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课堂,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88337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课中的一任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激发引导学生感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设置;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机械地讲授课文,看似传授了丰富的知识,其实却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探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美,指导学生剖析美的本质,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美
  上课之初,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与课文相关的氛围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与课文情感世界的共鸣。
  例如在教授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课时,教师可展示昆明雨季时的相关图片或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的情景。或者播放短视频,展示又黑又红“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似的“火炭梅”,展现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那柔和娇软的声音。使学生们在优美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在讲授《天净沙·秋思》时,可以播放琵琶曲《小桥流水》,那苍凉凄美的音乐,再配一幅《秋郊夕照图》。学生们听后,脑海中立时就会浮现一幅天涯游子,古道瘦马的凄凉画面,从而对作者抒发的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愁苦心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和参与其中。另外,导入的方式也不拘一格,教师可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以达到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体验美的兴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课文内容包罗万象,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验到课文之美。结合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激发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的兴致。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自己与亲人分别的真实情景,互相之间探讨交流,最后再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触。也可請同学模仿父亲翻越栅栏时那种艰难而又笨拙的动作,说一说“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
  因为有现实的基础,有生活的联想,同学们有话可说,感悟也就格外深刻。在体验课文强烈感染力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学生对课文的二次创作?
  只要设置合理,就能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陶冶,从而产生强烈的欲望,急于去体验课文,去体验其中包含着的美。
  再如在学习写作——景物描写时,可以布置学生到野外、公园等处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有声、有色、有味、有光的美。有了真情就有了实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感染力。美来源于生活,只有联系生活,才能激发学生体验美的兴致,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三、剖析本质,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受到许多主观条件的影响,如知识、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状态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还缺乏生活的磨炼,阅历简单,对美的鉴别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消除这些不良因素,建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剖析美的本质,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香菱学诗》一课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历史知识,缺乏对《红楼梦》这本书以及作者曹雪芹的有关情况的了解,就很难深入理解这篇课文,也就更谈不上鉴赏课文中的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多种方式,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向学生介绍香菱这一社会小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充分了解了课文背景后,再组织同学们深入讨论为什么香菱学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香菱本身就有资质,她的感悟能力很强”,有的说“香菱有好的老师,薛宝钗和林黛玉都给予了她很好的帮助”,有的说“香菱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这是支撑她获得成功的重要力量”,如此一来,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入地理解了这一课文的主旨点,更重要的是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遇到困难不轻易退缩、积极迎难而上的优良品格,提高了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鉴赏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简单地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中体验美的兴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孟庆达.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锦州:渤海大学,2015.
  [2]张江.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3]孟宵楠.初中思想品德课道德实践型作业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摘要】苗族聚居地区学生每天使用汉语时间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教师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反思进行深入  探究。实践证明,结合苗族聚居地区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备课、高效教学、科学练习、及时反思,可促进教学相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苗族聚居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摘要】《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  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朗读者》;课外阅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朗读者》通过个人真实经历的故事与佳篇美文相互融合的形式,采用适合于
【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是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引导学生精研习题的角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习题;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
【摘要】在低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为低年段学生在语文学习搭建这条“可视化”读路,训练学生思维,淬炼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让阅读变得简单、高效、有趣可观,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三下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为例,探索富有成效的略读教学之路。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外三个方面结合课例谈了在略读课中发展自学的能力的方法。课前预习先行,“精”准要求,“略”知一二;课中扶放结合,精妙引领,略得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精心整合,略教丰学。准确把握“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才能摆脱“越位(精读化)”“移位(任意化)”“错位(简单化)”的误区,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有效促进
【摘要】本文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两方面,分析短篇小说《受戒》的“淡雅”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揭示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淡雅;汪曾祺;功利性;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受戒》写了在一个名叫庵赵庄的乡村小镇子里的平凡琐事,明海跟着舅舅到荸荠庵学当和尚“为业”,明海在庵里获得许多反常有趣的见闻
【摘要】原生态语文教学观呼唤语文课堂回到语文教学原点,通过对张玉新老师的原生态课堂进行细致观察,探寻语文学习规律。  【关键词】原生态;语文教学;学情;以读促写;文本解读;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钱梦龙老先生在《我的教育观》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出现了‘失魂落魄’的症状,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也被引向一个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正确有效地品味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了解写作特色,感悟人物形象,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做出有效质疑,化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有效质疑;语言文字;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