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设计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人的行为不是先天,而是后天习得。“学习行为的形成或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信息交互中获得的结果。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互相影响,可通过环境刺激预判行为发生,或通过行为表现推断其受的外界刺激,因此,要注重外界强化刺激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它对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中学生心理和生理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及高中語文课程理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何设计一节课、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需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能切身体验和感受课文,提高表达、思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传承优秀文化。在教学《雷雨》时,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结合课文学生特点,教学设计从设计基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
  (一)《雷雨》教学设计基础
  在《雷雨》教学设计时,把学生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设计基础。生活中,学生对戏剧接触少,与戏剧有隔阂,戏剧阅读存在困难。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学生表现出可观察的行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对戏剧文本不感兴趣,文中人物对话多,语言不像小说连贯。阅读时要看前面人物名字,看舞台提示,才知人物表情、心理及环境氛围。对话你一言我一语显得散乱,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阅读感到困难、无趣。学生阅读《雷雨》有阻碍,难以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不能体会句子深意、文中矛盾和气氛。最后,学生受现代偶像电视剧影响,阅读文本会不自觉把故事情节想象成偶像剧,把文中感情纠葛与矛盾进行完美创造,歪曲人物性格。因此在《雷雨》教学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学生行为表现。学生忽视文本,便教给学生阅读文本方法,从细节描写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学生与文本有时代隔阂,播放《雷雨》话剧,直观展现戏剧矛盾,符合学生接受方式,创设情境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看了话剧表演,能理清剧中人物关系、了解人物性格。建立学习情境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以实现刺激—反应这一学习过程。
  (二)《雷雨》教学目标设计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目标需体现学生行为主体,“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语文课程的学习结果则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语言刺激—反应而形成的言语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教学目标设计需将刺激行为表述出,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及学习目标。如“朗读、默读、勾画、标注、分析”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
  《雷雨》作为经典的戏剧作品,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重点。但在有限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一个小切入点深入挖掘,把语文课上好。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生可观察行为及《雷雨》特点,将《雷雨》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是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文中写得精彩的语句,并说说理由。二是分角色扮演文章精彩的内容,品味反复出现的语句,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三是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思考,得出结论。
  (三)《雷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者。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方面从教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规定教学步骤,单向线性传递给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学习兴趣淡薄。因此,应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下改变教学设计,将教师、学生、教学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小步子原则,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知识项目不宜过大。《雷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觉得精彩的语句,使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在阅读中思考,真正进入课堂学习。其次,教学选取一个小切入口——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根据教材、学生以及教学需要设置这问题,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是爱或不爱,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到证明观点的语句,分小组进行讨论。认为爱:学生会找到相关句子。如:“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我们想把她的坟修一修。”“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等等。认为不爱:“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等。周朴园知道侍萍后,整个人的态度完全变了,从语言、语气、神态中体现了不爱侍萍。这一环节学生只关注对话,忽略舞台提示,需引导学生注意舞台提示,体会其作用。如,周朴园神态描写,不知道是侍萍时,舞台提示“沉思、沉吟、苦痛、汗涔涔地”等。知道侍萍后,则是“忽然严厉地、悲愤、冷冷地、冷笑”等,舞台提示不仅是表演时的提示,对了解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对比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比如:“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怎么?(惊愕)”“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将周朴园说的话反复品读,体会周朴园情感变化,理解周朴园复杂性格。“侍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 :不,不,用。”这句答非所问的话,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这反复说的话,表现他对过去做的事感到心虚,不愿提及。“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一句,“你的”表现周朴园把与侍萍的关系撇清,与她划清界限。这些细微之处,学生不会注意到,教师设置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周朴园的形象,从周朴园多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改变单一的人物形象观念。   教师通过“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问题刺激,学生产生反应,爱不爱不重要,目的是引起兴趣,使学生从小切入点挖掘文中更深、更有价值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侍萍”为何不用“梅”“鲁”姓?姓氏改变与人物身份有何关系?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体现什么阶级观?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社会背景相结合,探讨矛盾出现、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透过文本,关注社会环境,提升自己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雷雨》教學反馈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应要给出正或误的反馈信息,及时强化,错误反应需纠正。在教学中,有学生对《雷雨》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认为文中周朴园怕蘩漪伤害侍萍,为保护她,故意无情,狠心。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揣摩相应语句,结合社会环境、门第观念和阶层差别对婚姻的影响,金钱观念递化人的情感,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没有保障。学生阅读时不深入,只知大概情节,忽略细节,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意舞台说明,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关注前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联系,表演经典内容,深入理解文章。
  二、结语
  语文教育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给语文教学设计许多启示,根据学生行为创设情境、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体会,使学生产生反应。《雷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行为,尊重学生反应。但教学设计不能全盘接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应有取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反应要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但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不偏离文本内容,允许多个角度分析。若要标准答案,便不利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使学生学习机械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学设计结合中,要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能机械地全盘接收、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和最根本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俞京杏.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中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4(1).
  [4]杨红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
  [5] 张厚粲 .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写人”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学段要求能用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能适当运用人物描写,将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具体。从一件事到几件事,从写清楚到写出具体特点,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事例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学情出发,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三至六年级,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以及1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笔者通过研读精读课文、运用观察记录表、活用例文旁批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为本册后几个單元的习作习得方法,更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
【摘要】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倾听接受,缺乏主动理解思考,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提升缓 慢。而“以写启思,以读代讲”是变传统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将从“以写启思,让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思考”和“以读代讲、以写代读,让学生在朗读、书写中体验积累”两大方面展开讨论,包含以写启思、以写代读的方法介绍
【摘要】经典文本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质疑点,也许是课堂生命的张力点,顺着文脉漫溯。不忽略隐藏于文本细微之处的亮点,倾听文本细微的声响,在学生易忽略处重敲一二,寻找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从三个维度论述:灰色与亮色、背影与正面、烦与简,与学生一起精神探险。  【关键词】色彩;视角;繁简;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这样的诗句表达对梦的追寻:寻梦,撑一支
【摘要】《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风格方面同为豪放词,但表达意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的词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的自信。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苏轼的词却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首词,完全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胸襟、立场和卓识,终究分伯仲。  【关键词】豪放词
【摘要】随着学生身体以及智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脉络性与执行力也逐渐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核心素养具有大局性,并不僅仅包含对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而针对语文学科来讲,语文核心素养则具有一定的具象性,将笼统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了解,对于文章作品内容的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发展
【摘要】苗族聚居地区学生每天使用汉语时间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教师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反思进行深入  探究。实践证明,结合苗族聚居地区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备课、高效教学、科学练习、及时反思,可促进教学相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苗族聚居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摘要】《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  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朗读者》;课外阅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朗读者》通过个人真实经历的故事与佳篇美文相互融合的形式,采用适合于
【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是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引导学生精研习题的角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习题;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