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合伙人制度:未来主人翁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开始,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推行合伙人模式,希望改变员工身份,从雇佣与被雇佣的劳资关系转变为共同创业的合伙关系。合伙人制瞬间成为了热门词汇。2014年初,万科试水合伙人机制;华润万家、苏果、永辉超市等在一线人员中推广全员合伙人机制;餐饮行业的西贝、海底捞将合伙人的理念用于员工文化氛围的打造;德邦和顺丰通过员工合伙来扩大事业版图;此外,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海尔也推出了具备合伙人机制精髓的小微生态圈……
  2015年10月刊,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谭华杰撰稿《揭秘万科事业合伙人制》,介绍万科事业合伙人制的缘起。在万科的理念里,一个真正基業长青的企业是能够自治的,就像海星,把它砍得粉碎,只留下一个角,仍然能长成一个完整的海星。这种自治的企业不依赖个人,靠的是制度和文化。事业合伙人制就是朝着这种制度和文化进化的一种方式。
  在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是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升级版。万科作为最早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企业之一,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即使是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也存在管理团队承担风险和失败后果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共创、共享的基础上,还需要共担,让管理团队与股东真正共同分担风险、承受失败的后果。也就是说,让企业的管理者变成比股东更劣后的收益分配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主人翁。当然,谭华杰也意识到,万科的这套制度还在摸索中,公司制和合伙制各行其道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商业史。如果能成功将二者合璧,这将是商业史上的重要创举。这样的重大变革,不太可能由一家公司独自完成。
  2016年10月刊,我们继续观察其他企业的内部合伙人制度。例如复星从“股份奖励计划”到“全球合伙人期权计划”的激励理念升级。在中短期激励以外,补充“长期激励”要素构成;在基于职业经理人角色的薪酬激励以外,关注二次创业的“企业家精神”与“文化传承”;从鼓励“良性赛马”,到加强“国内与海外人才的融通与凝聚”;专业条线与业务板块并重。
  此外,国内外很多企业的合伙人机制也探索出了各自的亮点:永辉面向一线零售人员推行了合伙人机制,配套的“超额利润分享”激励,业绩标准由总部与经营单位(合伙人代表)根据历史数据和销售预测共同制定,如果实际经营业绩超过了设立的标准,增量部分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在总部和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其中对基层员工的分配比例有明确的规定,从而激励基层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敬业度。星巴克的合伙人计划以“完美服务”为导向,并通过“咖啡豆”期权计划在激励上认可团队的卓越服务贡献,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员工,只要连续为公司服务500小时,即可参加该计划。
  一些传统公司在孵化新兴业务时,则给到合伙人更大范围的授权,使其能在权责利对等的状态下运营自己的业务,海尔的小微计划便是代表。海尔通过创业小微带来管理变革,激发团队内部创业活力,雷神笔记本的成功就是一例。
  还有一些公司的合伙人机制会影响到公司整体董事会层面的治理决策。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协议安排,使软银同意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就投票事项与阿里巴巴合伙人投票行为保持一致,并使合伙人具有提名董事会中大多数董事的特权。相比之下,沃尔玛的合伙人机制更强调“平等、开放”的文化传承,合伙人的概念几乎覆盖公司全员,而其合伙人文化的精髓表现在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工牌上从不标注职务,见面直呼其名。公司每次股东会时,邀请尽可能多的部门经理和员工参加。内部实行鼓励谏言政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管理人员甚至总裁直接沟通……
  当然,公司管理也并非“合伙则灵”。在2015年12月刊《“合伙人制”盛名之下有陷阱》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公司的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发生错位,有可能导致五大陷阱。陷阱一是“搭便车”,当业务交易关系影响不了组织的未来盈利能力,就有可能搭便车,不作为。陷阱二是道德风险,如果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有一定联动影响,可能会产生粉饰当期的业绩拉升短期股票的行为。陷阱三是,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区分得不清晰,可能产生关联交易导致的利益冲突。比如,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薪酬等。陷阱四是,如果企业处于行业前景下降通道,治理交易关系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合伙人制度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陷阱五,即使可以做到正向激励,也可能与公司战略不一致。对业务交易关系而言,不管是提升价值、减少成本还是降低风险,都可以提升企业未来盈利,从而提高合伙人治理交易关系的收益。但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其战略目标是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与提升未来盈利并不一定一致,有时候还可能需要牺牲一定的未来盈利,比如投资战略不动产。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意识到,要从制度层面去激励核心成员的积极性,但合伙人商业模式未必对所有人都是最佳选择。因为其核心意图是想治理交易关系来影响、控制业务交易关系,然而,治理交易关系和业务交易关系是可以分开处理的,在很多场合也是可以相互替代。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去探索最合适的激励模式。
其他文献
来到通州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李宁公司,处处所见都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十多年前我为之效力的李宁公司当初还没有搬到这里。同行的创业者朋友说,这里多少显得老而旧,而我眼中,只要李宁在,那个因他而诞生的公司基因就在,那个带着憧憬和梦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火炬就还燃烧不息。  李宁是个传奇,有着运动员生涯的巅峰低谷,转型企业家,又历经辉煌挫败。他运动员巅峰时曾拿过14个世界体操冠军,超过100块奖牌。但在198
期刊
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业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2013年前后,中国市场O2O创业热潮爆发,上门按摩、上门送餐、上门生鲜等模式层出不穷。由于资本的推波助澜而产生了泡沫。2015年,喧嚣了两年之久的O2O热潮逐渐褪去光环。风险资本不愿再为各类O2O项目无限制地提供资金支持,一批O2O项目相继倒下,O2O被讥为“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二”。  在O2O盛行之际
期刊
“一块钱已经是‘地板价’了,现在市值220亿港币(编者注:2017年10月底),也就是不到200亿人民币,账上光现金就160亿人民币。”作为国美系主要上市板块国美零售的首席财务官,加入公司12年之久的方巍觉得国美被低估了。  但资本市场对财务报表试图传达的商机无动于衷。尽管国美在过去两年已经不下10次、累計耗资超过三亿港币回购自家股份,股价自去年10月重回一港币之后又被迅速击穿,港股市值按人民币计
期刊
2010年,百度、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平台开放”,中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开放元年”。2012年开始,传统组织进入转型焦虑期,一股打破组织边界的动力从互联网巨头蔓延至传统企业。一些组织用情怀来驱动员工的无边界协作;另一些则用金钱来驱动员工成为创客。有学者将这种无边界的组织形态称为“云组织(Cloud Organization)”。  在本刊2010年7月封面策划《隔壁的怪兽》中,我们首先捕
期刊
1981年,杰克?特劳特与艾?里斯合作出版《定位》一书,“定位理论”从此展露锋芒,一举成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此后定位理论不断升级,寻求新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效用。特劳特指出,在竞争对手如云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令自己与众不同,成为第一。这意味着抢先攻占顾客的心智。定位理论早已跨越了十年的历史,但在中国企业中大规模的运用实践,包括互联网时代之后,企业界对于定位理论的重新反思和
期刊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将新零售与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一起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五新战略对外界作了阐述。国内的“新零售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2017年3月刊,本刊封面深度解析新零售概念,并采訪阿里巴巴CEO张勇。他坦言,这个世界本来不存在新零售,新零售是靠人创造出来的。目前是新零售最好的时代。首先中国消费者可能5年之后都会变成互联网人口,互联网已经
期刊
2012年,美国投资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一书出版,精益创业的理念成为热潮。恰逢当时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精益创业》的理念迅速在创业者群体中弥散。创业者们认为,整本书传递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创业者要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承认自己探索的市场是未知的。承认这些之后,就要以探索而不是执行的态度来做事情。你如果知道前面是一片迷宫般的森林,那
期刊
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沉浸其中无非是琐碎嘈杂的碎片画面。但当十年连点成线,退后半步看画面就会发现,时间脉络下潮流涌动,泾渭分明。  互联时代让纯然的“孤立事件”变得没有可能。观察我们总结的“十年十大风潮”话题就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孤立的浪潮其实有着一致性的内在脉络,离不开万物互联、开放创新、消费升级、人性回归的若干主线。  很难想象,若没有移动互联网在这十年的狂飙突进,O2O、共享经济、新媒体营销以
期刊
2010年以来,营销主战场有逐渐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在线视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搜索以及社交化领域的新营销实现突破。数字时代催生了营销思维的升级,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于2010年提出营销3.0概念。他认为,营销1.0只是有关销售产品和服务,无关重复购买、客户忠诚等;到了2.0阶段,卖方希望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心;营销3.0不但要影响市场,还要通过识别人们关心的问题而对
期刊
“企业升级”最早见于1986年7月 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的企业上等级工作。通过企业升级引导企业瞄准不同等级目标,一步一步地努力攀登,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深化,“企业升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赋予了新的
期刊