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沈阳“圈地”

来源 :今日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men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重
  
  复星抢滩国资的脚步并没有因SARS而停止,反而加快了步伐。
  4月12日,沈阳在SARS时期显得异常冷清。然而,一支由财务、审计等人员组成的队伍却特地从上海匆匆赶到这座危城。他们走进了位于铁西区兴华北街八号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最近在抢购国资运动中甚嚣尘上的上海复星集团特派员工。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考察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沈重),并确定复星是否有必要与之合资。从这一天到20日一周多的时间里,复星专员们对沈重债转股公司进行了财务资产的初步审查,并且签订了合资意向书。
  目前,上海复星已经提出了关于沈阳重型债转股公司资产债务处理方式、土地资产处置、国有职工身份转换、管理层持股等8个方面需要政府研究解决的问题。沈重已经将复星意见报铁西区政府。该区政府方面表示,具体意见要待评估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预计5月上旬可出审查结果,6月底前签订合资合同。
  沈重前身为沈阳重型机器厂,创建于1937年。公司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2亿元人民币。现有职工6000余人。具有年产10万吨钢、2万吨铸钢件、1.2万吨锻钢件、1万吨金属结构件和3万吨机器产品、产值8亿元的生产能力,是国家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一级计量单位、进出口自营企业。1996年9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是重型机械行业首家通过该体系认证的企业。
  在国有资本有步骤有计划退出的大战略中,这家曾经创造辉煌业绩的老企业迫于自身的发展困局也自然被政府列在了整体出售的名单中。而一直对重工业项目比较“感冒”的复星集团则看好了这个盘子。但复星选择的是部分合资。
  根据沈阳当地有关政府官员介绍,双方的合资范围为沈重债转股项目,合资方式为股权收购,具体方案是上海复星持股60%,管理层持股20%,其余20%为国有。
  
  东北药
  
  复星在沈阳看好的并非这一家企业。
  根据《今日东方》的调查,复星期望能够与大名鼎鼎的东北制药(000051)整体合资。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有买点的新闻。只不过这个新闻一直在悄悄地进行着。
  就在复星就沈重债转股项目签订合资意向书后的几天,复星就马不停蹄地派驻专员进入了东北药集团。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内部汇报材料显示,4月15日,复星对东北药的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已经正式开始。截止到4月末,东北药集团已全部提供了评估审计公司要求填报的表格,资产评估及财务审计工作由此全面展开,并已经完成评估审计工作。5月初已经拿出资产评估审计的主要数据,5月中旬拿出正式资产评估及审计报告。
  有知情者对《今日东方》透露说,5月下旬双方已经拿出了合资方案,同时计划于6月初起草并签订合资合同。
  就与东北药合资事宜,《今日东方》征询上海复星集团有关高层的意见,他表示“还不能说”。
  


  复星的敏感是有道理的——东北药在引进外来资本方面曾经一波三折。让我们还记忆犹新的是,东北药与香港华润集团合资的失败。早在2001年3月到6月上旬,香港华润指定的四路人马开赴东北药。其一是由医药专家组成的评估团,其它三家分别是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双方确定将在香港签订合资合同。都到这个份儿上,人们认为华润合资东北药应该没什么变数了。2001年12月5日,东北制药一纸公告说,东北药在推进对外合资中,与香港华润等公司有所接触,其中与华润集团的合资“在3月下旬达成意向,东北药集团拟与华润集团整体合资,华润集团拟投入15亿元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但到11月底,形势急转直下,“双方存在较多分歧,并未就合资达成一致。”
  有知情人士评价这次失败时表示,当时华润有两难,一是东北药的应收帐款一直居高不下,股东间的关联交易复杂,二是巴斯夫与东北药的产品合作一直进行,巴斯夫也想与东北药有深层次的合作。一条是资本链条运作,一条是产品链条运作,两个链条很难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华润决定放弃的一个原因。
  与华润相比,难道复星能有足够的能力与耐心突破这一难题吗?沈阳市政府为了把国企很好地出售掉,已经在减少负债等方面为投资方大开绿灯。但问题是,复星能否饶过巴斯夫?
  《今日东方》了解到,东北药曾与德国巴斯夫公司谈过VC合资项目。4月28日,德方亚太区总裁尼森先生来沈阳进一步探讨改造1.5万吨生产线还是新建3万吨生产线问题。沈阳副市长王英会见并宴请了尼森先生,但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根据陈政高市长4月30日指示精神,东北药集团要全力组织、独立建设5万吨VC项目。
  虽然如此,复星与东北药合资的路途似乎并不平坦。毕竟,已经有前车之鉴。
  
  钢铁基地
  
  已经对钢铁行业发生相当强兴趣的复星,不仅把触角摸到了那些有现成盘子的企业,而且竟一反常态地计划建设一座钢铁基地。
  沈阳就是复星“一反常态”大炼钢铁的基地。这个基地的准确位置是在位于苏家屯的沈阳钢铁总厂。根据有关人士介绍,复星的这个“沈阳钢铁基地”将在这个厂子基础上建立。沈阳钢铁总厂目前已经破产。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复星集团核心班子讨论,现在正研究最终方案, 5月末6月初左右能拿出方案。(相关报道见案例一)
其他文献
华润称雄    “30年河东,40年河西”。  不错。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与华润啤酒,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这样依序排列的啤酒业格局时,该格局早在2002年年底就被颠覆了(见表一);而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03年年底,啤酒业格局将被彻底颠覆。在新的格局中,一向被人诟病的华润啤酒,已经把所有不幸的竞争对手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现在,它已经牢牢坐稳中国啤酒业第一把交椅。而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则分别落在了第二
期刊
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遭遇的不测,显示出了石油的“黑色”本质,也显示出了世界市场经济秩序里所夹带的政治私货。当我们就事论事地认为别人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时候,其实却充满陷阱  市场经济是中国的正确选择,这早已毋庸质疑,但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却很少有人提起。  当国内热烈地对外开放,甚至有些地方要提前拆除加入WTO时承诺的对外资进入实施有限制约的壁垒时,中国企业却在与外资交手中,真正地贴身领教了市场经
期刊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5年,亚洲资本市场经过了初期的震荡、艰难的调整,现在正在发生深刻、广泛而积极的转变  自上世纪80年代后,亚洲资本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其有别于其他资本市场的特征:  成长迅速。与高速增长的亚洲经济相一致,在过去的10年,亚洲资本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被称之为新兴资本市场。据国际交易所联合会统计,从1990年—2000年,亚洲1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
期刊
刘明康赴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之际,惹人关注的不仅是其升迁的新职位,更有其身后的巨额认股权。国内企业界方兴未艾的股权激励机制能否真正发挥效用,成为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  其实,遇到这个问题的不止刘明康一人,比如李毅中,原中石化的董事长,现任国资委的副主任。他2000 年在中石化上市时也曾获得20多万的股票增值期权奖励。但是在覆新之后,他们的选择都只有一个——放弃。  虽然具体到每个人都各有原因,但不能不
期刊
早在杨斌事发之前,就有媒体质疑说,杨斌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在沈阳征用了这么多的土地,究竟有没有获得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  杨斌当时的解释是,在1999年1月1日新《土地法》实施前,“荷兰村”首批3300亩土地是依据旧《土地法》,由辽宁省政府审批的,性质是综合用地。  但如今看来,杨斌的确是在说谎。2003年3月26日作出的《沈阳市公安局起诉意见书》(下简称《起诉书》),详细列举了该局“侦查终结”的杨斌
期刊
“刘金宝事件”再一次把话题提了起来: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再也不能久拖不决了。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只用“历史遗留”四个字是表白不了的。1993年以前产生的不良贷款可以说有“政策性贷款”因素,还有房地产泡沫的后遗症,1994年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些原因来解释了。然而,199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仅2.5万亿元:2000年四大银行剥离了1.3万亿元不良贷款后,今年三月底的不良贷款率仍达24.1
期刊
私有化热潮已经蔓延到红筹股领域,红筹撤离香港资本市场的警号业已响起。同时激活的,还有人们对红筹公司“海归”的无限憧憬和想象。  鹏利国际(0268.HK)的私有化计划,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了。尽管,5月5日,当这家知名的地产红筹公司突然宣布“私有化”时,众多知名投行意外之余,还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例外”。  情势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演变。香港创业板旋即传出其成立以来的首宗红筹股“私有化”计划。5月21日
期刊
就在杨斌、周正毅等一批富豪纷纷倒在“圈地运动”的战场上的时候,《今日东方》从可靠渠道获悉,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即将联合掀起一场土地监察风暴。  即将开始的此次“监察风暴”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会同监察部牵头组织,主要内容为调研小组赴各地考察调研土地政策执行情况。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以监察部为主还是第一次。  如果不是SARS突袭,这次检查的新闻发布会恐怕都已经开过了。有消息称,具体执行的时间将推迟到今年
期刊
缺乏独立性    当大家把热切的目光投向新设立的银监会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已变得虚弱不堪?  分拆央行、另组银监会的改革措施,剥夺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大权,独立行使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职能。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先生对央行的独立性感到忧虑。“央行过去就没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现在可能连执行权都值得担心”,钟伟对《今日东方》说,“央行的独立
期刊
纽约证交所(New?York?Stock?Exchange,以下简称NYSE)主席兼CEO格拉索决定不再坚持己见。  在近来接二连三、劈头盖脑的批评声中,他几乎找不到任何过硬的理由,为自己和自己领导下的NYSE辩护。  面对华尔街评论家们对他高达1000万美元的年薪提出的质疑、面对上司对他同时兼任上市公司董事职务的质询、面对公众对他领导的NYSE管理结构及不合理的批评……他虽然心有不服,却不得不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