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有化热潮已经蔓延到红筹股领域,红筹撤离香港资本市场的警号业已响起。同时激活的,还有人们对红筹公司“海归”的无限憧憬和想象。
鹏利国际(0268.HK)的私有化计划,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了。尽管,5月5日,当这家知名的地产红筹公司突然宣布“私有化”时,众多知名投行意外之余,还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例外”。
情势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演变。香港创业板旋即传出其成立以来的首宗红筹股“私有化”计划。5月21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0363.HK,简称上实控股)——又一家知名红筹公司宣布,计划私有化其香港上市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8018.HK,简称上实医药)。
环顾众红筹股,不乏股价较资产净值大幅折让、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及流通量低的股份,如珠江船务(0560.HK)、中国海外(0688.HK)、珠光发展(0908.HK)、越秀交通(1052.HK)及华润置地(1109.HK)等。现在的问题是,红筹公司是否会因此蔚然成风?
据所罗门证券估计,中远国际(0517.HK)、北京控股(0392.HK)、招商局国际(0144.HK)、首钢均有可能进行私有化。更有迹象表明,粤海啤酒(0124.HK)和粤海制革(1058.HK)大股东也表现出私有化意向。
这一切,不得不令香港联交所引起足够的关注——私有化热潮已经蔓延到红筹股领域,红筹撤离香港资本市场的警号业已响起。同时激活的,还有人们对红筹公司“海归”的无限憧憬和想象。
舞剑,意有所指
5月5日,持有鹏利国际(0268.HK)的股民们一定喜极而泣。一只0.43港元的股票,突然变成了0.74港元。
就是这一天,鹏利国际及其控股股东中国粮油食品集团(香港)正式宣布,计划支付10.1亿港元将子公司鹏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私有化。中粮香港欲以每股0.74港元的价格,购回其他公众股东持有的41.06%“鹏利国际”股份,最终全资拥有“鹏利国际”,从而终止这家公众公司的挂牌交易。
对于为何进行私有化,鹏利方面只给出了一个简单但相对明确的回答:鉴于该公司透过股票市场集资的能力有限,故提出私有化建议。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若仅仅以鹏利国际股价长期低于资产净值而触发“私有化”计划的话,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合理。原因是,过去5年地产物业一直低迷是事实,但最低的时候,中粮并未出手。即使SARS突发事件,对物业市场和中国酒店业的影响只是短时间的。再说,鹏利国际的每股资产净值下降,是半年前鹏利进行的配股摊薄所致,换言之,这是中粮香港一手造成。所以,这次突如其来的私有化行动,部分人士认为可能还有后著。
一个为众人猜测,也乐于看到的指向是,中粮集团或许有意分拆旗下酒店地产业,与日益壮大的内地A股上市,寻求新的融资途径。不过,中粮集团极力否认了外界的这一猜想,但同时坦承A股市场融资气氛较好。
这个猜测不久便在上实药业(8018.HK)身上得到证实。
5月21日,香港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上实药业(HK.8018),表现出挥别创业板的意图。其大股东上实控股(HK.0363)宣布,将斥资约5.2亿港元,以每股2.15港元的价格“私有化”上实药业。比之5月20日上实医药股份停牌前的收市价1.87港元,出现了约15%的溢价,相对去年底的每股净资产值约1.31港元更出现了超过64%的溢价。如此优惠小股东的定价,显示上实控股对这次“私有化”行动志在必得。一旦计划落实,上实医药的上市地位将被注销,成为上实控股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
创业板元老之一的上实药业,上市不过3年有余,今朝缘何挂冠而去?上实控股董事长蔡来兴在私有化通告中公示,创业板长期成交淡静,上实医药从证券市场融资的功能受到局限。上实控股董事认为,上实医药“已无必要维持其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但“这次收购是本集团业务重组的重要步骤,董事会希望通过收购‘上实联合’控制性股权,得以对本集团相关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同时,本次收购使本集团借此获得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配合本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为股东谋取更大回报。”
上实控股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反映了上实控股调整融资渠道的思路。
红筹返乡的新突破
其实,在鹏利国际之前,还有一次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红筹公司“私有化”——2000 年,为满足华润集团重组的需要,同时考虑到五丰行股价长期被市场低估,华润集团决定将五丰行全数纳入华润创业(0291.HK)旗下。当时股东可选择以全现金或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接纳收购,五丰行最终顺利于2001年初撤销上市地位。
以后的事实证明,对大股东华润创业而言,全面收购五丰行,是一项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投资和难得的机会,因为五丰行在1995 年上市以后的5年中,利润增长了81%,营业额增长了30%,资产总值增长了90.7%。其股东资金回报率高达27.9%。
而比对华润创业、鹏利国际和上实药业三家公司的私有化,发现彼此共同之处颇多:公司的股价与资产净值出现严重折让;股份流通量低、集资能力弱;大股东手头资金充裕。更值得注意的是,同系依然存在其他香港上市席位,境外集资渠道不致因私有化而被关上。华润系尚有华润创业、北京置地(1109.HK),中粮系仍然保留中粮国际(0268.HK),上实系尚存上实控股。
一方面这些红筹大佬保留了自己的境外集资渠道,一方面又顺应“海归”的潮流期望或实现在国内A股上市,不难看出红筹大佬们“两条腿”走路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在政策资源逐渐丧失之后,作为政策工具的红筹公司,已经纷纷把业务重点转移至内地。与此同时,红筹板块在资本市场风光不再。目前,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总共有61家,但几乎没有一家在海外进行了增发或配股,海外再融资的渠道几尽丧失。此时,内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日益强大。从1999年5月19日的行情启动以来,内地股市指数上升幅度已经超过100%,相较之下,市盈率高居不下,企业融资成本低的内地股市,成为谁都看好的“肥肉”,红筹股回流成为必然。
但是,红筹公司始料未及的是,按《公司法》规定,只有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企业才能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不能直接回国发股。何时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回国,成为红筹返乡的重要课题。
而鹏利国际和上实药业的私有化计划倘若成行,对于热衷于返乡的红筹企业来说,这种回国上市的方式的确不失为一种突破。而新近开始投入运作的国资委,被认为是助推了这种突破。
“红筹股选择私有化的原因显然有其政策方面的推动。”香港一家投行的人士直接指出,“国资委的成立为私有化提供了动力,国资委将简化红筹公司的决策过程,不再由数个部门来共同管理显然将加速这种变化。”
鹏利国际(0268.HK)的私有化计划,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了。尽管,5月5日,当这家知名的地产红筹公司突然宣布“私有化”时,众多知名投行意外之余,还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例外”。
情势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演变。香港创业板旋即传出其成立以来的首宗红筹股“私有化”计划。5月21日,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0363.HK,简称上实控股)——又一家知名红筹公司宣布,计划私有化其香港上市子公司上海实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8018.HK,简称上实医药)。
环顾众红筹股,不乏股价较资产净值大幅折让、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及流通量低的股份,如珠江船务(0560.HK)、中国海外(0688.HK)、珠光发展(0908.HK)、越秀交通(1052.HK)及华润置地(1109.HK)等。现在的问题是,红筹公司是否会因此蔚然成风?
据所罗门证券估计,中远国际(0517.HK)、北京控股(0392.HK)、招商局国际(0144.HK)、首钢均有可能进行私有化。更有迹象表明,粤海啤酒(0124.HK)和粤海制革(1058.HK)大股东也表现出私有化意向。
这一切,不得不令香港联交所引起足够的关注——私有化热潮已经蔓延到红筹股领域,红筹撤离香港资本市场的警号业已响起。同时激活的,还有人们对红筹公司“海归”的无限憧憬和想象。
舞剑,意有所指
5月5日,持有鹏利国际(0268.HK)的股民们一定喜极而泣。一只0.43港元的股票,突然变成了0.74港元。
就是这一天,鹏利国际及其控股股东中国粮油食品集团(香港)正式宣布,计划支付10.1亿港元将子公司鹏利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私有化。中粮香港欲以每股0.74港元的价格,购回其他公众股东持有的41.06%“鹏利国际”股份,最终全资拥有“鹏利国际”,从而终止这家公众公司的挂牌交易。
对于为何进行私有化,鹏利方面只给出了一个简单但相对明确的回答:鉴于该公司透过股票市场集资的能力有限,故提出私有化建议。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若仅仅以鹏利国际股价长期低于资产净值而触发“私有化”计划的话,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合理。原因是,过去5年地产物业一直低迷是事实,但最低的时候,中粮并未出手。即使SARS突发事件,对物业市场和中国酒店业的影响只是短时间的。再说,鹏利国际的每股资产净值下降,是半年前鹏利进行的配股摊薄所致,换言之,这是中粮香港一手造成。所以,这次突如其来的私有化行动,部分人士认为可能还有后著。
一个为众人猜测,也乐于看到的指向是,中粮集团或许有意分拆旗下酒店地产业,与日益壮大的内地A股上市,寻求新的融资途径。不过,中粮集团极力否认了外界的这一猜想,但同时坦承A股市场融资气氛较好。
这个猜测不久便在上实药业(8018.HK)身上得到证实。
5月21日,香港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上实药业(HK.8018),表现出挥别创业板的意图。其大股东上实控股(HK.0363)宣布,将斥资约5.2亿港元,以每股2.15港元的价格“私有化”上实药业。比之5月20日上实医药股份停牌前的收市价1.87港元,出现了约15%的溢价,相对去年底的每股净资产值约1.31港元更出现了超过64%的溢价。如此优惠小股东的定价,显示上实控股对这次“私有化”行动志在必得。一旦计划落实,上实医药的上市地位将被注销,成为上实控股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
创业板元老之一的上实药业,上市不过3年有余,今朝缘何挂冠而去?上实控股董事长蔡来兴在私有化通告中公示,创业板长期成交淡静,上实医药从证券市场融资的功能受到局限。上实控股董事认为,上实医药“已无必要维持其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但“这次收购是本集团业务重组的重要步骤,董事会希望通过收购‘上实联合’控制性股权,得以对本集团相关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同时,本次收购使本集团借此获得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配合本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为股东谋取更大回报。”
上实控股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反映了上实控股调整融资渠道的思路。
红筹返乡的新突破
其实,在鹏利国际之前,还有一次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红筹公司“私有化”——2000 年,为满足华润集团重组的需要,同时考虑到五丰行股价长期被市场低估,华润集团决定将五丰行全数纳入华润创业(0291.HK)旗下。当时股东可选择以全现金或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接纳收购,五丰行最终顺利于2001年初撤销上市地位。
以后的事实证明,对大股东华润创业而言,全面收购五丰行,是一项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投资和难得的机会,因为五丰行在1995 年上市以后的5年中,利润增长了81%,营业额增长了30%,资产总值增长了90.7%。其股东资金回报率高达27.9%。
而比对华润创业、鹏利国际和上实药业三家公司的私有化,发现彼此共同之处颇多:公司的股价与资产净值出现严重折让;股份流通量低、集资能力弱;大股东手头资金充裕。更值得注意的是,同系依然存在其他香港上市席位,境外集资渠道不致因私有化而被关上。华润系尚有华润创业、北京置地(1109.HK),中粮系仍然保留中粮国际(0268.HK),上实系尚存上实控股。
一方面这些红筹大佬保留了自己的境外集资渠道,一方面又顺应“海归”的潮流期望或实现在国内A股上市,不难看出红筹大佬们“两条腿”走路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在政策资源逐渐丧失之后,作为政策工具的红筹公司,已经纷纷把业务重点转移至内地。与此同时,红筹板块在资本市场风光不再。目前,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总共有61家,但几乎没有一家在海外进行了增发或配股,海外再融资的渠道几尽丧失。此时,内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日益强大。从1999年5月19日的行情启动以来,内地股市指数上升幅度已经超过100%,相较之下,市盈率高居不下,企业融资成本低的内地股市,成为谁都看好的“肥肉”,红筹股回流成为必然。
但是,红筹公司始料未及的是,按《公司法》规定,只有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企业才能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在香港注册的公司不能直接回国发股。何时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回国,成为红筹返乡的重要课题。
而鹏利国际和上实药业的私有化计划倘若成行,对于热衷于返乡的红筹企业来说,这种回国上市的方式的确不失为一种突破。而新近开始投入运作的国资委,被认为是助推了这种突破。
“红筹股选择私有化的原因显然有其政策方面的推动。”香港一家投行的人士直接指出,“国资委的成立为私有化提供了动力,国资委将简化红筹公司的决策过程,不再由数个部门来共同管理显然将加速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