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视角看“X都X了”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5fc1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X都X了”是汉语中常用的口语格式,本文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对其句法特点、语义类型、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X都X了” 句法特点 语义类型 语用功能
  
  在汉语口语中常有如下说法:
  (1)来都来了,今天就别回去了。
  (2)走都走了,你就别叫他了。
  (3)碎都碎了,修也修不好了。
  上述的“来都来了”“走都走了”等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一个谓词以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边,并且带上一个“了”,这种形式频繁出现,最终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式“X都X了”。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方面对“X都X了”进行分析。
  
  一、句法特点
  
  (一)动词的选择
  “X都X了”可以在句中做谓语,或者做复句的一个分句,没有否定形式。能进入“X都X了”格式中的动词①“X”大多数情况下是单音节的动词,如:
  (4)怕都怕了.... 还嘴硬?
  (5)做都做了,你还说他干什么。
  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a.动作动词,具有[+可控]、[+自主]的语义特征。像唱都唱了、喝都喝了,类似这样的单音节动词有做、说、来、去等。
  b.状态动词,具有[+状态]、[-自主]的语义特征。像死都死了、碎都碎了,类似这样的单音节动词有烂、砸、输等。
  c.感知动词,具有[+情感]、[+自主]的语义特征。像爱都爱了、怕都怕了,类似这样的单音节动词有恨、凉、烫等。
  也有另外一种格式存在②,如:
  (6)打都打碎了,修不好了。
  (7)累都累死了,得好好儿休息。
  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是动结式结构,“碎”是“打”的结果,“死”是“累”的结果,这种现象是在动作的基础上,强调结果。而“X都X了”用动词的重叠,强调动作的发生。
  (二)“都”与“了”的分析
  “X都X了”中的“都”,按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是时间副词,表“已经”义,但有人[1]认为“都”表示某种情况所达程度之深,应归入“甚至”这一意义范畴。笔者则认为“X都X了”里的“都”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看下面的例子。
  唱都唱了——唱都(已经)唱了—— * 唱已经(已经)唱了
  烂都烂了——烂都(已经)烂了——* 烂已经(已经)烂了
  唱都唱了——*唱唱了
  烂都烂了——*烂烂了
  从例子中可知,“唱都唱了”可以说成“唱都(已经)唱了”,如果“都”是时间副词,那么“都”就可以用“已经”替换,转换为“唱已经(已经)唱了”。此时,“已经”同体重复。如果“都”是表“甚至”义的语气副词,那么“唱都唱了”就可以说“唱甚至唱了”,这样的说法不成立,且语气副词省去之后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成立,而“唱都唱了”去掉“都”就变成“唱唱了”这句话也是不合法的。因此,不能简单下结论说,“都”表“已经”义的时间副词或表“甚至”义的语气副词。
  “X都X了”中的“都”不仅表示一种时间上的变化,或新情况的发生,而且也附加了说话人对这种变化或新情况所达到的程度的看法。所以,“都”正处在时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过程中。“X都X了”中的“了”用在动词后,是一个体助词,同时也兼表语气的重要作用,主要用来表现动作的完成,表明或突显事件的实现,强调变化。
  
  二、语义类型
  
  语义类型,根据“X都X了”在上下文中所呈现的语义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结义
  “X都X了”所呈现出是“X”这个动作已经发生,具有一种完成义,同时,“X都X了”也强调在完成这一义项上产生的影响,因此,最终体现的是一种结果,具有结果义。如下:
  (8)“喝都喝了,你要我吐出来吗?”③
  (9)我说:“清明快到了,要去扫下外公、外婆和小舅的坟墓。” 回应则是:“人死都死了,做这么多还有什么用。”有点难过,毕竟那是亲人。
  (10)如果问我,那我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碎都碎了,即使粘在一起,那些裂缝依然是存在的。
  (11)这话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
  “喝都喝了”中的“喝”的动作已经发生,表达一种完成义,但这并不是“喝”这个动词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而是“喝都喝了”这一整体意义的体现。而“喝都喝了”可以说“都喝了”,第一个句子变成“都喝了,你要我吐出来吗?”这时,句子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虽然“都喝了”也表示完成,但它只是说明“喝”这个动作的完成,并不表示产生怎样的结果,而“喝都喝了”除了表示完成义之外,还表明这一动作产生的影响。
  (二)劝解义
  动作已经发生,成为一种既定事实,“X都X了”说明事实,而前后的话语,就是说话人让听话人要面对事实,并且认清楚事实已是不可改变,只能接受这一事实,让听话人顺其自然。看下面的例子:
  (12)事情做都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13)恨都恨了,我的心又何必非要想着你。
  (14)现在我也明白了,爱都爱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爱过就行了,至少曾经拥有过,也就没有遗憾了。
  (15)姐姐,你去都去了,就别多想了,不要那么紧张,以后别去就是了!
  “做都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说话人是想让听话人清楚,“做”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而且是无法挽回,因此,才有“后悔也来不及了”的话,即说话人劝解听话人,事实已经如此,无法改变,只有面对事实。还有“爱都爱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爱过就行了,至少曾经拥有过那也就无悔了吧。”“爱”已经发生过了,作为说话人的我,自己劝自己,要放下心理的包袱,重新站起来。
  (三)强调义
  一个谓词以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端,并且带上一个语助词“了”,谓词的重叠即“X”的重叠,是表达强调的一种方式。“都”的使用也具有强调作用。看下面的例子:
  (16)只是每次一到母亲做酱时,我就心疼金黄喷香的黄豆炒面,竟要捂成长满黑灰绿毛的垃圾面团,总要不解地叹息:这还有啥营养,烂都烂了。
  (17)但是小强又能怎么样呢……揍都揍了……下次不会给机会让赵头揍的!
  (18)怕都怕了.... 还嘴硬?
  (19)王娟问了个连自己都不屑一顾的问题,不过问都问了,总要有个答案。
  说“烂都烂了”,也就是用“烂”这个动词的重叠,来强调“黄豆”已经没有营养了,而“都”的运用,说明“烂”的事实,进一步强调“黄豆”此时的状态。“揍都揍了”用两个动词“揍”的重叠,强调小强被打,“揍都揍了”的使用,进一步强调“揍”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事实。
  
  三、语用功能
  
  语用侧重于表达,是如何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属于一种动态的描写,其中涉及说话人、听话人、话语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不同情况下人们会选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息,因此就有了一个主观情态问题。
  (一)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的印记。人们在平时说话或写作中不可能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视角,事实上,言语作品都是说话者的产物,都包含了说话者的自我表达,都会带上说话者的印记。“X都X了”中的“都”“了”以及动词的重叠均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有很强的主观性,说话者在表达话语意义的同时,呈现一种特殊的口气。口气是说话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有轻重之分。
  (20)喝都喝了,你说他还有用吗?
  (21)分都分了,好不了了。
  从表面意义看,说话人是在劝解听话人,承认“喝”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事实上,说话人在劝听话人的时候,也体现了说话人自己的情感,“说他还有用吗”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口气,而这恰恰是说话人主观性的体现。
  (二)反预期性
  “X都X了”与前、后句之间的搭配呈现一种反预期性。反预期性是说话人“视点”的表征。所谓“反预期总是与预期相对应的。反预期信息指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2]
  说话者认为这件事是可以控制的,但事实上却没有控制。这也不是说话人所希望的。从语气上讲,有一种不希望成为事实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事实。
  (22)这话说都说了,还能怎么办?
  (23)事情做都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说话人发出“说”这个动作的目的,与“说”完之后产生的结果形成反差,而这种结果也不是说话人想得到的,不是预期的结果,但事实已经如此,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后句的补出也恰恰证明这不是说话人想要的,形成了与预期信息相反的反预期信息。
  (三)语境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观情态的研究是离不开语境的影响的。脱离语言环境进行纯语言的研究,就会片面、孤立地看问题。语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必须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具体的材料对语言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任何语言单位,只有同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才有可能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做出符合语言事实的解释。在分析“X都X了”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中的主观性、反预期性的,语境均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语境,也无法对这个格式进行分析。就“X都X了”本身而言,在语义上具有不自足性,像“唱都唱了”“来都来了”等不能单说,只能与上下文配合使用。
  
  四、小结
  
  “X都X了”作为口语中一种常见的格式,常常用在会话场合,具有灵便自然的表现形式。而这一格式的内部结合也具有一定的紧密性,在语流中“X都X了”形成了一个不可切分的完整板块,体现了一个格式的整体凝固性,在此种情况下,X作为一个话题的功能已经相当微弱,像不连续的重叠成分构成的形态现象。汉语中这样的格式有很多个,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格式的特点、用法,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注 释:
  ①广义的动词包括形容词。引自马庆株,《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②本文暂不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过多的讨论。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正是我们为什么不把本文标题作“V都V了”的原因。
  ③本文语料均来自“百度网”,并且经过作者的筛选。
  
  参考文献:
  [1]王 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6).
  [2]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3]张莉莉.谈“都……了”句式的认知特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6).
  [4]宛新政.“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7]范 晓 ,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朱晓亚.现代汉语句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0]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王亚凤,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 原因    流行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和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短语、句子等。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
期刊
摘 要:“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关键词:“节律常规” 歧义格式 韵律组配 词汇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接受徐州电视台《徐州夜新闻》栏目采访的310人的方言使用情况的记录为语料,通过对其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出目前徐州市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徐州市的推普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徐州市民 语言使用 推普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期刊
摘 要:江苏金坛方言属于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接触并存。金坛方言的名词“子”尾和动态助词的读音,在市区(金城镇)东门外读“得[t]”,在市区和西门外读“则[ts]”。考察这一语音现象,有助于揭示金坛方言的存古特征和方音演变。  关键词:金坛方言 词尾异读 “子”尾 动态助词 方音存古    一  金坛是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常州市,驻地金城镇。金坛境内的方言主要有金坛话(吴语)、江北话(江淮
期刊
摘 要: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量词 场 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
期刊
新闻语言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根元在《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中指出:“长期以来,新闻语言的研究很薄弱,1980年以来仍然如此。”近年来,虽然已有部分学者论及新闻语言问题,但大多是从写作角度出发的。已经出版的几本新闻语言研究专著,都没有全面论述新闻语言。如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只限于报刊新闻研究,黄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宋玉柱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由“V+什么”构成的问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表示问原因,句子重音都落在动词上,如“你跑什么”,意思是“你为什么跑?”;另一种是以问句的形式表示制止,重音落在“什么”上,而且后边往往接上表示制止的句子,如“你跑什么?别跑了!”。郭继懋先生在谈反问句的类型时曾经谈到了“……什么”和“……什么……”结构,①他指出,这类结构根据意思的不同还可以分成
期刊
摘 要:葛本仪先生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在集各家所长的基础上,从全新而独特的角度对词汇学界许多棘手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对词汇的界定、现代汉语词的辨识、汉语的构词和构形法等都有着独特的见解;此外,葛先生在此书中还讲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如合成词素等。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学》 词汇体系 理论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以下简称为《词汇学》)
期刊
摘 要:成都方言中有一类特殊的结构,ABB/AAB式重叠形式。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其中的ABB式形容词结构并从其构成方式规则性、语义表达的生动性以及语法功能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探讨。  关键词:成都方言 ABB式形容词 重叠形式    李宇明先生曾在《论词语重叠的意义》①中提到,中原官话和西南方言中重叠形式相当普遍。笔者的母语成都方言中就存在大量的三字格的名词和形容词②重叠形式,其具体格式主要
期刊
摘 要:“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比较客体“前N”与结论项“后N”是由同一个名词“N”来充当,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从三个平面出发,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X比N还N 句法结构 语义要求 语用分析    引言  现代汉语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