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才能收获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而“释言析文”这一过程,往往为高中学子所惧怕,有时甚至将其当作一种负担或麻烦。
为了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活其青春好学的情思,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每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或某方面的行文技巧,创作出一两副对联来展示给学生,以之引导其比较愉快地进入文本,诵读之,释析之,明文旨,悟意道。
篇目:《寡人之于国也》(以下简称《寡》文,高中语文必修3第46页)
对联:惠王问治,尽心尽力民不加多,魏梁疆域无拓展;孟子答疑,扶牧扶农养生丧死,天下人心必顺归。横批:鞭辟入里
创意:以上下联的“问治”“答疑”揭示《寡》文记述对话展开文思文理的特点,启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诵读的前提,在释言析文中注意抓住对话中的玄机明旨悟道。以上联中的“尽心尽力民不加多”展示梁惠王治国的纠结,引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再以“扶牧扶农养生丧死”概括孟子智答的具体内容,点拨学生关注孟子谈论治国之道的根本所在,进而了解孟子以“仁政”治国的民本思想。以上联末的“无拓展”展示惠王自感治国不力的尴尬及其急切心态,暗示学生梁惠王只不过是一平庸之王而已,其思想境界与凡夫俗子并无区别;再以下联尾“必归心”揭示孟子以民为本,行仁政而后天下大治的民本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所言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树之以桑”等句的含义。
品味性导读:
1.教者以有力度的语调诵读《寡》文1—4小节,突出梁惠王对于自己治国虽自感“尽心”之极,但却遭遇“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尴尬以及纠结、疑惑,以及孟子“王好战,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的睿智与巧妙释疑,进而在诵读中使学生明白惠王乃是一好战之徒,是以战屈民的暴君,而孟子是以仁政治国、以民为国之根本的儒者,两相对比,知恶知善,知丑知美。
2.要求学生诵读《寡》文第5自然段,读出孟子那阐说论述的真挚之情与不容置疑的哲理来,读出孟子以仁政治国,以民为贵的思想来,读出唯其“不违”“不入”“以时”“养生丧死”别无他路的气势来,进而彰显出“王道之始”的举措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来;然后要求学生从原文中摘录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下联“扶牧扶农养生丧死”所述的治国之道,并用自己的语言赏析其中之一种治国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或生活经历佐证之,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教者诵读并赏析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一些词句,然后要求学生对此段中的“树之以桑”“可以衣帛”“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词句释其“言”,析其文,小结孟子在此部分中向梁惠王展望的治国之道和天下大治的幸福场景,以及其阐述的“七十者”“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毋庸置疑的治国安邦之道;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小节,在释言析文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感悟孟子文章说理的严密性,阐述的雄辩性,以及前因后果不可否认的设喻技巧。
4.师生讨论课文最末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词句释其言、释其文,把握此段从反面阐述“民不加多”的原因,理解作者批评治国者荒淫无度、不知悯民,寻找借口推卸责任的罪过,将统治者治国不力的原因暴露无遗,使梁惠王所谓治国“尽心”而“民不加多”的纠结成为无稽之谈。
5.分角色诵读全文,注意叙述语、论说语诵读的不同音调,以及惠王向孟子质疑的刁钻语气,孟子答辩的机智、雄辩语气,进一步理解此篇所彰显的仁政思想及其治国措施。
高考链接:
1.在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寻找到以《孟子》中的某片段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独立阅读,以“释言析文”为抓手赏析自己能理解的词句,贯串文意;就文中的道理或行文技巧之一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结合选文和《寡》文中类似的某一内容(如旨意、手法或文句含义)进行对比赏析,与同学交流分享之。
2.摘记文中自己独立阅读时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网络或相关纸质资料理解之,并就这类学习过程或感悟拟写一副每联不少于16字的对联,小结学习过程或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试着向某报刊投稿,争取发表。
3.独立完成所选择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后试题,据参考答案自我判分。
篇目:《劝学》(以下简称《劝》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③第48页)
对联:一、劝学雅章,形象喻说求学大道;析德宏论,深入解剖积善至理。
二、荀况劝学,木直中绳,顺风而呼,谆谆言语感人肺腑;吾辈修身,积土成山,锲而不舍,朗朗行为悟彼神明。
创意:
1.对联一以“雅章”“宏论”概括评议《劝》文的深刻内涵及高超艺术性,启示学生知晓课文之“劝”是“勉励”之意,而非“劝解”“劝说”,“学”是“学习思考,日积月累而后成才”之意,不仅是当前“读书做题”的浅层学习;并在诵读、释言、析文的具体过程中去理解文本之所以“雅”,之所以“宏”,并能摘录原文语句印证之。
2.以对联一所言“形象喻说”“深入解剖”概括《劝》文最重要的行文技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理解原文中众多的比喻句(共20个之多)的含义及其作用,把握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理讲析得生动易懂的行文特点。
3.以对联一中“大道”“至理”提醒学生,《劝》文讲析的是人们成才修德的根本问题、生命要义,必须细读深读明白之。
4.以对联二中“木直中绳”“锲而不舍”等从原文中摘录的词语连缀成联,引发学生关注课文的一系列关键语句,进一步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善德与圣心,启迪学生能在课外去查找阅读课文删除的荀子此文的其他文字或其他篇目,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及历史地位。 品味性导读:
1.投影古人关于荀子文风评论的文字:“荀子矫世之枉,虽立言之意时或过激,然非自知之明信道笃者不能”“荀卿立言不能皆粹,然大要在礼治之间”(《艺概·文概》第6页)等,帮助学生了解荀子的思想、文章成就及历史地位,揭示荀子此篇的不凡价值。
2.要求学生诵读《劝学》文1~2自然段,抓住课文文眼“学不可以已”,明白此句也即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以之为“纲”,理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青于蓝”“寒于水”“輮使之然”“木受绳”“金就砺”这五个比喻句,明白各句的含义,以及前三句的并列关系,前三句与前两句之前的因果关系,及其形象生动说理的巧妙作用。前两个比喻句说明不断学习,就会提高发展,如“青于蓝”“寒于水”,“木直中绳”句说明人不断学习可以提高或改变原来的品性而“不复挺”,之后又以“则直”“则利”阐述不断学习的意义。诵读这两段,强化“学不可以已”的劝勉作用。
3.以对联一的“劝学雅篇”“析理宏论”为阅读提纲,要求学生诵读、释析课文第三段,理出“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句,感悟此段第一句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第二句则从“登高”“顺风”两方面对比阐述学习增长智慧的作用,第三句则强调学识丰博者善“假”而顺畅达到人生目的,进而显出此段五个比喻连用的喻意,不断学习,努力求知,善于发挥书籍、师友的作用,就可以增长才智,成为“君子”。然后放声诵读此段至少一遍,深化对“致千里”“绝江河”的因果关系的感悟,进而理解“雅解”之“雅”以及“宏论”之“宏”。
4.教者深情诵读(亦可播放媒体朗诵)课文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文中“积土”“积水”“积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十个比喻。读出文章语势一泻千里,如锐不可挡的千军万马,如滚滚不息江流河水,将深刻的道理形象述说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分别从正面设喻,阐述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第一句);从反面设喻,阐述学习积累的重要以及不可替代性(第二句);对比设喻,阐述学习“不舍”的功用(第三句);对比设喻,阐述学习持之以恒的作用(第四句);对比设喻,以“蚓”“蟹”为对象,阐述学习“一”“躁”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以“蚓”的专一为榜样,收获成功神明收获“圣心”;这样一番引导,再让学生入情诵读一遍此段,文旨文趣尽显之。
5.以对联一中的“大道”“至理”为抓手,要求学生从文本摘出数句印证之。
高考链接:
1.自选荀子之文段600字左右,对其进行独立赏析,根据当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难度、考点拟命3~4道模拟试题,并拟写好参考答案和评分建议,让同学试做一下,交流答题感受,然后将其电子版投寄给常刊发原创文言文高考模拟试题的报刊,力争发表。
2.查找当年高考语文试卷(上海卷最好、台北卷亦可),选择一套以荀子文(或近乎荀文风格)的文言文试题文字材料,对其进行独立赏析,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然后上网查找到有关这段文字的译文和赏析文字,与自己的赏析文字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他人赏析文字的深度以及自己赏析文字的不足,根据“感悟”拟写一副对比式的对联,概括抒写这一不同寻常实践活动的收获。
3.完成所选高考文言文文段的试题,参照答案自判得分。
为了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活其青春好学的情思,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每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或某方面的行文技巧,创作出一两副对联来展示给学生,以之引导其比较愉快地进入文本,诵读之,释析之,明文旨,悟意道。
篇目:《寡人之于国也》(以下简称《寡》文,高中语文必修3第46页)
对联:惠王问治,尽心尽力民不加多,魏梁疆域无拓展;孟子答疑,扶牧扶农养生丧死,天下人心必顺归。横批:鞭辟入里
创意:以上下联的“问治”“答疑”揭示《寡》文记述对话展开文思文理的特点,启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诵读的前提,在释言析文中注意抓住对话中的玄机明旨悟道。以上联中的“尽心尽力民不加多”展示梁惠王治国的纠结,引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再以“扶牧扶农养生丧死”概括孟子智答的具体内容,点拨学生关注孟子谈论治国之道的根本所在,进而了解孟子以“仁政”治国的民本思想。以上联末的“无拓展”展示惠王自感治国不力的尴尬及其急切心态,暗示学生梁惠王只不过是一平庸之王而已,其思想境界与凡夫俗子并无区别;再以下联尾“必归心”揭示孟子以民为本,行仁政而后天下大治的民本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所言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树之以桑”等句的含义。
品味性导读:
1.教者以有力度的语调诵读《寡》文1—4小节,突出梁惠王对于自己治国虽自感“尽心”之极,但却遭遇“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尴尬以及纠结、疑惑,以及孟子“王好战,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的睿智与巧妙释疑,进而在诵读中使学生明白惠王乃是一好战之徒,是以战屈民的暴君,而孟子是以仁政治国、以民为国之根本的儒者,两相对比,知恶知善,知丑知美。
2.要求学生诵读《寡》文第5自然段,读出孟子那阐说论述的真挚之情与不容置疑的哲理来,读出孟子以仁政治国,以民为贵的思想来,读出唯其“不违”“不入”“以时”“养生丧死”别无他路的气势来,进而彰显出“王道之始”的举措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来;然后要求学生从原文中摘录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下联“扶牧扶农养生丧死”所述的治国之道,并用自己的语言赏析其中之一种治国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或生活经历佐证之,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教者诵读并赏析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一些词句,然后要求学生对此段中的“树之以桑”“可以衣帛”“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词句释其“言”,析其文,小结孟子在此部分中向梁惠王展望的治国之道和天下大治的幸福场景,以及其阐述的“七十者”“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毋庸置疑的治国安邦之道;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小节,在释言析文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感悟孟子文章说理的严密性,阐述的雄辩性,以及前因后果不可否认的设喻技巧。
4.师生讨论课文最末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词句释其言、释其文,把握此段从反面阐述“民不加多”的原因,理解作者批评治国者荒淫无度、不知悯民,寻找借口推卸责任的罪过,将统治者治国不力的原因暴露无遗,使梁惠王所谓治国“尽心”而“民不加多”的纠结成为无稽之谈。
5.分角色诵读全文,注意叙述语、论说语诵读的不同音调,以及惠王向孟子质疑的刁钻语气,孟子答辩的机智、雄辩语气,进一步理解此篇所彰显的仁政思想及其治国措施。
高考链接:
1.在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寻找到以《孟子》中的某片段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独立阅读,以“释言析文”为抓手赏析自己能理解的词句,贯串文意;就文中的道理或行文技巧之一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结合选文和《寡》文中类似的某一内容(如旨意、手法或文句含义)进行对比赏析,与同学交流分享之。
2.摘记文中自己独立阅读时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网络或相关纸质资料理解之,并就这类学习过程或感悟拟写一副每联不少于16字的对联,小结学习过程或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试着向某报刊投稿,争取发表。
3.独立完成所选择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后试题,据参考答案自我判分。
篇目:《劝学》(以下简称《劝》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③第48页)
对联:一、劝学雅章,形象喻说求学大道;析德宏论,深入解剖积善至理。
二、荀况劝学,木直中绳,顺风而呼,谆谆言语感人肺腑;吾辈修身,积土成山,锲而不舍,朗朗行为悟彼神明。
创意:
1.对联一以“雅章”“宏论”概括评议《劝》文的深刻内涵及高超艺术性,启示学生知晓课文之“劝”是“勉励”之意,而非“劝解”“劝说”,“学”是“学习思考,日积月累而后成才”之意,不仅是当前“读书做题”的浅层学习;并在诵读、释言、析文的具体过程中去理解文本之所以“雅”,之所以“宏”,并能摘录原文语句印证之。
2.以对联一所言“形象喻说”“深入解剖”概括《劝》文最重要的行文技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理解原文中众多的比喻句(共20个之多)的含义及其作用,把握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理讲析得生动易懂的行文特点。
3.以对联一中“大道”“至理”提醒学生,《劝》文讲析的是人们成才修德的根本问题、生命要义,必须细读深读明白之。
4.以对联二中“木直中绳”“锲而不舍”等从原文中摘录的词语连缀成联,引发学生关注课文的一系列关键语句,进一步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善德与圣心,启迪学生能在课外去查找阅读课文删除的荀子此文的其他文字或其他篇目,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及历史地位。 品味性导读:
1.投影古人关于荀子文风评论的文字:“荀子矫世之枉,虽立言之意时或过激,然非自知之明信道笃者不能”“荀卿立言不能皆粹,然大要在礼治之间”(《艺概·文概》第6页)等,帮助学生了解荀子的思想、文章成就及历史地位,揭示荀子此篇的不凡价值。
2.要求学生诵读《劝学》文1~2自然段,抓住课文文眼“学不可以已”,明白此句也即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以之为“纲”,理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青于蓝”“寒于水”“輮使之然”“木受绳”“金就砺”这五个比喻句,明白各句的含义,以及前三句的并列关系,前三句与前两句之前的因果关系,及其形象生动说理的巧妙作用。前两个比喻句说明不断学习,就会提高发展,如“青于蓝”“寒于水”,“木直中绳”句说明人不断学习可以提高或改变原来的品性而“不复挺”,之后又以“则直”“则利”阐述不断学习的意义。诵读这两段,强化“学不可以已”的劝勉作用。
3.以对联一的“劝学雅篇”“析理宏论”为阅读提纲,要求学生诵读、释析课文第三段,理出“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句,感悟此段第一句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第二句则从“登高”“顺风”两方面对比阐述学习增长智慧的作用,第三句则强调学识丰博者善“假”而顺畅达到人生目的,进而显出此段五个比喻连用的喻意,不断学习,努力求知,善于发挥书籍、师友的作用,就可以增长才智,成为“君子”。然后放声诵读此段至少一遍,深化对“致千里”“绝江河”的因果关系的感悟,进而理解“雅解”之“雅”以及“宏论”之“宏”。
4.教者深情诵读(亦可播放媒体朗诵)课文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文中“积土”“积水”“积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十个比喻。读出文章语势一泻千里,如锐不可挡的千军万马,如滚滚不息江流河水,将深刻的道理形象述说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分别从正面设喻,阐述学习的过程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第一句);从反面设喻,阐述学习积累的重要以及不可替代性(第二句);对比设喻,阐述学习“不舍”的功用(第三句);对比设喻,阐述学习持之以恒的作用(第四句);对比设喻,以“蚓”“蟹”为对象,阐述学习“一”“躁”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以“蚓”的专一为榜样,收获成功神明收获“圣心”;这样一番引导,再让学生入情诵读一遍此段,文旨文趣尽显之。
5.以对联一中的“大道”“至理”为抓手,要求学生从文本摘出数句印证之。
高考链接:
1.自选荀子之文段600字左右,对其进行独立赏析,根据当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难度、考点拟命3~4道模拟试题,并拟写好参考答案和评分建议,让同学试做一下,交流答题感受,然后将其电子版投寄给常刊发原创文言文高考模拟试题的报刊,力争发表。
2.查找当年高考语文试卷(上海卷最好、台北卷亦可),选择一套以荀子文(或近乎荀文风格)的文言文试题文字材料,对其进行独立赏析,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字,然后上网查找到有关这段文字的译文和赏析文字,与自己的赏析文字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他人赏析文字的深度以及自己赏析文字的不足,根据“感悟”拟写一副对比式的对联,概括抒写这一不同寻常实践活动的收获。
3.完成所选高考文言文文段的试题,参照答案自判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