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存在于教学中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是教学过程活动发展的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创设情景,营造学生发挥主体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既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极大限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主体的氛围。
二、避免“填空”型问答,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填空”型问答来引导学生,以为这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这些问答反而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样的问答定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只能围绕教师的提问来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做机械式的学习。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前半句”的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少问一些学生只回答“后半句”的机械性问答。由于学生长期受“后半句”的影响,对“前半句”的思维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致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或不切实际,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向多维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探究性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学生在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之后,教师适时提出若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可以补充器材),能否完成实验,若能画出电路图,并简述实验过程。又如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后,问:要测量一只额的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提供的器材有:电源(6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与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差不多),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电流表量程合适,电压表0~15V的量程已损坏,只能用0~3V的量程,能否完成此实验,若能请画出电路图,并简述实验步骤。这些问题的适时提出,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关注学生提问,加强生生互动,发挥学生评价的功能
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当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你想不到的,甚至非常离奇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把问题留给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逐渐明白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具体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⑴多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减少教师“一言堂”的现象;⑵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主体一旦得到体现和调动,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具有多向性,作为教师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不能因与自己答案不相符就轻易否定。⑶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要关注“生生互动”,让学生来评价。
五、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渗透“STS”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建立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意识,做到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加强实验,注重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但在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注重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而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只是形式上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相关问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景,营造学生发挥主体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既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极大限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主体的氛围。
二、避免“填空”型问答,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填空”型问答来引导学生,以为这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这些问答反而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样的问答定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只能围绕教师的提问来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做机械式的学习。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前半句”的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少问一些学生只回答“后半句”的机械性问答。由于学生长期受“后半句”的影响,对“前半句”的思维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致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或不切实际,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向多维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探究性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学生在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之后,教师适时提出若只有电流表或只有电压表(可以补充器材),能否完成实验,若能画出电路图,并简述实验过程。又如在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后,问:要测量一只额的电压为3.8伏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提供的器材有:电源(6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与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差不多),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电流表量程合适,电压表0~15V的量程已损坏,只能用0~3V的量程,能否完成此实验,若能请画出电路图,并简述实验步骤。这些问题的适时提出,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关注学生提问,加强生生互动,发挥学生评价的功能
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当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你想不到的,甚至非常离奇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把问题留给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逐渐明白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具体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⑴多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减少教师“一言堂”的现象;⑵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主体一旦得到体现和调动,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具有多向性,作为教师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不能因与自己答案不相符就轻易否定。⑶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要关注“生生互动”,让学生来评价。
五、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渗透“STS”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境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物理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取得这些成就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建立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意识,做到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加强实验,注重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但在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注重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而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只是形式上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相关问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