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寒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chen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藏刀的历史沿革
  
  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藏、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尚武、有着悠久历史及文化传统的民族。
  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唐太宗除陪嫁大量珍宝外,还以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和大量工匠作为嫁妆,其中即包括冶炼师和刀剑工匠。这些工匠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吐蕃冷兵器制造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藏族冷兵器是在盛唐的影响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传承了唐刀的风格。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所以唐刀是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由于藏族后来没有和中原地区发生大的战争冲突,在兵器形制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影响,基本保持了古时风韵。
  藏族的钢铁工艺是随着日常生活用具和大量生产工具的生产需求而发展的,而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藏区金属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属冶炼、锻造、加工、雕刻工艺。藏族金属工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吐蕃传说中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古代藏族社会就进入了铜器和铁器并用的时期。早在聂赤赞普统治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矛、盾、平等武器。到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赤聂松赞时期,金属冶炼和加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从矿石冶炼中提取银、铜、铁等金属,制作矛、盾、剑、刀等武器,而且还能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铁桥。
  藏区铁矿丰富,宋朝《梦溪笔谈·青唐录》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藏族一些冷兵器制造的情况。《梦溪笔谈·青唐录》还{己载了藏族的锻甲方法,刚锻造时铁甲很厚,不用火而冷锻,锻到比原厚少三分之二乃成。铁甲末端许不锻,宛如瘊子。可以以此验未锻打时的厚薄。时人称其为“瘊子甲”。
  利用金属的冷变形以提高该金属硬度和韧性,是硬化金属的重要方法,藏族在宋朝时期的冷锻技术非常先进和科学,说明吐蕃匠人充分掌握了冷锻技术和精湛的冶炼技术,相信同时期的兵器制造也是非常精良的。由于和宋朝之间交往频繁,藏族的冷兵器也学习了宋朝的特点,在藏刀上首先学习采用了宋剑的大型如意云首,这样的云首造型一直保留到今天,同样藏族的长矛也充分学习了宋制长矛,其中某些特点保留至今。
  
  二、形制特点
  
  
  藏刀在藏浯中被称为“番直”或者“直”。其在西藏已有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并开始锻打腰刀。
  《汉藏史籍》上篇“土蕃王之王统”和“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藏地不同品种的藏刀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朝早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族冷兵器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互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
  
  (一)藏族长刀特点:
  1.藏刀中的长刀刀刃主要特点:刀身长直,单面开锋(个别区域使用双面开锋),刀尖呈半弧型,刀背上隆起脊线,贯穿整个刀身,刀无血槽,刀刃锻造都采取复合锻造方式,钢和铁锻造在一起,使刀刃锋利坚硬,刀身坚韧有弹性。有些刀刃的锻造过程中加入白银、响铜等多种金属,复合锻造的刀在阳光下刀身会呈现出银色流水一样的波浪纹路,有些刀刃会呈现波浪纹和螺旋纹,刀刃经过动物尿液和脂肪淬火后坚硬无比,异常锋利。有的藏刀还在刀刃上雕刻铭文,这些铭文对藏刀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藏刀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仍然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兵器的特点,从外形到刀刃的锻造上千年变化不大,主要和藏族在宋以后很少发生大规模对外战争有关,所以藏族冷兵器可以说是兵器历史上的活化石。从典籍和笔者收藏的实物中可以看到流水锻造、旋焊等刀刃锻造的不同流派。
  2.长刀手柄主要特点:长刀多用木柄,有采用圆盘护手,有采用莲花护手。材料上有铁制也有铜制,铁制零件大都采取错金和错银工艺。手柄柄头的造型采用如意云头的造型,实际上是唐宝相花的变形,上面都会镶嵌珊瑚作为装饰,藏刀的云头如意刀首更加接近宋剑造型。手柄包裹皮革,最高级别的手柄包裹珍珠鱼皮。
  3.刀鞘主要特点:刀鞘都取木制,外包皮革,有大象皮、谷子皮(藏语叫“泽索”,是一种已经失传的藏族制皮工艺,处理成形的皮革表面呈现一颗一颗谷粒状突起)、牛皮;木鞘外包铁制零件。高级佩刀类似中原刀,有鞘口、悬挂提梁、鞘尾,零件采取镂空雕刻错金卷草纹,卷草纹饰来自“唐草”(唐代工艺),藏语叫:“甘青”,鞘口和鞘尾饰镂空错金的宝相花图案。普通腰刀采用铁包边包鞘,铁包边侧面错银万字纹,正面镀金。镀金必须将金熔化,冷却成片,加工成丝,掺以水银等,盛入研钵研成粉状稠液才能使用。将镀金物清洁洗净后,涂上一层水银,才能上镀金汁,然后在火上烘烤,进行磨光。这种方法在元代传入内地,元代大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元朝经世大典·工典》中将这种镀金方法称之为“西番水镀砑金”。镀完金后上红,使金色光亮夺目,光彩照人,富丽堂皇。
  (二)藏族短刀特点
  短刀一般是生活用刀,主要是吃饭时使用。短刀刀刃也是复合锻造,手柄多使用牛角,刀刃也会呈现美丽的锻造花纹。刀鞘会采取全银或者全错金工艺,镶嵌珊瑚和松石做装饰。短刀往往制作更加精细和华美。
  藏刀从古至今都是藏族人民的伙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如吃饭、整理皮革、屠宰等等都离不开刀的使用,日常使用都以短刀为主。宗教集会时候佩带精美的长刀,因为精美的长刀是藏族男子体现英武、豪迈、财富的象征,是藏族汉子最引为骄傲的物品。重要的佛事活动和聚会的时候,要佩带出自己最好的腰刀。藏族同胞对藏刀的崇敬和尊重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情绪,有时会把随身的佩刀供奉在寺庙。藏区修建白塔的时候,大多都要把藏刀埋藏在下面,代表威武的神会把一切邪魔夕随镇压。
  笔者收藏藏刀多年,深为藏刀之精美所折服,藏刀是藏族冷兵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雪域高原藏族工匠高超工艺技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中原地区古代兵器的活化石,从其许多细节中都可以寻觅到中国古代兵器演化过程的遗迹。我们通过对藏族兵器发展史的鉴赏和研究,可深度发掘中国古代兵器的精美和制作工艺。
  
  三、收藏古藏刀在鉴真辨伪中应注意的要点
  
  目前已经有不少古藏刀的仿制品混杂在市场上,要掌握其鉴识特点才能做到少走弯路,收藏到比较满意的精美古藏刀藏品:
  1.完整性:古藏刀收藏和其他古玩收藏一样,需要注重器物的完整性,手柄零件和刀鞘的零件纹饰要统一,材质要一样,零件的自然磨损和错金银的磨损要自然,要有自然的老旧感。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藏刀要注意是否为拼凑,拼凑出来的藏刀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都会大打折扣,部分作伪者用金粉代替错金,外表看起来比较接近,实则是金玉其外、古韵全无。
  2.刀刃:要看刀刃是否是古刀原刃,古刀刃都有明显的锻造痕迹,有流水一样的纹路。新的伪品并非采用古法锻造,故一把好藏刀其刀刃是辨识的核心部位。
  3.古刀在手中的感觉沉稳但重心良好,零件和刀刃的包浆自然,新制的长刀宽厚,手感沉重坠手,没有包浆。
  4.藏族短刀制作精美,刀鞘有些采用银质,表面的纹饰使用錾刻方法,但是现在藏区已比较少见了。古制短刀的刀刃均采用手工锻造,新制的短刀坯材多用弹簧钢,外鞘使用铁皮,使用冲压等现代加工方式制作花纹。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栏目主持:耕 生  工具书籍千篇一律,各类藏品千奇百怪。按图索骥多入惘途,藏鉴有约力求除弊。  (本栏目鉴定结论根据照片得出,仅供参考。每鉴一物,索酬百元。)  ■青花盘  ■鉴评:王蔚华    藏者持一青花盘,不知何年代,希本刊予以鉴明。该盘口径15厘米,底径8.5厘米,高3.3厘米。盘心青花双圈内绘树、石、栏杆纹,下部的巨石线条纤细而圆润,上部石头造型冷峻,勾线较硬;栏杆线条粗细不均;树木中
期刊
新中国建国后,公有制制瓷企业往往紧跟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生产大量当时政治形势需要的政治艺术瓷和有政治宣传意义的生活用瓷。如本人藏品中的“抗美援朝瓷”、“大跃进瓷”、“文革政治艺术瓷”、“文革标语口号瓷”、“文革领袖瓷像、瓷章”等等。“知青瓷”即是配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面开展,由全国各地的陶瓷厂生产的、专门宣传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特殊瓷。它包括艺术瓷和印有宣传画、标语口号的生活用瓷。图1为福建德
期刊
之所以要让董元《夏木垂阴图》说话,一是张大干作的伪;二是因这件董元《夏木垂阴图》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的《溪岸图》真伪之争,1999年的所谓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研讨会上的“针锋相对”莫名其妙地给张大干蒙上了又一纸羞辱签。重提这件事,可能会有“过时”之嫌。我之所以要固执地重提,是因为我看到了这件可以为张大干说点什么的“物证”,这就是本文所要谈及的这件张大干作伪的董源(一作元)董元《夏木垂阴图》,立轴,纸
期刊
2005年12月12日至23日,由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率领的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范华、山佳、杨霜林参加了在巴黎卢浮宫卡鲁赛尔厅举办的2005年国际美术沙龙展,此次参展的4位画家的作品在法国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好评。  西安中国画院选送了代表东方艺术的国画精品20幅,其中有王西京院长的仕女画,范华的泼墨山水画,山佳的花鸟山水画和杨霜林的写意画。在这次画展上其他国家艺
期刊
2005年9月初,一则《邮票设计图稿受青睐》的新闻见诸各类媒体,报道的是由深圳市世纪经典拍卖行有限公司8月28日主办的邮品拍卖会上,33件珍贵邮票设计图稿,引人注目地以69%的成交率被捧走了2l件,成为该场拍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介绍,这些设计图稿均出自著名邮票设计家之手。成交的图稿中有1993年3月26日大陆赴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首届邮票大展上亮相的原件,如已故邮票设计家程传理签名钤印的《桂林山
期刊
夏风先生在《收藏界》2003年第6期发表《这是澄泥砚吗?》,对拙文《雨过书润,风来砚香》(见2002年第12期《收藏界》)提出批评,阅后很是感动,在此对夏先生的善意相教表示衷心感谢。对夏先生文中提出的问题,谨答辩如下。    其一,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原文发表的这方砚是民间砚,这个定位是我们探讨这方砚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此砚六面皆有款,根据砚的布局、砚边阴刻线的深浅与刻字的深浅一致、用笔笔法、笔锋轨
期刊
200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里,随着一声穿透历史的鸣响,国内民间最大的抗战博物馆展现在人们面前。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这天亲自拉响馆藏的60年前的警报器,他要让这一声音唤起人们深刻地记住那段血腥而惨烈的历史。  建川博物馆聚落总投资约3.5亿元,占地500亩,它第一次将“聚落”的概念运用到博物馆中,聚落下设抗战、“文革”及民俗艺术品三大系列20多
期刊
盖碗在清代饮茶习俗中有着诱人魅力,盛行于北京,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及高雅茶馆皆重盖茶碗,在正式场所皆以盖茶碗泡茶敬客。清代“盖碗茶”的遗风至今仍在很多地区流行。  盖茶碗是饮茶器、泡茶器合二为一的茶具。碗盖既能保持茶水的温度,又能防止灰尘进入茶碗,将盖揭开一条小小的缝隙啜茗,清香扑鼻的茶水缓缓吸入口中,令人爽心惬意。  清乾隆时期的盖茶碗,无论造型还是图案纹饰,都工艺乖巧,体现了太平盛世的时代特征。
期刊
1987年春至1988年冬,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物中包括带成化官窑款的三彩鸭形香薰(图1,上海博物馆也有类似修复藏品。    该香薰为模制,上半部为盖,下半部用来装香料,以子口相合。鸭头、腹、尾施用墨绿色低温铅釉,吻、足采用黄色低温铅釉,颈、腹侧涂黄釉,翅及背羽锥刻处填孔雀绿釉。鸭足与中空方形底座相连,座底书“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双线方款。底座侧面镂空作海棠形,
期刊
契丹文字是我国辽代(公元916-1125年)时为记录契丹民族语言而创造的契丹民族文字,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小字创制年代略后。契丹文字主要用于刻碑记功、写诗译书、刻写墓志、制作符牌、记著乡里名称等。只可惜在金灭辽之际的战乱和漫长的历史中,使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到金章宗“诏罢契丹字”时就很陕失传了。存世的契丹文字不多见,仅见罕有的辽契丹文碑和墓志及典籍中的只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