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摆正教学中继承与创新、“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死”知识与“活”知识、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多重关系。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通常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推出教学改革,以期巩固“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反而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
那么,究竟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摆正教学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教学改革,教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
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是一项在教学改革中必须保留的基本功。
再比如教师个性化教学传统与新教学手段(多媒体)引进之间的关系处理。杨再隋先生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使课堂活跃、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教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教改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只有充分认知了“情境设置”,才能充分运用“情境设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摆正“死”知识与“活”知识的关系
所谓“死”知识是指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所谓“活”知识是指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
今天,学生们的知识,主要是从课程中获得的。通常的课程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叙述,这些课程经过编纂者的锤炼,成为“完美”的典范。这就使学生们淹没在成串的定理中,并产生一种幻象:知识就是从定义到定理,学者们都是无坚不克的英雄。
历史却恰恰相反,世界著名的数学史学家、教育家M.克莱因教授在他所著的《古今数学思想》序言中指出:“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
数学如此,“思想政治课”无不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不只要呈现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
四、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因此,学生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角色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这样做并不是提倡“假民主、假自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这种学习,不是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不管“问题”难度如何、是否有谈论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做,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
五、摆正完成教学任务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关系
由于大学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许多大学教师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难得抽出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这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但“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余文森教授语)
[参考文献]
[1]转引自http://16253.eduol.cn/index.html,2009-11-12,“语文课改反思”。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页。
[3]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名师开讲》栏目余文森教授系列讲座之主题五: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通常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推出教学改革,以期巩固“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反而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
那么,究竟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摆正教学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教学改革,教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
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是一项在教学改革中必须保留的基本功。
再比如教师个性化教学传统与新教学手段(多媒体)引进之间的关系处理。杨再隋先生说过:“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的朗读,写字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染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教学。提倡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但也不能一味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更为有效,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使课堂活跃、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教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教改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只有充分认知了“情境设置”,才能充分运用“情境设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摆正“死”知识与“活”知识的关系
所谓“死”知识是指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所谓“活”知识是指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
今天,学生们的知识,主要是从课程中获得的。通常的课程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叙述,这些课程经过编纂者的锤炼,成为“完美”的典范。这就使学生们淹没在成串的定理中,并产生一种幻象:知识就是从定义到定理,学者们都是无坚不克的英雄。
历史却恰恰相反,世界著名的数学史学家、教育家M.克莱因教授在他所著的《古今数学思想》序言中指出:“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
数学如此,“思想政治课”无不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就不只要呈现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
四、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因此,学生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角色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这样做并不是提倡“假民主、假自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这种学习,不是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不管“问题”难度如何、是否有谈论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做,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
五、摆正完成教学任务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关系
由于大学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许多大学教师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难得抽出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这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但“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余文森教授语)
[参考文献]
[1]转引自http://16253.eduol.cn/index.html,2009-11-12,“语文课改反思”。
[2]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4页。
[3]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名师开讲》栏目余文森教授系列讲座之主题五: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